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土木堡战役"明军有多少兵力?"土木堡之变"标志着什么?

"土木堡战役"明军有多少兵力?"土木堡之变"标志着什么?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4312 更新时间:2023/12/11 11:29:35

“土木堡战役”明军有多少兵力?“土木堡之变”标志着什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公元1449年,蒙古瓦刺也先以明朝削减马价为理由想明朝边境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大同守军失利,塞外城堡沦陷,边界战报传至朝廷之后搞得朝廷上下是惶恐不已。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的劝阻,在七月明英宗令皇弟朱祁钰留守,亲自率大军出征。结果由于组织不当,所有军政事务都皆有王振专断,结果55万大军在土木堡惨败殆尽。王振被杀,明英宗被俘,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史称“土木之变”,也称“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一役中,真的有五十万明军被瓦刺杀得几乎全军覆没吗?各类史料笔记记载此次战役的战斗人数更是五花八门,让人看得是眼花缭乱,不知真假。我们下面列举一些当时的记载:

第一种说法是出发时号称五十万大军。刘定之在《否泰录》末说道:“臣因取目击耳闻,参以杨善、李实所述《奉使录》,钱溥所撰《袁彬传》,约其繁复,著为此录。”李实《李侍郎使北录》未记出征人数,杨善《奉使录》今不传,估计亦不及此。钱溥《袁彬传》今亦不见,其内容应为袁彬于塞外侍奉英宗的事迹,也不太可能提到明军人数。则刘定之所记应来自“目击耳闻”,即明军出发时的确有号称五十万之举。

第二种说法是官军私属共五十余万人。关于土木之战中明军参战人数,最早的记载见于刘定之《否泰录》:“其从驾行者,尚书王佐、邝埜,学士曹鼐等。官军私属共五十余万人,出居庸关抵宣府。”私属指的是私人的家奴、奴隶,有时甚至还指奴婢。《否泰录》意思说正规军是没有五十万的,加上这些家奴、奴隶和奴婢共有五十万。

第三种说法是官军共五十余万人。嘉靖后期以来,几乎所有言及出征人数的明代史家均沿袭此说,直至谈迁犹于“官军私属”强调甚明,而清人谷应泰的《明史记事本末》开始写作“官军五十万”,丝毫不涉及“私属”两字之差,语意全非。

第四种说法是明实录中含糊其辞,称数十万。《明英宗实录》“正统十四年八月壬戌”条目下记载“中官惟喜宁随行振等皆死官军人等死伤者数十万”。《明史英宗前纪》则记载“辛酉次土木被围壬戌师溃死者数十万”。就连明代的官方史书都语焉不详,含糊其辞,笼统地称数十万。

上面提到的四种说法不尽相同,但是真相只有一个,到底哪个才是正确的呢?下面清风明月就和众位一起慢慢来研究和推敲这些史料笔记,努力解开这个谜团。

第一种说法是说当时明军号称五十万,我觉的是有可能的这样说的,目的是为了吓唬瓦刺,但是我相信明军的战斗人数绝对不到五十万。古代两军对垒,都喜欢夸大其词,吓唬对方。如当年三国曹操赤壁之战时,号称八十万大军,实则二十万而已。所以我相信明军当时号称五十万,其实远远不到五十万。

第二种说法官军私属共五十余万人,但是私属多少人,里面没有说法,自然也不知道正规军队有多少了,但是也能从这里看出,官军也是不足五十万。

第三种说法是清人谷应泰说的,没有私属二字,直接说官军五十万,我觉得这种说法不可靠。原因有二,一是或许是到了清朝,事件久了,以讹传讹,私属两个字就丢了,但是差两字,差别太大了。二是清人编写的史料,有玷污前朝的嫌疑,很有可能是故意漏掉私属两字,来羞辱明朝。

第四种说法是明实录的记载,实录没有沿用五十万,而是含糊其辞数是万,清风明月认为,很有可能,“五十万”的说法已经引起广泛怀疑,并且没有公认说法出现,遂有这样的含糊其辞说法,仅仅用“数十万”。

经过一番分析,我们已经能够确定明军的正规军队肯定不到五十万,那么正规军到底有多少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寻访真相。

第一,出征部队的主力是京营军队。《明英宗实录》中记载:“此前三天,命在京五军、神机、三千等营在营操练者人赐银一两,……兵器共八十余万。又每三人给驴一头,为负辎重。”《国榷》中记载“英宗正统十四年七月甲午”条目下记载“遣告庙社,发京师亲征。诏下,逾二日即行。”由此可见,此次出征,明军的准备十分仓促,本次出征的主力部队是京营军队,而京师京营又称三大营,包括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

第二,五军营的编制。五军营是由马军、步军组成。明太祖时设大都督府,以节制中外诸军,京城内外置大小二场,分教48卫卒。成祖北迁后,增为72卫。明史兵志中记载“分教四十八卫卒。”其中士卒“二十万七千八百有奇。”,那么按照这个折算,72卫应该有三十一万一千七百人。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始分步骑军为中军,左右掖,左右哨,称为五军。除在京卫所外,每年又分调中都、山东、河南、大宁各都司兵16万人,轮番到京师操练,称为班军。从这里可以看出班军要轮岗的,也就是说八万人驻扎在京城。当时驻守京城的五军营大约有三十九万一千七百人左右。

第三,三千营的编制。三千营是以三千蒙古骑兵为骨干的,当然后来随着部队的发展,实际人数当不止三千人,三千营与五军营不同,它下属全部都是骑兵,这支骑兵部队人数虽然不多,却是朱棣手下最为强悍的骑兵力量,他们在战争中主要担任突击的角色。从这里可以看出,三千人主要是骑兵中的精锐,人数不止三千,但绝不会超过太多,主要担任突击任务。

