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著名的"王敦之乱"最后为何是以和平收尾呢?

著名的"王敦之乱"最后为何是以和平收尾呢?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630 更新时间:2023/12/24 8:14:16

可能是史上最莫名其妙的叛乱:不篡位不换皇帝,最后还主动投降?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王敦起先对司马睿的成功登基有着绝对的功劳,然而司马睿的一系列操作却让他逐渐对这个皇帝失望。而就在此时,司马睿的一项人事安排终于将王敦逼上了反路。

这项安排,就是派戴渊、刘隗统领扬州奴(南渡来的贫民,无以为计只好卖身为奴),名为北伐,实际上把枪口全部对准了在豫州的祖逖和荆州的王敦。对于王敦,还有另一项安排——将王敦的亲信调离毗邻荆州的湘州,指派宗室王爷谯王出镇湘州。

司马睿的意图已经是昭然若揭——枪口不再对外,一律对准重兵在握的王敦和祖逖,尤其是王敦!

面对这种安排,一代北伐英雄祖逖又气又急,悲愤之中很快就病逝了。而他死后不久,王敦也就发动了著名的“王敦之乱”。

《晋书》认为,祖逖的死使得王敦没有害怕的将领了,从而有勇气对已无良将的东晋朝廷发动进攻。我倒是认为,祖逖的死使得王敦彻底失去了对晋朝的希望。

祖逖一死,淮北河南的大片已经被祖逖收复的故土迅速沦陷,而戴渊、刘隗所统帅的据说是去防御北方的军队却纹丝不动!面对外敌入侵、人民遭掠的局面,这些所谓的北伐军居然不动一兵一卒,反倒紧张地盯着西方的荆州!

司马睿肯定不认识蒋介石跟张学良,但是他一定是“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最大支持者。如若不然,为何在国土沦丧之际,还拼命提防着对社稷有大功的王敦!

刘隗等人的不作为,让王敦终于下定了决心——清君侧!而清君侧的对象,正是刘隗、刁协。

而王敦的军队一顺江而下,朝廷的军队就挡不住了——毕竟是天天在边境和成汉还有胡人打仗的军队,哪里是那些仪仗队比的了的?很快,王敦就率军从江陵打到了离建康咫尺之遥的芜湖。然而,他却停了下来。

王敦停下来,不是为了在芜湖吃江鱼,更不是他走不动了,而是给皇帝写奏折。奏章中,他反复表示,自己只要刘隗、刁协,皇帝只要把他们交出来,自己立刻走人。

一般来说每次“清君侧”,都是要指定某些人为“小人”,只有把这些蛊惑圣上的小人给去除,才能重振朝纲。因此,“清君侧”的目的,就是要皇帝交出或者处决这些“小人”。但是几乎无一例外,但凡是有一点想法的皇帝,都不会甘于这么做。

司马睿就是这样的皇帝。他不仅拒绝了王敦的要求,还亲自换上戎装,表示要亲自讨贼,还声称谁要是抓住王敦,就封他五千户侯!同时,他还把戴渊和刘隗及其部队调回来对付王敦,这两支军队对内不对外的属性至此彻底暴露。

笔者是芜湖人,也常去南京。今天从芜湖坐高铁到南京,只用四十分钟左右;即使是普通火车,也不过两个小时。因此,一千七百年前从芜湖到南京需要多久,大家心里都有数。

也请大家记住这一段旅程——从芜湖,经姑孰(今当涂)、采石(马鞍山)、历阳(今和县)到南京,在接下来我们的故事里,这是一条将被无数次提及的道路。长江在此从东西走向变成了南北走向,因此这一段的江面之南被冠以一个非常著名的称谓——江东!

王敦的部队沿水路顺江而下,一天不到就到达石头城下。他没费什么功夫就打开了建康城门,因为无论是刘隗等人的部队,还是驻防建康的台军,和他的士兵比起来,实在不是什么对手。

有关王敦进京以后直到他死的行为,史书都是持大为贬抑的态度的:

既入石头,拥兵不朝,放肆兵士劫掠内外。官省奔散,惟有侍中二人侍帝……还屯武昌,多害忠良,宠树亲戚……敦既得志,暴慢愈甚,四方贡献多入己府,将相岳牧悉出其门。

看起来,可真是十恶不赦,罄竹难书。但是仔细想想,又好像不对。

就比如说王敦“多害忠良”这一段,实际上,除了杀掉戴渊和周顗以外,杀掉的也就只有一个刁协了。反倒是那些司马睿身边的大臣,大祸临头各自逃窜,这其中就包括力主削弱王家势力的刘隗。此君最后跑到了和东晋敌对的后赵,最后死于后赵皇族内乱之中,实在是让人无话可说。

而此前亲自换上铠甲、要亲统大军和王敦一决雌雄的司马睿,自己又把铠甲脱掉换上朝服,跑到王敦跟前说:“你要想坐我的位子,跟我说就是了,我自己回琅琊去,何苦要荼毒百姓呢?”

王敦怎么表态的,史无所载。只是很快,他就撤出了建康,并且拒绝了朝廷授予他所有的官职,包括属于他堂弟的丞相。直到司马睿去世,王敦都再未有何异动。

而在司马睿驾崩,其子司马绍继位后,王敦主动要求入朝,得到了皇帝批准。司马绍还给他加了九锡——在此之前只有王莽曹操司马昭受过的荣誉,无一不是篡位之臣所有的东西。

不过,王敦也就到此为止了。当所有人都以为他要篡位的时候,他却在姑孰驻扎下,不在往下游走。不久,身患重病的王敦就咽了气了。

病重时,王敦的左右问王敦他身后该如何处理,王敦说:“我有上中下三策:上策大家解甲归田,归顺朝廷;中策退还武昌,徐图后定;下策举兵反叛,谋夺天下。”

应该说,作为一个老江湖,王敦的这上中下三策是非常妥帖的。即使说投降建康不可取,还军武昌自保也未尝不可。而王敦麾下的这群谋士们,居然出来就说:“老头子不行啦,雄心一点也没有了,明明是上策,非要说成下策!”

