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被灭有其地缘上的必然性,也有郑国国力衰弱的原因,以及最后关头,自己的内乱和政策失误等多方面的原因,当然,这也是他逃不掉的历史宿命。
郑国是西周最后分封的一个诸侯国,最初受封在今天的陕西榆林地区。当时周王室迫于形势压力,向东迁徙。郑国第二任君主郑武公,为了尽到拱卫周王室的责任,决定随周王室东迁。由虢国和郐国献出十座城池,供郑国作为新的封地,这就是后来的郑国。
郑国的地缘劣势,存在灭国的必然性郑国西邻周王室,西北是强大的晋国,南面是楚国,西有强秦,东北是齐、卫,东面是鲁、宋。从地缘上来讲,这是一个四战之地,处于战略要冲,未来无论哪个国家之间发生争端,郑国都很难逃脱被牵连。
事实上郑国的悲剧也就是源自于此,春秋晋楚争霸,郑国因为夹在两个大国之间,成了受气包。先做晋国的拥趸,被楚国死劲蹂躏,被逼无奈投降楚国,又引来晋国人的武装报复。晋楚两国都想拿郑国,当做自己对抗另一方的桥头堡。
历史上通常讥讽郑国人朝三暮四,可是谁有能体味郑国人生存的艰难。晋楚之间著名的之战、鄢陵之战、颍北之战都绕不开郑国。常年的战火,严重打击了郑国的发展。
从根子上来说,郑国将国家从西部东迁,就已经注定了,郑国必然经历不同寻常的遭遇。这个客观因素,不是郑国自身能够左右的。
郑国自郑庄公后日渐没落,是其灭亡的内因郑庄公被称为春秋小霸,正是由他揭开了春秋的历史。作为资历最浅的诸侯国,又是周王室的近支,郑庄公为何屡屡冒犯周天子,冒天下之大不韪?
原因就在于,郑庄公看出了郑国所面临的生存环境,将来必然会造成四面受敌的局面。所以,他的策略是图强,壮大自己向东发展。这必然会引起天下共主周天子的不满,而郑庄公为了郑国的利益,也必然宁可得罪周天子,也要东扩。
郑国西面是周王室,南面楚国和西北面的晋国他都得罪不起,能图谋只有东面的许、曹、陈、宋。可惜的是,郑庄公虽然胸怀大志,无奈郑国国力有限,并未真正做到疆土扩张。
对郑国最要命的是,郑庄公一生纵横天下,在接班人的问题上处理不好,导致两子相争,多年内残,郑国国力迅速滑坡。自郑襄公七穆执政,郑国的衰败已经无可挽回。
郑国末期的内乱和政策失误,是其灭亡的导火索韩赵魏三家分晋后,韩国与郑国接壤。郑国在外交上选择了与魏国交好,与韩国结仇。韩国在立国前,就一直致力于灭郑,郑公在位的二十几年,一直处于郑韩两国的战争期。
由于韩国分兵齐国,导致很长一段时间不能集中精力对付郑国,导致郑韩战争进入拉锯战。郑国还曾经兵围韩国都城阳翟,从势头上来说,似乎有有复苏的迹象。
可惜不久,郑国出现内乱,带领郑国艰难复苏的郑公,却突然被前相国子阳的门客杀害。子阳的门客杀郑公,源于郑公杀了子阳。不过这是一笔糊涂账,说不大清楚,记载存在多种版本。有的说,郑公和子阳发生矛盾,也有说郑公迫于楚国压力,所以杀了子阳。还有资料记载,子阳是被他的舍人杀害,跟郑公无关。
郑公死后,他的侄子郑康公即位。郑康公就是郑国末代君主,他显然不具备郑公的能力,郑公从韩国夺回来的土地逐渐被蚕食。公元前375年,郑国都城新郑,被韩国攻破,郑国正式灭亡,自郑韩第一次战争整整四十八年,自韩国立国整整二十八年。
郑国灭亡,也是逃不脱的历史大趋势自公元前504年,郑国灭许开始,包括郑国周边的许、陈、蔡、曹,这些中原腹地诸侯国,成为第一批被灭亡的国家,此后就是郑、宋、卫、鲁。这些国家被灭后,中国进入战国七雄争霸。
春秋时期,诸侯林立,没有哪一个国家有实力,也不敢谋图兼并天下的野心。所以春秋争霸的形式,往往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行天下公义。
随着春秋末年,各诸侯国国力分化越来越悬殊,历史逐步跨入兼并时代,一些频临大国的小国家,首先成为牺牲品,比如虢国、虞国、郐国、徐国、黄国、江国等等。
战国时代的到来,就预示着天下的主题,演变成赤裸裸的兼并潮!这就是天下大势,许国逃不掉,吞并他的郑国也逃不掉,同样吞并郑国的韩国,也逃不掉!时也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