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历史上松锦之战带来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历史上松锦之战带来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44 更新时间:2023/12/8 9:03:30

历史上松锦之战带来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当年松山、锦州、塔山、杏山四城失陷,祖大寿举城投降,致使“九塞之精锐,中国之粮刍,尽付一掷,竟莫能续御,而庙社以墟矣!”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下去。

京师大震,王朴以“首逃”之罪被逮捕,法司开庭审讯。御史郝晋发言:“六镇罪同,皆宜死。”“三桂实辽左之将,不战而逃,奈何反加提督”。兵部尚书陈新甲覆议,“但姑念其(吴三桂)守宁远有功,可与李辅明、白广恩、唐通等贬秩,充为事官。”

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1642年)五月十九日处死王朴。职方郎中张若麒被弹劾下狱,兵部职方主事马绍愉给予削籍的处分。吴三桂受到降级处分,镇守宁远。松锦大战标榜着明朝在辽东防御体系的完全崩溃,明朝在辽东的最后防线仅剩下山海关的吴三桂部。

从此,明朝山海关外,仅剩下宁远一座孤城,关宁锦防线彻底被摧毁。而此时清兵则加强了对明朝的军事压力,锦州落入满清之手后,取代了义州成为清兵伐明的前进基地,清兵采取更番驻防的办法在锦州前线屯驻兵力,并且征调朝鲜兵驻防,力图把锦州打造为蚕食明朝领土的前进基地。

面对清朝的步步紧逼,明人的危机感十分强烈。崇祯十六年(清崇德八年,1643年),辽东巡抚黎玉田题本称,“全宁仅马步四万余,瘦弱马匹数千余”,“堪战马兵仅三千”,且“分守于新旧十二城”,其余将士不过寥若晨星,面对“铸火造药百倍于我”,且虎视眈眈的清兵,如果不增派兵力,加强防守,后果不堪设想。

可见,在松锦之战后,明朝用于辽东抗清前线的正面兵力十分单薄,无法满足对抗满清主力部队的需要,如果清兵进一步发动进攻,明军则无法做出有效应对。锦州正面的清兵防御森严,明军是无法突破的。对于清兵占据锦州,蠢蠢欲动,明朝几乎毫无对策,因为此时的明朝内部已经千疮百孔,由于李自成农民军进展神速,关内大批明军主力不得不聚集在河南周围围剿农民军,辽东防线虽然吃紧,但并没有获得明朝大批援军,因此只能维持消极防御状态。

军队状况

在军队方面,明廷并非不知辽东前线的军队实力寡弱,对此明朝当局也做了一定的补救措施,他们令辽东镇自己募兵训练,新募兵额为三千人,负责人为辽东分练总兵黄诗。此人专门负责募集新兵补充辽东前线的损失,他在题本中称因为辽东前线连年用兵,“流离兵焚之余,虽经几番勾补招募难全”,表示交给他的募兵三千的任务很难足额完成,在短期内只能逐渐募集,逐渐训练。

明军实力严重被削弱,不仅兵力存在严重的缺额,且战马和大炮的数量十分匮乏,该年二月,黎玉田称宁远只有西洋红衣大炮十余位,而到了黄诗题本的六月期间,红衣大炮的数量也未增加,只有火力逊于红衣大炮的光明灭虏炮一百位,且募集的新军一切装备都没有到位,所以黄诗要求朝廷发“大炮二百位,三眼枪六百杆、盔甲一千顶副、大弓一千张、大箭一万只、腰刀一千把”,用以教练、装备新兵。

由于史料缺乏,明廷是否采纳了他的建议不得而知。从之后的史料来看,明廷并没有大规模增派兵力,顺治元年(1644年)山海关之战时,吴三桂的兵力不过数万人之数,兹可证明辽镇军兵并没有获得补充。

清兵蚕食

松锦沦陷后,明清双方都付出了巨大代价,明朝固然一败涂地,但做为胜利者的清朝方面的损失也很大,一时双方都无法展开大规模攻势。虽然如此,小规模冲突却不断发生。这说明清兵对占据全辽势在必得,且也拥有了攻占中原,取代大明王朝的野心,在崇祯十五年(1642年)和崇祯十六年(1643年),清兵曾发动两次对宁远等地的攻击,并取得了一定的战果。

崇祯十六年(1643年),清兵派郑亲王济尔哈朗、武英郡王阿济格率军攻占中后所、前屯卫等地,这次清兵的目的是“往征宁远”,这次行动清兵调动了红衣大炮和其他火器,可见是有准备而来。九月二十三日,清兵大部队抵达中后所,“二十四日薄暮,移军城北,以云梯挨牌及红衣炮急攻之”。到了二十五日,中后所就被清兵攻占。二十八日,前屯卫被攻占。根据《清实录》中的记载,清兵的战果十分丰硕,中后所明军被杀四千五百人,前屯卫明军被杀四千余人,此外还有不少俘虏,可能有所夸张。明总兵李辅明、袁尚仁等战死,损失惨重。

清兵利用红衣大炮接连攻陷中前所和前屯卫,沙河卫和中前所被明人所放弃。但清兵此次进攻的最终目的在于攻占宁远,在宁远城外最后却遭到明军吴三桂沉重打击,被迫撤退对宁远的包围。根据明方的塘报来看,该年十月初八日,清兵六万余逼近宁远城下,“拥载大炮,排山倒海而来”,可谓气势汹汹,清兵“不知我阵内有炮,蜂拥直前”,明军“伺其渐近”而发射红衣大炮,清兵则“惊魂拉尸,踉跄望老营奔回,嚎哭一夜,至次日卯时分,尽皆开营向东北遁去”。

