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600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商朝最初建都在亳,但商朝前期多次迁都,其主要原因有几种说法:一是“洪水泛滥说”;二是“游牧游农说”;三是“奢侈说”;四是“政治斗争说”。四种观点分别从自然方面,社会方面,政治方面去论证。但洪水泛滥和政治斗争说比较合理可信。
从《尚书.盘庚》中可以看出,迁都与内部政治斗争有一定关系,《史记?殷本纪》中记载“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查阅商朝的帝王记录,可以发现从商汤到盘庚正好经历了九位君王,从中可知这场内部斗争就是争夺王位的“九世之乱”。“九世之乱”,王室内讧,王权削弱,“诸侯莫朝”。接连不断的政治动乱,商朝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危机局面中。盘庚当政后。为扭转动乱局面,于公元前1300年。不顾就贵族的反对,毅然将都城由奄(山东曲阜)迁到殷(河南安阳),迁都之前,盘庚发表一番政治演说,意思是“政治上的动乱和纷争,给人民带来无穷灾祸,先王并不怀恋他们手造的基业,为人民的利益来迁徙。”演讲时对反对迁都的贵族发出警告说,谁要是不听话,妄图造反,就要把他们斩尽杀绝。
可见,盘庚是个果敢能干的君主。他深知都城位置的重要性。因此,即位后下决心把都城迁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去。这样可以躲开一些是非纷争,一切可以从头开始,立下新的规矩,制定新的制度,保持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人民生活的安定,实现商朝的长治久安。
盘庚迁殷收到良好的效果,逐步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继承制度的确定,从此商王朝结束了王室内部的纷争,实现了政治稳定,扭转了商朝的颓势,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史称“盘庚中兴”,为“武丁盛世”的到来打下了基础。盘庚迁殷后二百七十三年没有再徙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