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宋朝时期金军所向披靡,为何在"三峰山大战"时会全军覆没?

宋朝时期金军所向披靡,为何在"三峰山大战"时会全军覆没?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93 更新时间:2024/1/16 18:22:31

宋朝时期金军所披靡,为何在“三峰山大战”时会全军覆没?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说到当时的宋金的三峰大战,其实很多时候大家也知道的,还是很给力的,金兵在当时真的是所向披靡的,打得宋军落花流水,但是在三峰山大战就不一样了,话说金军竟然全军覆没了,那么有的人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说起三峰山大战(位于河南省禹州城西南,距城十余华里,它拔起在开阔的原野之中,自西向东迤逦二十多华里,三峰屏列,翠色迎人,自古为禹州胜景之一,最高峰西峰,海拔大约330米高,长8公里,宽0.5公里,山势和缓)是蒙古军队灭金的一次重大战役,此次战役中,15万的金军精锐部队(忠孝军)为何会全军覆没?且听我一一道来……

那是公元1232年,蒙古政权发动了对金国的最后总攻。而三峰山之战就发生在这一年,为了蒙古帝国走的更远,成吉思汗决定让他的三儿子窝阔台为继承人,窝阔台刚继位以后,他的政治汗位并不稳固,第一:大量的握兵权在成吉思汗的二儿子托雷手里,成吉思汗麾下有129000军户,其中托雷继承了101000军户,窝阔台仅分得4000军户。第二窝阔台虽然是继承人,但是必须经过库里台大会的确认,才能正式成为大汗。而窝阔台没有召集大会的权利,直到2年后,经过激烈的博弈和复杂的运作,托雷表示支持窝阔台当大汗,经大会决定,最终登上了大汗之位。

由此可见,窝阔台的统治基础多么脆弱,怎样巩固统治基础呢?最好的办法还是发动战争,通过胜仗,获取政治资本,把大权抓回来。公元1230年夏,窝阔台大会诸将,商讨灭金战略,最终兵分三路伐金:

一路窝阔台率领中路军进攻河中府(永济)渡过黄河,进攻汴京(今开封)。

二路族叔翰惕赤斤率领左路军自山东南下。

三路托雷率领右路军自陕西宝鸡南下,借道于宋,从汉中,安康沿汉水而下,侧击金国腹地,对南京形成包抄之势。

中路和左路都是正面作战,直接平推就行,技术含量不高。而右路是大迂回作战,不仅要翻山越岭,还要面对各种未知情况,比如,迷路,给养,大宋对此次战役的态度,还有金国有无防备等。兵行险招,玩的好可以对金国造成致命一击,玩的不好,可能全军覆没。窝阔台把九死一生的任务交给了拖雷,对窝阔台而言,金国是敌人,拖雷也是敌人,无论成败,窝阔台都是赢家。

1231年,拖雷率领四万右路军,抵达凤翔,派使者前往大宋四川制置使桂如渊,希望大宋借路,最好双方一起出兵攻打金国。桂如渊如果不同意,害怕蒙古大军翻脸,于是答应为蒙古大军提供向导和粮草。蒙军借道沿汉水出唐州,邓州,次年春季全军会师汴京。同年九月,蒙古三路大军齐发,次年正月,窝阔台占领郑州,其前锋部队已抵达开封城下,金国的金哀宗连忙主持军事会议,决定调集本国精锐军队,忠孝军15万人马应战,骑兵2万,步兵13万回师救援。由于金人没有想到蒙古人会绕道宋境,战前准备不足。忠孝军为了能够迅速支援,轻装上阵,将大批粮草辎重留在驻地,仅带三日的干粮就上路了。

忠孝军在钧州以南的三峰山就遭到拖雷大军的追击,蒙古军在三峰山占领了有利地形,双方摆开了战场。一边是不惜代价的猛攻,一边是破釜沉舟的死守,针尖对麦芒。尽管蒙古军善射,但架不住金兵人多,而且忠孝军也不是吃素的,蒙古军占领的山头一个个失守,每个山头都打的很惨烈,双方损失惨重!一连大战了三天,拖雷所部退守三峰山,金军也是精疲力尽,所带的粮食吃尽。就在金军再次鼓起勇气,向残余的蒙军发起最后一击的时候,然而,天时不允,鹅大雪铺天盖地的落下来。而且还伴随着浓雾弥漫山涧,大雾使得2米之外几乎看不清人,进攻的金军一下失去了方向,战争被迫停下来,本来金军的进攻已是强弩之末,连续艰苦的战斗和恶劣的环境使得这些南方兵,早就透支了体能,最后的信心和勇气在这场雾加雪下迅速消融,无可奈何在饥肠辘辘中等待天气好转,谁知这一等就是三天三夜的大雪纷飞。