朝鲜史料《沈馆录》也印证了明军在此战中英勇抵抗:中后所、前屯卫两城将陷之际,城中公私家舍一齐放火,无论男女,各自烧死,资粮机械,亦皆烧尽。分叱不喻,沙河卫段收入于宁远,中前所段收入山海关,举皆称守城清野之,故欲进欲留,军无见粮,且孔耿二将以前锋伤损,其军兵有倍于清人,以此速还,以为修养进去之计。由此可见,明军奋勇作战和清兵损失之情况。此战之后,清兵没有发动对宁远的大规模进攻。但是,当时关外的中后所、前屯卫、中前所已为清兵攻占,宁远孤悬关外二百里,难于固守,所以从长远来看,明朝放弃宁远,退守山海关势在必行。

标签: 战史风云

更多文章

  • 如何评价夏商之间的鸣条之战?造成了哪些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战史风云

    夏朝末年(约公元前1600年)在商灭夏的战争中,商汤曾率领商部士兵与夏朝军队在鸣条进行了一次决战,史称鸣条之战。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在约公元前16世纪,夏王桀的统治出现了危机。夏朝在东方的属国商,乘机先征服邻近的夏属葛国(今宁陵县北),保障商都南亳(山东曹

  • 侯景之乱对南朝的历史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可从四个方面分析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战史风云

    侯景之乱,又称太清之难,是指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将领侯景发动的武装叛乱事件。侯景本为东魏叛将,被梁武帝萧衍所收留,因对梁朝与东魏通好心怀不满,遂于548年以清君侧为名义在寿阳(今安徽寿县)起兵叛乱,549年攻占梁朝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将梁武帝活活饿死,掌控梁朝军政大权。侯景起兵后相继拥立又废黜萧

  • 河西之战秦国和魏国交战长达百年 最后是谁赢了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战史风云

    还不知道:河西之战:秦国和魏国的百年之战,结果谁赢了?的读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战国初期,魏国魏文侯在位时礼贤下士,师事儒门子弟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等为将。通过在战国七雄中率先实行的“李悝变法”,魏国成为战国前中期的霸主,在整

  •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函谷关都发生过哪些大战?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战史风云

    古代处于古洛阳和咸阳之间的崤山到潼关一部分,这些路大都是山涧,深陷如涵,古称函谷。秦穆公时期从晋国手里夺取了崤函之地,自此设立函谷关。函谷自古以来就是易守难攻,如果没有现在的高速公路和穿山隧道,估计我们还是发展不起来。就像是20多年前一样,守旧,顽固不化。此关长7.5公里,谷道仅容一车通行,素有“一

  • 陈庆之是如何攻打北魏的?陈庆之北伐北魏之战的结局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战史风云

    陈庆之攻北魏之战发生于南梁大通二年(528年)四月,梁武帝萧衍命飙勇将军陈庆之持假节统帅率南梁七千白袍军护送北魏皇室元颢北归洛阳继位。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陈庆之统帅南梁七千白袍军历时一年有余的北伐,经历了大小战役四十七战全胜!攻城三十二座全克!占领北魏帝都洛阳,卷

  • 襄樊之战的中期经过是怎么样的?详解襄樊之战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战史风云

    众所周知三国形势的重要转折点是襄樊之战,那么襄樊之战的中期经过是怎么样的?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曹操认为汉献帝在许都,与贼军临近,打算迁都避其锋芒,丞相军司马司马懿、西曹属蒋济对曹操说:“于禁等人战败,是因为大水淹没,并非因为攻战失利,对国家大计没有构成大

  • 探索钟离之战的具体经过,梁武帝是如何取胜的?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战史风云

    钟离之战,亦名邵阳之役、魏梁二次钟离之战、邵阳洲之捷,为中国南北朝南梁天监六年(北魏正始四年,507年),梁军在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战胜北魏军的防御作战。天监五年(506年),梁军在洛口溃败之后,北魏中山王元英请求乘胜荡平东南,得到北魏宣武帝允准。同年十月,元英率领号称百万之众的大军包围钟离城,北

  • 沙苑之战中东魏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是高欢的失策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战史风云

    沙苑之战是在中国南北朝时,西魏大统三年(东魏天平四年,537)十月,西魏军在沙苑(今陕西大荔南)地区大败东魏军的伏击战。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沙苑之战,失败由一错再错铸成东西魏沙苑之战,有关的精彩分析已经很多了。这里主要结合兵法要义来看双方的得失,主要是高欢的失策。

  • 著名的"王敦之乱"最后为何是以和平收尾呢?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战史风云

    可能是史上最莫名其妙的叛乱:不篡位不换皇帝,最后还主动投降?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王敦起先对司马睿的成功登基有着绝对的功劳,然而司马睿的一系列操作却让他逐渐对这个皇帝失望。而就在此时,司马睿的一项人事安排终于将王敦逼上了反路。这项安排,就是派戴渊、刘隗统领扬州奴(南渡来的贫民,无以

  • 庚戌之变:俺答汗因对明朝"贡市"不遂而发动的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战史风云

    “庚戌之变”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历史故事网小编告诉你。元朝灭亡之后,残余势力逃亡漠北。此后遁避漠北的蒙古势力和统一中原地区的明王朝之间冲突不断,双方不断爆发战争,难以建立持续的和平关系。在元朝时期,蒙古人统一了中国,享受到中原地区丰富的物资供给,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在北遁漠北之后,由于失去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