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如何评价迪玛希的《战争与和平》?

如何评价迪玛希的《战争与和平》?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4216 更新时间:2024/1/24 21:23:45

《战争与平》是俄国豪列夫托尔斯泰的旷世巨作,几乎所有关于世界文学名著的推荐书单里,这部书都不会缺席。

与此同时,《战争与和平》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大部头名著,作品以1812年俄罗斯卫国战争为主线,横跨了1805至1820整整十五年的时间,堪称是史诗级的文学经典。

列夫托尔斯泰创作《战争与和平》,总共花了六年的时间,在如今快生活的时代,这简直是很难让人想象的事情。而现在的读者,即使是阅读《战争与和平》这样的巨著,都需要有一定的毅力才能完成。

短视频、短微博……短平快的节奏下,已经很难容下艺术作品的容量和体积,碎片化的想象力、解构式的创造力,都让现在的艺术作品,有精度、锐度,但却往往缺少宽高,和高度。

文学如此,音乐同样如此。

所以,当听到迪玛希的新歌,以《战争与和平》这个主题命名时,瞬间就能感受到这首歌曲,可能会和当下的许多歌曲,有些不一样。

事实上,它也的确不一样。当然,最精确的来讲,迪玛希的《战争与和平》,更像是一个作品,而不仅仅只是一首歌曲。

《战争与和平》毫无疑问可以称得上是一首大歌。很多人对于大歌的印象,就是层次丰富、结构立体、气势恢弘,这些大歌的典型性特点,迪玛希的这首《战争与和平》,当然都有。

但大歌很容易有一种偏差的走,就是大而无当,因为调式过高而显得空洞。甚至在很多时候,人们还常会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用小而美去“对抗”大歌。

其实,不仅小而美和大歌可以并存,甚至大而美在一首歌里,同样能够共存,比如迪玛希的这首《战争与和平》。

虽然是叙述爱与光明这个宏大的主题,但华语乐坛词坛圣手姚谦的填词,却避免了《战争与和平》这首歌曲,在文字上的空洞与贫乏。绕指柔的细腻,也让这首有着大视野、大格局的大爱作品,于波澜壮阔的汹涌之下,同样有着细如发丝的情感冲击。

于是,一首气势恢宏的大歌,也就能够让人感同身受。这就是一首作品最有价值的地方:共鸣。

另一层面,迪玛希在《战争与和平》这首歌曲里的演绎,也定义了大歌这个概念的新高度。

无论怎么形容迪玛希的音乐天赋,其实都不过分,甚至可以说,即使有的歌迷未必喜欢迪玛希这种类型的歌手,都无法否认他就是一个会唱歌的天使。

但天赋越高的歌手,往往会因为起点越高,所以反而因为起点而束缚了自己的未来。不过,在《战争与和平》这首歌曲里,即使你之前对于迪玛希的演唱风格,已经有了一种明确的定义,都不得不承认,他在这首歌曲里的音乐表现力,远比那些约定俗成的印象,要丰富得多、精彩得多。

迪玛希最终没有变成“迪玛希风格”的复制者,一首《战争与和平》,每一段乐符都充满了无限的想象力和可能性,真假声的转换,带动着整首歌曲的起承转合,也打破了传统三段式作曲的界限感。这种界限感的打通,不仅让整首作品有了更好的流畅性和完成度,也让作品的艺术感更为浓烈。

这首作品在人声演绎上的自如舒展、一气呵成,一方面是迪玛希的唱功实力使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首歌曲的作曲,就是迪玛希本人。

倒不是说一个歌手唱自己写的歌,一定会怎么样,而是像迪玛希这种声线出类拔萃的歌手,一方面是在演唱方面很难找到对手,另一方面反过来,也造成了在选歌方面,很难找到合适的帮手。毕竟,迪玛希的音域覆盖度,往往都要在很多创作人的音域习惯之外。

而这首《战争与和平》,恰恰因为是迪玛希自己创作的缘故,所以在人声与作品的结合上,也能做到真正人歌合一的境界。在很多细节都可以非常明显的感受到,迪玛希的歌声就是创作,而他的创作本身也是一种歌声,这种人声表达和乐符纪录的同步与互动,也让这首作品更像是突破了有形的曲谱,呈现了无限的音乐可能性。

音乐人谭伊哲的制作,也在一种预料之内,为这首作品呈现很多意料之外的惊喜。

迪玛希的声线,当然需要大格局的编曲制作。而《战争与和平》这首歌曲,在编曲上就用了非常恢宏的音乐结构,弦乐配置加上充满硬度的摇滚节奏,都让整首作品体现出主题那种“冰与火”、“战争与和平”的大场面情景。

与此同时,作品还用很多电子音色,衬托出一种明亮的色彩,让交响摇滚的结构,不至于走向哥特摇滚的方向。这些电子音色,不仅增强了作品的时代感,也以一种温暖和希望的色调,中和了整首作品的层次,让《战争与和平》成为一首现代的音乐史诗,一首容量堪比一部大片的OST。

