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能不知道这些个道理呢,宋徽宗玩文艺是超级智商,虽然搞政治军事外交的智商差了点,但也不至于不懂得唇亡齿寒的连纵之道。只是宋徽宗认为海上之盟联金灭辽能够给他带来连祖宗都未及的功业,道君皇帝的这种预期远远盖过了灭辽之后被金反噬的风险和即将的灭顶之灾。
宋徽宗为什么会逆潮流而动,固执地认为和金达成协议只要辽亡后,中原王朝重新取得燕云十八州,宋帝国既能开疆扩土,北方防线又能推进到燕云一带,国防更能固若金汤。
那是因为宋徽宗对燕云十六州的民意产生了误判,他凭空地认为当地的老百姓都心属中原王朝,一旦王师北向老百姓立马会“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但这只不过是宋徽宗等人一厢情愿的想法,完全枉顾自石敬瑭割让这块地区到宋徽宗那会儿时间已经过去了近两百年,都经历了好几代人了,当地汉族和契丹相融合,契丹族本身的礼仪规范也被严重汉化。
读书人也能通过科举进入社会上层,契丹从上到下很多官员都已是汉人,经几代人的繁衍经营,当地所谓的汉人对契丹的感情认可远远大于遥不可及的宋朝。何况当时还是民族对峙,契丹和宋都禁止双方边境民间正常来往,大家都彼此不了解更谈不上产生感情。
另外宋徽宗的官僚情报机构向他提供的信息也是完全“秉承”他的圣意,既然道君皇帝有想法,那些趁机要博取功名利禄的投机分子正好随意符合。官员们紧紧围绕在宋徽宗联金灭辽核心思想周围,大肆编造北方汉人翘首以盼官军的假话,让本来就“轻佻”的宋徽宗更是觉得自己决策的英明。
包括原来辽朝的一些官僚投机分子,如马植和郭药师等,都为促成宋徽宗的联金灭辽“出谋划策”,都向宋徽宗传达了燕云十六州的回归是“人心所向”和“天命所归”,也在这件事上捞足了好处。其中郭药师作为大辽的将军,先向大宋投诚谋得高位,等金兵南下时又义无反顾地倒向金朝,宋徽宗君臣在他们那些人的诱导下是看不清楚事实真相,更做不出啥理性明智决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