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类:
按照用处可以分为礼器,兵器,酒器,炊器,食器,乐器,车马器等,最多的是礼器,礼器里面也包括酒器,食器等类型,但主要是用来祭祀的。一般来说,食器包括鼎,镉,,,,豆等,酒器有爵,角,,觚,兕觥,尊,卣,方彝等。
作用:
在古人心目(古代文献)中,青铜器有两种基本功能或用途,一是“纳(内)、入”,即盛装物件;一是“设”即陈设布列,纳是青铜器的第一位的基本功用,而纳的基本目的是“示和”。
物”或“象物”示和。原来铸鼎,制作青铜器不仅用来盛装和调剂牺牲等给祖先奉献的礼物,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象物”,也就是在铜器外表刻画“物”的图像。通常所说铜器花纹实质就是图物象物。
扩展资料:
艺术特点:
商代早期青铜器纹饰主体已是兽面纹,以粗犷的勾曲回旋的线条构成,全是变形纹样,除兽目圆大,以为象征外,其余条纹并不具体表现物象的各个部位,纹饰多平雕,个别主纹出现了浮雕,二里冈上层尊、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牺首装饰。
所有的兽面纹或其它动物纹都不以雷纹为地,是这一时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几何纹极其简单,有一些粗率的雷纹,也有单列或多列的连珠纹。
商周青铜器是中国商周时代生产科技和艺术发展水平的集中反映。造就了以狰狞为美的审美文化时尚也呈现了我国奴隶制残酷本性。综上所述商周的青铜艺术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它以品类丰富、造型优美、纹饰华丽、制作精巧、风格独特而著称,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周青铜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铜器
1、鬲,古代煮饭用的炊器。
铜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时代已有的陶鬲制成的。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
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商代前期的鬲多无耳,后期口沿上一般两个直耳。西周前期的鬲多为高领,短足,常有附耳。
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数为折沿折足弧裆,无耳;有的在腹部饰以觚棱。西周时还有方鬲,体为长方形,下部有门可以开合,由门内放入木炭。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门前还表现出刖刑奴隶守门的形象。
2、商尊,容酒器。商代晚期铸品。
清宫旧物,现藏故宫博物院。
原器通高45.5厘米,宽38厘米。
大敞口,宽折肩,高圈足。
肩四隅有四立体有角象首,肩中部有四双角分叉龙首。
颈饰蕉叶纹,肩及圈足饰鸟纹。腹部与圈足有曲折角型大兽面纹,圈足曲折角雕成龙形。
器四隅及每壁中心线皆设有棱脊,上端侈出器口,形象庄严。
3、fǔ,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
《周礼舍人》:凡祭祀共簋。
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
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扩展资料:
青铜器文化
发展历史
发展时期青铜器
商代早期、中期
公元前16世纪一公元前13世纪
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艺术趋于成熟的发展时期。以酒器为主的礼器体制初步建立,兵器种类增多。普遍装饰兽面纹样,构图渐趋繁密,线条峻深劲利。分铸技术的应用已较娴熟
镶嵌兽面纹戈(商)
镶嵌兽面纹戈(商)
,制范、合范技术相当进步。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在黄河、长江的中游地区多有发现,奠定了青铜艺术鼎盛的基础。
鼎盛时期青铜器
商代晚期西周早期
公元前13世纪公元前11世纪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铜艺术辉煌灿烂。商代礼器的重酒体制臻于完善,满布器身的纹饰大量采用浮雕和平雕相结合的方法,精美绝伦。
运用夸张、象征手法表现动物神怪的兽面纹空前发达,既壮严神秘又富有生气。纪事何铭文在商末出现。周初礼器沿袭商制,出现了向重食体制转变的端倪。
铸记长篇铭文是西周青铜礼器的重要特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铜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