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清朝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清朝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760 更新时间:2023/12/11 19:32:03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转折性事件,这场战争彻底将我国从封建社会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打醒了。其中很有趣的一点就是,这场战争之中,英国人对我国的情况还是很了解的,但是清朝皇帝道光居然连英国具体在哪都不知道,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那么为何英国对清朝了如指掌,清朝对英国却几乎一无所知呢?

要说清朝对英国几乎一无所知,大家可能觉得冤枉了清朝,毕竟当年马戛尔尼使团就曾经出使清朝,见过乾隆皇帝。再有就是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销烟之前就曾经和英国人打过交道,对英国也有所了解,虎门销烟之后甚至在广州加固了炮台,按理来说对于英国清朝不应该显得无知,但是关键在于,清朝虽然知道有英国这么个玩意。

但是对于英国的具体情况却完全不了解,这背后有三条重要原因:

1.傲慢狂妄

在鸦片战争之前,我国古代的世界观十分诡异,首先是极端重视北方的游牧力量,整个清朝一刻也没有放松过对于蒙古强权的打击,同时对内的农民起义或者传统的强臣骄兵等问题也有很好的处理,基本上达到了中国古代的巅峰。然而对于外部力量,尤其是海外则显得极端轻视。

毕竟在中国历史上来讲,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朝是死于来自海上的侵略,同时也没有任何一个王朝对于海外表现出很强的兴趣,虽然元朝曾经远征爪哇,但是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穷兵黩武的表现,所以清朝根本不屑于了解英国人的情况。这种思维方式甚至到了鸦片战争被打的抱头鼠窜的时候还充分的体现出来,毕竟清朝最关心的问题是:“英国是否与回疆各部接壤”这类问题,还是以纯粹的陆权思维来看待。

2.机构缺失

整个清廷对外的情报机构完全处于空白状态,这和邻国日本可完全不同,日本虽然“闭关锁国”,但是对外的“兰学”(日本版西学东渐)和“风语者”带回来的各国信息从未中断。

相比之下,清朝居然完全闭目塞听,对于西方的科技文化即便有了解也没有一个机构专门去研究,当年康熙皇帝虽然学了西方的几何数学,但是自己学会就结束了,也没有进一步研究,可以说和日本相比,清朝闭关的更加“纯粹”,也更加愚蠢。

3.判断失误

清朝对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分析判断可以说是极端错误,这一错误也和我国的古代军事理念直接相关。就“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而言,他虽然对英国有所了解,但是对英国发动战争的能力也存在估计不足和局限性,他认为:“英国志在通商,通商不必衅”且英国远涉重洋开战“粮响军火安能持久?”以我国古代的军事思维来估计英国人。

然而相比之下,英国对于清朝的情报工作就显得非常具体强大了。

相比于清朝的无知,英国虽然已经是当时世界唯一一个工业强国,也是唯一一个海军超级大国(总吨位超过二三四名之和),但是对于清朝表现出了极大的情报重视,在搜集情报方面更是堪称跨时代的情报优势。

英国的情报来源十分广泛,当时各地的清人为英国提供了大量情报,比如英国在浙江的情报负责人郭士立就通过内奸陈秉均来收集情报,所谓“每日都有汉奸许多起,在夷人处报官兵信息,得受洋钱”,情报内容非常详细,包括清朝各地驻军的人数年龄姓名住址,还有清朝的明哨暗哨和炮台的编制配备等等。甚至连清朝士兵的具体姓名和体貌特征都有,可以说是非常的严谨。

同时,英国人还利用各地的传教士进行侦查,这些传教士们都充当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特聘间谍,对整个清廷的情报进行搜集,利用职务之便以救治病人为借口到处搜集情报,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情报关系网,对于清朝的调查极为深入和细致。

其三,当时英国的军舰也日常进入广州等地进行探查。1832年2月26日直到9月5日,英国军舰阿美士德号对于广州进行了深入军事侦查,回去的报告令人不寒而栗:“南澳是广东第二个海军根据地,一半位在广东,一半位于福建,它是总兵官或提督的住所。在他的指挥下,共有军队5237人,其中4078名属广东,1159名属福建。”

同时,胡夏米(舰长)提出“这个根据地的防御,据我们所见,共有七八只战船。从外形看来,它们类似小型的福建商船;从各方面看来,比我们在广州看到的战船要差得多。海湾入口处有炮台两座,较高的一处有炮八尊,较低的一处有炮六尊。海湾内部另有小炮台一座,上面并未架炮。”

相比于清朝对于英国火力的极度无知,这种情报堪称是“知己知彼”,清朝安能不败?