据记载:须臾雪大作,白雾蔽空,人不相见,时雪三日,战地多麻田,往往耕四五过,人马所践,淤泥沒腿,军士僵立雪中,刀枪结冻,军士有不食至三日者。

当年居然下起了百年不遇的大雪,视野太差,金军根本无法发起进攻,!更糟糕的是,重甲骑兵一直处于随时准备冲锋作战的状态,突然降温,一夜过后,铠甲和兵器连血肉都一起冻住了,大部分失去了战斗力!而蒙古军习惯了北方的严寒,对于这场大雪无济于事,再加上粮草补给充足,15万人马几乎全部被英勇的蒙古军所歼灭,三峰山之战是蒙金战争期间一场决定性的战役,至此,金朝已经摇摇欲坠,离覆灭不远了。

标签: 战史风云

更多文章

  • 50万大军打不过2万人马?"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是谁?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战史风云

    50万大军打不过2万人马?“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是谁?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明英宗皇帝朱祁镇,是明朝的第六任和第八任皇帝,初次登基年仅9岁。大权逐渐落到一个名叫王振的太监手里,王振原是山西蔚州一个市井无赖,好吃懒做,为了贪图过上好日子,净身入宫,因为他略微识点字,因此在宫里教小太

  • 五胡乱华是哪五个民族?五胡乱华的过程及结局!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战史风云

    五胡乱华是哪五个民族?五胡乱华的过程及结局!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1.五胡乱华是什么?五胡乱华,指在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华北地区建立的国家达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其中

  • "联金灭辽"国策为什么让宋朝灭亡了?这个政策是如何出炉的?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战史风云

    “联金灭辽”国策为什么让宋朝灭亡了?这个政策是如何出炉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联金灭辽”,这词语知晓历史的都知道是一出乌龙,背弃交好百来的辽国扶持野蛮的金国,最后在金灭辽后,顺带就弄了一出“靖康之耻”让北宋也覆灭。每每当历史读到这里,我都会思考,是怎么样的人才会做出如此事情。当时的

  • "淮西兵变",这次叛变成了南宋的转折点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战史风云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淮西兵变”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宋朝是由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权建立的,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宋朝历代皇帝对手下武将都比较忌惮,采取种种措施加以限制,不给武将集团发动叛乱的空间和环境。但南宋建立伊始,却发生了一起影响巨大的军队叛乱事件——淮西兵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

  • 牧野之战是在哪个朝代?牧野之战时期介绍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战史风云

    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07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是秦国和赵国之间的一次大规模军事冲突,也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事件。在牧野之战之前,秦国已经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和政治手段逐渐强大起来,成为了当时中国的霸主之一。而赵国则是一个比较弱小的国家,但它拥有着一支强大的军队和一个优秀的将领——

  • 昆阳在哪里?昆阳之战以少胜多刘秀是怎么打胜的?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战史风云

    昆阳在哪里?昆阳之战以少胜多刘秀是怎么打胜的?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在各路英雄反对新朝王莽的过程中,来自南阳郡的农夫刘秀,他的地位在早期是不高的。而太学生刘秀之所以能最终脱颖而出,开创了大一统的东汉帝国,与一场著名战役有关。这场战役,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昆阳之战。王莽篡汉,建

  • 巨鹿之战是怎么取胜的?巨鹿之战胜利的三大计!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战史风云

    巨鹿之战是怎么取胜的?巨鹿之战胜利的三大计!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秦朝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割据,军阀混战。秦二世二年,即前208年,秦国派出大批人马攻打各地的起义军。秦将王离带领大军围困了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之平乡镇)。次年,秦国大将章邯修筑甬道连到黄河,利用它给王离运送军粮

  • 七千破百万?滏口之战—中国史上实力最悬殊的战役!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战史风云

    七千破百万?滏口之战—中国史上实力最悬殊的战役!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中国古代史上有不少以少胜多的战役,像彭城之战,昆阳之战,淝水之战等等。但我们今天要讲的是一次精彩但又知名度不高的战役——滏口之战。一方以区区七千人马大败对方百万大军。堪称中国历史之最。滏口之战发生在公元528年

  • "土木堡战役"明军有多少兵力?"土木堡之变"标志着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战史风云

    “土木堡战役”明军有多少兵力?“土木堡之变”标志着什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公元1449年,蒙古瓦刺也先以明朝削减马价为理由想明朝边境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大同守军失利,塞外城堡沦陷,边界战报传至朝廷之后搞得朝廷上下是惶恐不已。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的劝阻,在七月明英宗令皇弟朱祁钰

  • 垓下之战是谁和谁打的?最后胜利者是谁?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战史风云

    垓下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战役,发生在公元前202年。这场战役的双方是汉军和楚军。汉军由刘邦领导,楚军则由项羽领导。在这场战役中,汉军以少胜多,最终击败了楚军,使得刘邦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垓下之战的背景可以追溯到秦朝灭亡后,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汉王刘邦与项羽之间的争夺也是这个时期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