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周朝政治上的去中心化,导致了东周百家争鸣的出现,但是春秋与战国时期的文化是有所不同的。(东周前期是春秋,后期至秦统一是战国。)
一,春秋文化的源流。
商朝是中央集权制的奴隶制政权,有完善的文化、政治制度。
商朝时期,能与商朝大军叫板的只有东夷。商朝与东夷死磕了很久,始终不能彻底平定东夷。商纣王时期,纣王决定毕其功于一役,举倾国之力讨伐东夷,最后如愿平定了东夷。
然而战争过程中,商朝财力、人力损失惨重,贵族数次决意停战以止损,却都被纣王镇压下去。从此,贵族与纣王的冲突日益加剧。另外,商朝军队也损失过大,剩下的军队还要驻扎东夷以镇压其反抗。
这样,商朝就外强中干,内部分裂,本土兵力空虚。
《孙子兵法》:周之兴也,吕牙在殷。这时,关中地区的周部族逐渐强大起来。周部族尚处于半原始、半奴隶的部落制,还没有完全进入奴隶社会,比商朝落后了许多。
周王启用来自商朝的吕牙(姜子牙),运筹灭商。吕牙熟悉商朝,带着周军(各部落的联军),以奇袭的手段打到了朝歌。
商朝来不及把军队从东夷调回来,只好组织奴隶出战。这些奴隶大都来自东夷,仇恨商朝,就在阵前反戈一击,帮周军灭了商朝。
周取代商朝以后,继承了商朝的衣钵,完全进入了奴隶社会。但是周文化与商文化相比,是有所不同的。
商朝的祖先是靠贸易发迹的,而周人从发迹到拥有天下,完全是靠“勇敢”。厮杀汉是最不迷信的,所以商文化被周朝摒弃了“巫”,只剩下了唯物的成分。
周文化的本质是去除迷信色彩的商文化,也是后来春秋文化的源流。
二,周朝政治上的去中心化,导致春秋文化的百家争鸣。
《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国七十一。”周朝灭商后,实行分封制。王室子弟,功臣被分封到各地建国。
周朝分封的本意,是要诸侯拱卫王室的。然而诸侯国毕竟已经是独立的国,政治上去中心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避免。随着时间流逝,诸侯逐渐强大,周王室的影响力也逐渐下降。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以此为标志,中国进入春秋时期。周王室离开了关中,管辖的土地、人口剧烈下降,对诸侯的影响力荡然无存,政治上的去中心化彻底完成。诸侯国互不同属,为了利益互相之间进行激烈的争斗。
但是文化的发展却步入快车道,完全称得上是黄金时期。政治上的去中心化,使得文化有了自由发展的环境。
楚国的霸蛮、齐鲁的文质彬彬等,各国气质是不同的。但是在争霸这一方面,需求是相同的。
春秋时期,各国争霸还是很讲义气的。战争双方要按照既定的程序,先讲理而后按照礼仪动兵。谁耍诈,破坏规矩,就会被诸侯们群殴。
战场上,军队双方的组成都是贵族子弟。打仗很简单,先摆好阵仗再冲杀就行了。毫无计谋可言,也没有投机取巧的空间。要想获胜,只有士兵武艺高强、兵利甲坚、阵势严密。
如果哪个诸侯得到一个人才,能改良一下武器、战术、阵法,或者提高士气;抑或是有人能让国君占据道德上的至高点,都能在战场上获取巨大的优势。
因此,诸侯对各种人才都重视极了,礼贤下士是必备的技能。各国对用得上的人才给予荣华富贵,用不上得也要高接远送、不敢得罪。
道家的老子坐而论道,对诸侯没有实际用处,所到之处也是倍受殊荣。在中原呆腻了,骑着牛就能一路缓缓向西。丝毫不用考虑盗匪、衣食住宿的烦恼,明显是一路上都有诸侯的供养。
孔子长期周游列国,学说和老子的学说一样不被诸侯接受。他带着那么多人长期不事生产,不但没有穷困潦倒。反而生活得很好,最后还桃李满天下。
在这种情况下,不论什么学说都是有市场的。只要是搞学问的,就不愁没有饭吃。甚至越是标新立异的学者,越是混得风生水起。在这种环境里,诸子百家产生了。
三,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变迁。
春秋时期,诸侯的争霸愈演愈烈,逐渐进入白热化。以前的礼仪、贵族精神被抛弃了,互相之间只有赤裸裸的利益、竞争。
春秋晚期,晋国重臣智、赵、韩、魏四家,不顾君臣之礼,架空了国君。公元前453年,四家发生火并,智家被三家联手灭掉。
公元前403年,周王承认韩、赵、魏建国。以此为标志,历史进入了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急剧下降。诸侯国就那么几个,文化界人士没有更多的地方依附,诸侯与文化界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春秋时期,只要是文化界的,到哪里都受到诸侯尊重和奉养。到了战国时期,由于诸侯渐少,相对的文化界人士就显得“多”了。为了生存,文化界人士出现了竞争。
这种竞争很激烈,既表现为人才之间的个人竞争,也表现为百家之间的学术之争。
为了获得诸侯的青睐,就必须要符合诸侯的要求。春秋时期,天马行空式的坐而论道、夸夸而谈是没有市场的。诸子百家从诸侯争霸的实际需要出发,不敢再虚谈,处处讲究落在实处。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商鞅三次进见秦孝公。商鞅为了出人头地,学了许多知识。他在魏国抑郁不得志,就决定去秦国碰运气。
第一次,商鞅谈上古时期尧舜的治国之术,被秦孝公给否了。
第二次,商鞅又谈西周时期的宽容、仁义的王道之术,又被秦孝公给否了。
第三次,商鞅大谈简单、粗暴、野蛮的“霸道”,即用严刑峻法迫使所有的人为国君所用,以强大的军队战胜别国。
结果,秦孝公听闻“霸道”之后,亢奋的与商鞅大谈了三日三夜。
在这种竞争中,能为诸侯争霸提供直接动力的学说脱颖而出。搞法律研究的法家、搞外交的纵横家,越来越吃香。不能为政治、军事提供支持的学说就逐渐没落了。
最后总结: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其实是一个残酷的优胜劣汰的过程。表面上看起来百家你来我往的竞争,很是繁荣。实质上,政治上的“去中心化”正在消失,文化界已经失去了春秋时期充分的自由环境,在走下坡路了。
到汉武帝时期,中央削平了内部割据,政治上的“去中心化”彻底结束,百家争鸣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
虽然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春秋时期有种种不同,但是,诸子百家在激烈的碰撞中产生了许多精彩至极的成果,以后文化界再也没有过这种辉煌。以至于后世人读书,有“书不读秦汉以下”的说法。
(本文原创,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