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夏朝后期,夏桀暴虐无道,民愤四起,商汤崛起,取民之意,孤立夏王,决战于鸣条,终推翻夏的统治,建立商朝。
其中最为关键的鸣条之战,为后世军事思想体系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中国军事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下面笔者从4方面来分析这次重要战役所体现的军事思想。
一、第一次将人心向背的政治因素运用于战争指导
在神权政治时代的夏末,人们认为一切自然现象以及人类社会活动,都受上天意志的支配,因而人们对战争的胜败也认为主要依靠天命。每次在战争之前,必先向上天及祖先祈祷,恳请降福、赐予力量,并用占卜向神请示,以决定作战行动。
商汤和伊尹首先突破了天命思想的束缚,朦胧的发现了政治与战争的关联,感受到了人心向背足以影响战争胜败。夏桀行暴政,“百姓弗堪”,汤从这里看出夏王朝败亡不可避免,才定下了“必灭夏”的决心。
并且在战争准备期间,顺应人民希望安居乐业的诉求,推行德政,“以宽治民”,使得“百姓亲附,政令流行”。在战争开始之前,汤又在誓师大会上作了一番动员“有夏多罪,天命殛(jí)之”,依然是争取民众的拥护和鼓舞战士的斗志。
人心向背影响战争的进程和结局,这在我们当代虽是人所共知的真理,但在3600年前,却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创新。
二、争取盟友,孤立对手
商在灭夏之前,只不过是夏的众多属国中的一个,虽然已经发展壮大,但对立国已经400多年的夏王朝而言,不论军事实力还是战争潜力,均处于劣势,单凭本国的力量,很难达到推翻夏桀统治的目的。
于是商汤和伊尹便开始争取盟友,以德服人,扩大影响,以孤立和削弱夏桀统治。汤通过狩猎行动表现出仁德,让“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于是“诸侯与之,贤者归之”,达到“天下归商”的目的。
三、重视用间谋略
上一篇我们提到少康复国期间,启用了女艾前去寒浞统治中心做间谍,搜集寒浞政情和民情。同样商汤和伊尹也在两次去夏的时候,着重考察夏朝的政情和民情。而且第二次去夏的时候,还采取了扩大敌人矛盾的办法破坏其内部团结,以削弱其实力。
商汤听说夏桀爱美女,曾武力夺取岷山氏的两名美女回宫。所以汤便投其所好,送两名美女给夏桀,并重金送给夏桀的近臣曲逆,暗地里联系已经失宠的喜,让其侦察夏桀的动态,并实施离间。史上便留下喜这个著名女间谍的故事。这在商汤灭夏战争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四、慎重选择决战时机
商汤在灭掉葛、韦、顾及昆吾各国之后,统治区空间扩大,军事实力也有所增强,攻夏的准备工作也基本完成,而当时的夏朝内部矛盾与日俱增,一般来说向夏发动决战的时机似乎已经成熟。
但商汤采用伊尹的试探策略,在第二次“九夷之师不举”中,确实掌握夏桀已被孤立、没有外援的情况后,才决定发兵进攻。这种慎重选择有利决战时机、以提高战胜几率的思想,是中国传统军事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
综上,鸣条之战所反映的军事思想,最主要、最突出的就是冲破天命思想,比较清醒的认识到人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用离间、间谍和争取同盟以及战机的选择,都在人心向背影响战争胜败的观点下实现的,这为中国战略学说的建立,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