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历史上的江阴保卫战:江阴百姓揭竿而起,结果怎么样?

历史上的江阴保卫战:江阴百姓揭竿而起,结果怎么样?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999 更新时间:2023/12/13 20:21:39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江阴保卫战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在国家衰亡之际,总会有一些忠肝义胆之人,他们舍死忘生,为了尊严和信仰,用他们的生命发出最后的光和热。有人不理解这些忠烈之士,难道有人会为了所谓的道义甘愿去死?是的,这就是民族大义,这就是民族的脊梁。

崇祯在煤山自缢后,风雨飘摇的大明到了暮色时分,多尔衮派兵大举南下,统一全国指日可待。而在小小的江阴县,却出现了激烈抵抗,江阴成了满清难以逾越的鸿沟。

一、剃发令

公元1645年,清军攻占南京,弘光皇帝朱由崧被俘,南直隶(今江苏、安徽等地)基本被清军控制,这段时间内,清军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多尔衮志得意满、得意洋洋,有些忘乎所以,为了他的征服欲望,他下发了一道命令:“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傥有不从,以军法从事”。

多尔衮要求所有军民百姓,必须按照女真人的习惯,剃掉头发,只在头后面留下一小撮头发。事实上,这不是多尔衮第一次发布关于头发的谕旨,在清军刚刚入关,占据北京之时,多尔衮也发布了一条谕旨“予前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剃发以别顺逆。今闻甚拂民愿,反非予以文教定民心之本心矣。自兹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

这条指令不强迫汉民剃掉头发,仍可以保持束包巾,只要服从满清统治,其他可以悉听尊便。多尔衮认为当时满清立足未稳,为了减少冲突,他采用了温和的民族政策。南京陷落之后,多尔衮认为时机已到,所以下令对占领区进行剃发易服,来显示清王朝的权威。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束发包巾是古人最重要的习俗,如果剃掉头发,就会被认为不孝,在以孝道为主导的明王朝,这是不可原谅的。在江南各地,多尔衮的剃发令引起轩然大波,很多已经投降的民众再次拿起武器,反对清王朝的统治。

二、江阴百姓揭竿而起

多尔衮认为君为父,民为子,那么儿子就要遵从父亲的习俗,这等歪理也实力令人无语。不论谁来做统治者,但要想保证政权的稳定,就不能随意改变百姓的风俗习惯,这是基本常识。

当初朱元璋统一南北,就是施行了温和的民族政策,不仅色目人、蒙古人可以在中原继续居住,而且仍可以按照其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这才是最明智的决定。

清政府委派方亨为江阴县县令,并命令其按要求,对民众进行剃发易服。就在命令下来不久,江阴的百姓不干了,群情激愤,方亨马上上疏清廷,请求派兵镇压。

只不过这封奏疏被人给截住了,百姓们群起而攻之,县衙被攻陷,方亨也被愤怒的民众整死了。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大家推举典史陈明遇为首领,只不过陈明遇虽有一腔报国热情,却不通军事,所以陈明遇又找到了前任典史阎应元。

阎应元到任后,马上开始调兵遣将,挑选出身强力壮的青年人,分别安排守城和防务,在阎应元的安排下,一切井井有条。大战在即,民兵一心,枪上膛刀出鞘,近二十万民兵整装待发,城墙之上准备好了火枪和大炮,他们或将面临最凶残的敌人,但是江阴的军民无所畏惧。

三、坚守城池、舍生取义

清政府得知消息,常州知府先派了三百军兵前来镇压,或许清政府还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但很快这三百人,就被江阴的义军消灭了。

多铎对江阴不以为然,再次派出降将刘良佐,率数万军兵前来镇压。刘良佐原本是南明四镇总兵之一,曾经拥立朱由崧即位,但刘良佐实在是个没种的将领,朱由崧被俘不久,刘良佐就带着十万明军投降了。

十万军队,如果运用得当,绝对可以撑起大局,但这支部队到了刘良佐手中,就变得一文不值。刘良佐就是带着这支部队,到了江阴城下,还要镇压原本大明的百姓。

刘良佐向城中射出劝降书,阎应元在城头大骂:“有降将军,无降典史!”刘良佐的这支部队本就是投降的明军,哪里还有什么作战士气,多次进攻根本没有丝毫作用,江阴城岿然不动。

多铎开始重视这场战役,先后派出孔有德、贝勒博洛、贝勒尼堪率数万精兵前来攻城,江阴城下布满敌军,足足超过二十万。

江阴城上大炮开始轰鸣,每一发炮弹都会带走数个敌人的生命,守卫的义军不仅准备了大炮,还为敌人准备了各种带勾带刺的重物,甚至还有粪便做成的臭弹,所有能用的家伙都扔向了城下的敌人,敌军损失惨重。

博洛找来刘良佐,痛骂其作战失利,并打了一顿板子,刘良佐是有苦说不出,继续督促士兵攻城。阎应元清楚,江阴只是个小城,面对大军是无法长时间固守的,所以城中的义军也派出不少人,去江浙地区寻找援军,但终归江阴城没有得到任何救援。

从六月初五,坚持到八月二十一,江阴到极限了,双方都付出的惨痛的代价,城池内外尸体堆积如山。急眼的清军集中几百门大炮,全部射向城池东北角,城墙再也支持不住,终于倒塌了,阎应元派兵去封堵,但为时已晚,清军已经蜂拥而至。