情报战悬殊的结果就是双方的判断产生了天壤之别,英国意识到拥有庞大疆域的清朝其实是不堪一击,清朝却一而再再而三的产生各种弱智判断,比如清朝两江总督豫堃上奏声称:

“(英国人)身体僵硬,双腿笔直。腿上穿着衣服,几乎无法自由伸曲。一旦跌倒,无法站起。对于陆地作战来讲,这是致命的”

然而事实上英国人陆战乃至于肉搏战都将清朝的八旗绿营军队彻底击垮。而且清朝错误的认为英国人不会沿着长江进入内地,结果再度被打脸,只能推脱说是内奸过多造成清军一败再败“所有各处失陷之由,皆系汉奸作为内应”。

可以说,清朝的战败早在战前情报战就已经决定了,而情报战的胜败因素,不仅值得我们深思,更值得我们警惕。

标签: 战史风云

更多文章

  • 卤城之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详解卤城之战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战史风云

    卤城之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卤城之战是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祁山,蜀军和魏军在卤城发生的战役,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这是司马懿唯一一次和诸葛亮正面交锋。战后魏国诸将获得封赏,诸葛亮直到三年后才第五次北伐。太和三年(229年),蜀相诸葛亮第三次出兵攻魏,并占据武都(今甘肃陇南武都区)、阴

  • 本来能抵挡清军的"夷丁突骑",为何没阻拦清军呢?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战史风云

    军队的强弱自古至今都是一个国家整体国力强弱的重要标准之一,而其中能在军队称得上精锐二字的部队,那更是一个国家军事实力高度最为突出的代表。而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要给大家介绍的这支名叫“夷丁突骑”的部队,便是明末时期仅存的精锐部队了。那么这支“夷丁突骑”的战力究竟有多强呢?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来给大家仔

  • 高欢是如何打击尔朱氏集团的?高欢攻尔朱氏之战的结果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战史风云

    高欢攻尔朱氏之战发生于北魏普泰元年(531)至永熙二年(533),是北魏尔朱氏和高欢两派势力为争夺朝政控制权,在韩陵山(今河南安阳东北)地区进行的战争。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经过普泰二年正月,高欢军挖地道,以柱支撑,掘至邺城下,焚柱陷城,克邺,擒刘诞。三月,元朗率百

  • "却月阵"有多厉害?刘裕凭借两千步兵胜三万骑兵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战史风云

    却月阵是中国古代兵车战法中的一种战法。按照《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八》还记载,刘裕用“却月阵”,以2000步兵大破北魏3万精锐骑兵。刘裕的军事思想非常丰富,为中国军事史做出过重大贡献。他不仅善于战略决策和战役指挥,还善于战术革新;不仅善于指挥步兵、水军作战,还善于指挥诸兵军协同作战。其中以“却月阵”

  • 明朝起义军首领高迎祥亲自尝试"子午谷奇谋",最后结果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战史风云

    诸葛亮遗留了这件东西,他人捡到后,被明朝皇帝斩首,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话说提起明代末年的农人叛逆军,人人都晓得李自成、张献忠,有个义军领袖,名气和影响都远超这2人之上,他若不死,进京师做天子是轮不到李自成的。这团体就是明末义军晚期统帅、被朝廷称为“流贼魁首”的高迎祥。高迎祥

  • 白狼山之战:曹操基本统一了中国北方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战史风云

    东汉末年(公元207年),曹操为消灭北方乌桓势力和袁氏残余势力而进行的一场战争。在曹操的主力军队尚未到达白狼山战场之前,临时持麾的张辽就已经指挥先锋部队击破了乌桓军队并斩杀乌桓单于蹋顿,因此,白狼山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战役的结果曹操方面取

  • 历史上的卤城之战是谁胜利了?详解卤城之战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战史风云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历史故事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卤城之战的故事。诸葛亮率军第四次进攻魏国,司马懿驻守长安,司马懿进兵喻麋,对战诸葛亮,即卤城之战。史书上对此后的作战却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记载。《晋书·宣帝纪》: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

  • 牧野之战是是一场殊死搏斗,为什么出兵时大家会"前歌后舞"?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战史风云

    说到牧野之战,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关于牧野之战,史书留下不少描述,让后人了解了三千年前的那一场决定商周命运的战争,但也有不少记载令人读来费解,其中之一是牧野之战中“武王伐纣,前歌后舞”。屈原《天问》:武王三军,人人乐战,并载驱载驰,赴敌争先,前歌后舞,

  • 兴势之战的背景是什么?结局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战史风云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历史故事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兴势之战的具体经过吧。兴势之战是指三国时期魏军蜀汉军于兴势(今陕西洋县北)的一场战役,在这场战役中蜀军击退魏军进攻。曹爽不听劝告,大肆进攻,结果失败,为日后的倒台埋下伏笔。景初三年(239年),魏明

  • 牧野之战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双方采取了哪些行动?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战史风云

    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进行的决战。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由于帝辛(商纣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故《左传》称:“纣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