在这个指导思想下,王敦方面发动了对建康的进攻。而此时病重的王敦已经无法指挥军队,只能坐视自己的三万部队面对真正亲征的司马绍(他不像他爹光说不练假把式)一败涂地。而在他死后,他的养子王应居然连埋都没埋,只拿个破席子裹起来扔到地板下面!

这样的一代枭雄,最后就落得个如此下场,也实在凄惨。

王敦,就这样死了;王敦之乱,也在他的一命呜呼和王应的觥筹交错中草草了解。这是一个从头到尾都没有明确战略目标的军事行动:当所有人都以为王敦要干掉司马睿的时候,他却分文不取地退了出来;当王敦自己都知道不能再跟朝廷对着干的时候,他手下的乌合之众却撸起袖子主动自爆了。

不管怎样,王敦都是谢幕了。而他的死,也意味着两晋之交,三位御敌名将集体告别历史舞台了。这三个人,都已经在我们的故事中露过脸;只是,最著名的那个,我们还没有单独为他立传介绍而已。

不用我说,你们也知道那个人是谁。闻鸡起舞、击楫中流的主人公,刘琨的好朋友,王敦的唯一忌惮之人,也该在我们的故事中好好聊聊他了。

标签: 战史风云

更多文章

  • 庚戌之变:俺答汗因对明朝"贡市"不遂而发动的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战史风云

    “庚戌之变”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历史故事网小编告诉你。元朝灭亡之后,残余势力逃亡漠北。此后遁避漠北的蒙古势力和统一中原地区的明王朝之间冲突不断,双方不断爆发战争,难以建立持续的和平关系。在元朝时期,蒙古人统一了中国,享受到中原地区丰富的物资供给,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在北遁漠北之后,由于失去了这

  • 长坂坡之战赵云都敢孤身一人 夏侯楙带人围困时赵云为何说吾命休矣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战史风云

    赵云长坂坡孤身杀入曹军,为何被夏侯楙围困却长叹死于此地矣?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先后跟随刘备参与了一系列的对外战争,是五虎上将之一。可以说赵云作为蜀汉大将,为西蜀政权的建立而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三国历史上

  • 甘之战有着怎样的意义?此战在哪里爆发的?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战史风云

    夏后氏的首领启在其父禹死后,通过武力排除各反对力量,最终登上华夏部落联盟领袖之位。甘之战是启讨伐不服他最高领袖地位的有扈氏的战争。战争进行得很激烈,最终夏后氏获得胜利,启得以建立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意义关予这场战争古人有“有扈氏为义而亡

  • 古代打仗面对城池久攻不下的时候 古人为什么不直接绕道走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战史风云

    对古代战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战争中遇到城池久攻不下,为何不能直接绕行?众所周知,人类从有历史记录开始,战争就几乎从来没有间断过,和平永远都是极少数时间。究其根本,主要是有限的生产力与不断增长的人口之间充满强烈矛盾。从周代商分封建国开始,各诸侯国就开始互相

  • 侯景之乱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侯景采取了哪些行动?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战史风云

    侯景之乱,又称太清之难,是指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将领侯景发动的武装叛乱事件。侯景本为东魏叛将,被梁武帝萧衍所收留,因对梁朝与东魏通好心怀不满,遂于548年以清君侧为名义在寿阳(今安徽寿县)起兵叛乱,549年攻占梁朝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将梁武帝活活饿死,掌控梁朝军政大权。侯景起兵后相继拥立又废黜萧

  • 如何评价汉匈河西之战?为汉朝日后养马备战做出巨大贡献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战史风云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骠骑将军霍去病为打击匈奴,曾两次进军河西,史称河西之战。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评价河西之战是汉武帝继漠南之战后对匈奴所采取的又一次重大战略行动,也是汉武帝时期对匈奴最重大的三次战役之一。这次战役的胜利,使西汉王朝完全占据了河西

  • 淝水之战中"风声鹤唳"的典故是怎么来的?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战史风云

    大家好,我们将在这一站中来介绍我国历史上一次着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西晋末年,中国历史进入了割据局面,淝水之战就是东晋与前秦之间的一次战争。战争后我国南北朝开始了长期的割据分裂。西晋末年,统治者腐败无能,社会动荡不安,我国进入了分裂割据的南北朝时期。公元317年,晋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今江

  • 武艺高强的李存孝为何最后以"叛将"的身份埋葬?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战史风云

    熟悉古代名将的读者,对这样一句话应该不陌生,“王不过项,力不过霸,将不过李,拳不过金”。这句话一直流传至今,常常出现在演义小说中,话里面的四个人分别是:项羽、李元霸、李存孝、金台。今天笔者给大家介绍“将不过李”的李存孝的故事。李存孝,唐末名臣李克用众多义子中的一个,由于排行十三,因此称为“十三太保”

  • 安史之乱发生后,对唐朝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战史风云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安史之乱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唐代

  • "富贵险中求",郭嘉兵行险着冒险偷袭袁绍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战史风云

    郭嘉是三国第一谋士?用兵太险,曾经差点让曹操灭亡,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天下谋士哪家强?很多人还是要来三国看看到底谁最强。三国的杰出人物太多了,谋士自然也有许多。从袁绍那里到其他势力,特别厉害的谋士不下十人。这些最顶尖的谋士之中,后人根据他们的表现,提出了各种排名,有的说诸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