阎应元、陈明遇仍没有放弃抵抗,在城中与敌人展开巷战,杀掉数千敌人后,双双战死,壮烈殉国。为了报复江阴百姓,清军下令屠城三日,此战中,江阴军民没有一人投降,最后存活的百姓只有五十三人。

明末的大臣们最先投降,将领随后投降,南明的将领更是怂得彻底,几乎没有一场正经的抵抗,直接卑躬屈膝匍匐在敌人脚下,然而,是江阴的百姓撑起了大明的脊梁,是他们舍身忘死战斗到最后一刻。

“八十日戴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六万人同心死义,存大明三百里江山。”朱元璋如果能看到此情此景,是欣慰、还是心痛?

标签: 战史风云

更多文章

  • 唐朝马嵬坡兵变是谁主导的?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战史风云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马嵬坡兵变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有一句话说得非常的现实,那就是:【无情最是帝王家】。你以为皇帝可以为所欲为,但是有时候皇帝也是身不由己啊。马嵬坡兵变的主要目的是逼死杨贵妃吗?并不是,杨贵妃只是政治与权力的牺牲品而已。我们来看一下马嵬坡之变都发生了什么,并且看看其中

  • 战场上有种人不能杀,日本不信,最后被杀了17万人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战史风云

    战争是残酷的,让多少的家庭支离破碎,历史长河中,战争是每个国家争权必定经历的,随着后来时代的进步,人们文化渐渐的提升,交战国家双方之间也达成了一些共识,以前的一些土匪行为被彻底的杜绝,在战场中,有一种人是不能杀的。他们就是国家的平民百姓和医护人员,在一些国家公约中规定甚是严格。有些国家规定,战场上面

  • 高平陵之变后,为什么曹操按兵不动?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战史风云

    说起三国,我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曹操和司马懿等人。记得《三国演义》中的第一句话是: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光在三国时期体现出来,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贯彻始终。这主要是因为利益所造成的。下面我们来举一例看看,这个例子是三国时期有关司马懿的。司马懿,他是出生在公元179年到公元251年9

  • 蒙古西征中最难打的一场战役!范延堡之战是怎么样的?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战史风云

    蒙古西征中最难打的一场战役!范延堡之战是怎么样的?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在成吉思汗的第一次西征过程中,可谓是打的顺风顺水,没有遇到什么大的阻碍。不过这其中最顽强的一次抵抗仍然是让成吉思汗痛彻心扉的,同时这一次也是他西征途中遇到的最大的一次阻碍。这场战争便是蒙古与花剌子模之间的“范延

  • "八里桥之战"清军究竟输在哪里?两军伤亡怎么样?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战史风云

    “八里桥之战”清军究竟输在哪里?两军伤亡怎么样?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八里桥之战是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一场战斗,但是清军总共派出了2.5万至3万的兵力,最后却惨败给只有8000余人的英法联军。虽然清军在这场战斗中表现英勇,但双方装备差距实在太大,而且对手在拿破仑战争和克里米亚

  • 雅克萨是中国的吗?雅克萨现在到底属于哪个国家?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战史风云

    雅克萨是一座位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城市,曾经在19世纪末期成为了中俄两国之间的战场。那么,现在的雅克萨到底属于哪个国家呢?这是一个历史和政治问题,让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历史背景。在19世纪末期,中国的领土主权受到了严重的侵犯,俄罗斯帝国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和条约,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的

  • 宋金第二次议和—隆兴和议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战史风云

    隆兴和议是继绍兴和议之后南宋与金朝订立的第二个屈辱和约。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国海陵王完颜亮为了实现他“屯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的美梦,兵分四路南侵,不料在采石矶遇到了虞允文的抵抗,同时完颜雍在辽阳称帝,是为金世宗,使金兵发生了哗变,完颜亮被杀,南下之金军也无功而返。初登位的金

  • 康熙奠定东北版图,清朝雅克萨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战史风云

    康熙帝当政61年,无论对内对外都为中国历史留下了值得书写的篇章。对内而言,宋元之后,中原帝国逐渐开始走下坡路,汉唐光景不再。而到了康熙时代,由于他的励精图治,中国形成了一个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强大统一的国家,帝国的经济、文化,此时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顶点。对外御敌,最值得称道的就是抗击俄国侵略,奠定东

  • 马岛战争是谁发动的?时间发生在哪一年?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战史风云

    马岛战争是英国和阿根廷之间发生的一场战争,其结果导致了阿根廷的失败。本文将探讨马岛战争是谁发动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马岛战争是由阿根廷政府发动的。1982年4月,阿根廷政府宣布对英国的主权宣称,并试图占领福克兰群岛(即马岛)。然而,英国政府拒绝了这一要求,并派遣军队前往该岛进行防守。其次,阿根

  • 长平一战赵括背锅千年!经典的"纸上谈兵"事件真实情况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战史风云

    长平一战赵括背锅千年!经典的“纸上谈兵”事件真实情况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现在人们一说到赵括,许多人都会说,此人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典型教材。其实不然,从战国的长平大战到今天,他足足被人们冤枉了两千多年,也被人们讥讽了两千多年,被人们嘲笑了两千多年,这是极为不公平的,尤其是对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