杨勇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高级将领。1913年生,湖南浏阳人。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曾任红军连长、营长兼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686团副团长、团长兼政治委员,参加平型关、午城井沟等战斗。在平型关大战中,他深入到战斗最激烈的老爷岭去直接指挥,负伤后坚持指挥部队,立下战功。1938年9月14日,指挥部队在汾离公路西公岭伏击由汾阳开向离石的一支日军汽车运输队,不到一个小时,就全歼日军200余名,炸毁满载军用物资的汽车20余辆。接着,又于9月21日指挥686团等部在汾离公路王家池附近山谷伏击向汾阳撤退的日军第108旅团,经过激烈战斗,歼灭日军步骑兵近千人,击毙日军旅团长山口少将。1939年3月率部随115师东进支队进入山东,指挥686团取得首战樊坝的胜利,全歼伪军1个主力团500余人,并重创增援的日军。后任115师独立旅旅长兼政治委员、第343旅旅长、教导第3旅旅长、鲁西军区司令员兼鲁西专署专员、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1941年初,指挥教导第3旅运用围点打援战法,取得潘溪渡战斗的胜利,创平原歼灭战的光辉范例。同年赴延安,先后在军事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4年4月返回冀鲁豫边区,参与指挥东平、阳谷等战斗。为开展平原游击战争,开辟和建设鲁西、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晋冀鲁豫野战军第7、第1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5兵团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总高级步兵学校副校长、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校长,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北京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3年1月6日在北京病逝
杨靖宇1937年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委,基本队伍有六千余人,分布南满一带开展抗日斗争。卢沟桥事变后,杨靖宇发动西征,经常出击日军,支援关内的斗争。1938年5月,召集南满党和军队干部开会,讨论坚持游击战争策略。会后,在通化、临江一带开展抗日斗争,给敌伪军以沉重打击。同年冬,日寇实施惨无人道的归屯并户政策,并勾结日本武装屯田移民,加强对南满抗日根据地的摧残,抗日联军的处境更加艰难。杨靖宇率第一路军一部一千四百多人,进入长白山密林中。次年,在蒙江县境与敌人战斗中受重大损失,队伍剩四百多人。1940年1月,为解决部队给养问题,命部队主力北上,自己带领一支小部队东进。到了最后,他身边仅有7名战士,4名负伤。于是杨靖宇下令4人转移。后来,他派了剩下的两名战士去找村落些吃的,下山后,两名战士被日伪军杀死。杨靖宇明白了一切。2月22日,在一间雪地中的小破屋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夜。2月23日,孤身一人在吉林蒙江县(今靖宇县)保安村前三道崴子遇到四个中国人,杨靖宇恪守党的铁的纪律,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于是给了钱,让其中一人帮他买些食物和棉鞋。那个人回大屯泄密给日伪当局;关东军讨伐队包围了将军,并紧急召集由抗联叛徒组成的伪满特工队参战;经过数小时激战,将军被叛徒机枪点射命中要害,壮烈殉国。经日军解剖,发现他竟以军大衣中的棉花、树上的树皮、雪下的草根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