至于歌曲最后那声高音收尾,看似完成了一首歌曲的结尾,但那种音缭绕感,也像极了东方文化里的形断意连和留白效果,因此也让作品更意犹未尽,颇有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当然,从另一个层面,这样的留白,恰恰也留给听者更多的思考空间,关于“战争与和平”,关于“误会与理解”,以及“爱恨的细节”……

更重要的是,这一次的迪玛希,还证明了一个很少被歌手证明过的道理大歌,原来也是可以很美的。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托尔斯泰的经典著作《战争与和平》主要描写的内容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不知道为什么我在刚读《战争与和平》时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赶脚,后来我仔细一琢磨这不是《红楼》和《水浒》的合体版吗?基本可以理解为四大贵族世家的子弟在经历各种爱恨情仇后面对国仇家恨被逼上梁山,被迫拿起枪杆子保卫家园的故事。我就纳闷了:列夫托尔斯泰啥时候来的中国?抄袭,啊,不,借鉴都借鉴地这么有特色。故事

  • 你读过的小人书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小时候,读过的每一本小人书中的故事我都烂熟于心,三寸不烂舌,两行淋漓齿也有了用武之地,尝试着给小伙伴儿们讲了几段儿之后,一发不可收了,听我讲故事成了传统节目,[我想静静]晚饭后小伙伴们都把我围在中间听我给他们讲小人书里的故事,一个个正襟危坐生怕漏掉我说的每一个字,就像听单田芳说评书一样,那感觉真是牛

  • 中国最经典的连环画(小人书)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四大名著:西游记(全套)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全套)杨家将,画皮,岳飞传,钢铁战士,黄继光,长空比翼,铁道游击队,扑不灭的火焰,吕梁英传,草原英小姐妹,林海雪原,三里湾,……

  • 《战争与和平》算不算历史小说?有多少桥段是虚构出来的?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所写的是一八一二年俄罗斯人民抗击拿破仑入侵的卫国战争为主要内容。这是一部英雄的史诗!小说写了俄法战争中的申格拉本,奥斯特里斯,波罗金诺拿三大战役,描绘了库图佐夫,拿破仑等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与历史事件。小说还广泛地反映了十九世纪初年社会的,家庭的,城市与乡村的真实生活图景。从

  • 哪些文学作品是描写战争的?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战争作品:《战争与和平》列夫托尔斯泰;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描写美国南北战争的小说《飘》;还有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一个人的遭遇》、《解放》和《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描写中国革命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德英的《苦菜花》、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吴强的《红日》、冯志的《敌后武工队

  • 什么叫连环画?画连环画的名家都有哪些人物?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连环画就是小人书,就是图文并茂的一种读物,由于新中国刚解放,全国人民的文盲情况比较普遍,为了扫盲,为了普及人民学文化,连环画由于它特有的形式,简单易懂,老少皆宜,喜闻乐见的这种功能,就有力的配合了扫盲运动,千万不要小看了连环画,也不要因为是连环画,就登不上大雅之堂了,个人的观点,连环画的各方面水平要

  • 中国古代战争画为什么相对较少?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如果就标题而言,我人为中心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没有这方面的市场需要!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条件下,一个项目的推出首先就是要有市场需求。但在古代,之所以这方面的画较少应该是与此有关。总体来说,中国在古代的绘画艺术并不低,但绘画范围大致集中在这几方面。第一,皇家宫苑。在古时,皇家宫苑一般都有专门为皇帝画

  • 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故事,少一点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很多。1,最久远的秦朝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抵御匈奴入侵。2,汉朝汉武帝时期派卫青,霍去病率军进攻匈奴。3,晋谢安,谢玄在淝水抵抗前秦皇帝苻健,以八万大胜八十万之战。4,北宋杨家将抵御北方辽契丹的入侵。5,南宋岳飞北伐,抵御金国的入侵。6,明朱元璋推翻元朝的统治,抵御蒙古族入侵。7,满清末期三元里人民抗

  • 《战争与和平》主人公安德烈的简单评价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一个有着英俊面容和冷峻表情的真正的贵族。在文学作品中通常这样的人物总是会被塑造成悲剧人物。安德烈也不例外。安德烈从一出场就是一个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冰冷无比的角色。除了挚友皮埃尔以外,他能够给予他人的全部情感似乎只有冷淡、嫌恶、嘲讽,还有拒绝。在那个新旧思想激烈碰撞对立的时代,在人文主义思想情怀的驱使下

  • 七篇名人故事加梗概和感想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名人传》主要内容简介《名人传》是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列夫托尔斯泰三个伟大天才传记的总称。《贝多芬传》:1770年贝多芬出生于德国的波恩。父亲很早就对他进行严酷的音乐训练,贝多芬的童年很少感到温馨。17岁时,他的母亲病逝,贝多芬过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l792年,贝多芬离开家乡去维也纳,开始音乐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