第四,神机营的编制。神机营也是三大营之一,是明成祖在亲征漠北之战中,提出了“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作战原则,神机营配合步兵、骑兵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火器的应用更趋专业化。该营装备有火枪、火铳等,后期又添置火绳枪。这种独立枪炮部队建制在当时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都处于领先地位,比欧洲最早成为建制的西班牙火枪兵(创建于1510年),要早一个世纪左右,是明代早期火器部队领先于世界的佐证。在《皇明经世文编》中有关于该营的编制记载,全营兵力: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

现在我们一起统计下当时京师京营的总人数为三十九万八千三。这应该是京军满编的情况下才会有那么多人。但是,明军的缺编是一个正常现象,而且数目也不小。譬如在宣宗朝,“京营缺伍至七万五千有奇。”如此看来,正统十四年的京军,大约是三十二万人。

当然这些人不可能全部出征,还要留下一部分来留守京城。《明史于谦传》“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根据此语和古人的运用约数习惯,,此时京中所剩部队,是不足十万的疲卒,但应该七八万左右吧。还有在撤退过程中,英宗调派朱勇、陈怀、吴克勤等人率领部份京军,去打先头阵。《明英宗实录》中提:“命太保成国公朱勇选京营四万五千人。令平乡伯陈怀、驸马都尉井源、都督耿义、毛福寿、高礼,太监林富率三万往大同,都督王贵、吴克勤率万五千往宣府,各备虏。”,在《天顺日录》中又说是“率五万兵迎之。”说法五花八门,不尽相同,我们折中一点,就算四万五千人好了。除去留守京城的七八万人,和阻击的四万五千人后,最后跟随明英宗到达土木堡的也就是二十万人左右。

作为亲历战场的当事人李贤在《天顺日录》一书中写道,二十多万人死了三分之一,受伤者过半。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还有,就是《七修类稿》有记载,二十万人,伤之半,死三之一。两者口径吻合,也和我们上面的数据基本上一致,因此,清风明月认为,明英宗当时率领部队二十五万人左右,后来派出了朱勇的五万人后,最终二十万人到达土木堡,却被瓦刺几万人冲杀殆尽,王振被部将所杀,明英宗被俘,百余名大臣阵亡,这便是历史上大明由盛转衰的土木堡之变。

标签: 战史风云

更多文章

  • 垓下之战是谁和谁打的?最后胜利者是谁?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战史风云

    垓下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战役,发生在公元前202年。这场战役的双方是汉军和楚军。汉军由刘邦领导,楚军则由项羽领导。在这场战役中,汉军以少胜多,最终击败了楚军,使得刘邦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垓下之战的背景可以追溯到秦朝灭亡后,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汉王刘邦与项羽之间的争夺也是这个时期的一个

  • "端平入洛"是什么?南宋野战军战力不俗为何还是失败了?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战史风云

    “端平入洛”是什么?南宋野战军战力不俗为何还是失败了?接下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端平入洛,是南宋王朝晚期历史中一次争议极大的事件。金国灭亡后,南宋挥师北上试图收复三京(洛阳、开封、商丘),却以损失惨重、功亏一篑告终。很多人对于名帅孟珙未能指挥这场战役非常惋惜。但实际上,孟珙是反对入洛计划的,

  • 朱棣费时费力攻破京城之际反而不敢进皇宫了?这是什么原因?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战史风云

    朱棣费时费力攻破京城之际反而不敢进皇宫了?这是什么原因?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靖难之役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明成祖朱棣是史上少有的英明君主,也创造了史上最伟大的永乐盛世,然而其上位的过程并不光彩,甚至还极其血腥。朱棣打着“靖难”的旗号,兵发京城,战争打了四年,也算是持久战了,经过层层磨

  • 黄盖为何在"赤壁之战"之后销声匿迹了?黄盖得以善终了吗?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战史风云

    黄盖为何在“赤壁之战”之后销声匿迹了?黄盖得以善终了吗?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赤壁之战,东吴大败曹操,火烧赤壁,取得火攻胜利的一个关键人物:老将黄盖。葬送曹操大军,使火攻得以奏效的一个关键点,就是黄盖前往曹营诈降,来了一招瞒天过海,并趁机以火攻大破曹操大军。众所周知,有个著名

  • 关羽失荆州,原因除了关羽的"大意"还有哪些原因?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战史风云

    对于关羽失荆州这件事,大家会下意识的将关羽的失误落在“大意”二字之上,在这场战役上,关羽面对的可不是单方面的威胁,在荆州的这次战役当中,关羽的兵马正面要对抗的是曹魏手下著名五子良将中的三人,还有庞德、曹仁、满宠。在身后还要提防着东吴的大都督吕蒙和陆逊等人。关羽面对这种“全明星阵容”,也不见其退缩,可

  • 天理教之变能攻破皇宫的只因太监勾结天理教吗?真相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战史风云

    白莲教是唐、宋以来活跃于民间的一种秘密宗教组织,清代又发展成为反清的秘密组织。天理教是白莲教在北京地区的分支。嘉庆年间,浙江绍兴人林清成为天理教教主。林清善于笼络人心,把教众交纳奉献的钱财救济下层,只要来找他求助的,他都给以帮助,一时人多势大。而且林清积极结交各层人物,太监官吏也加入天理教并传教。当

  • 铁索连船的计策好不好?丁家洲之战贾似道为什么这么做?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战史风云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丁家洲之战的故事,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1273年随着襄阳城的陷落,南宋已经到了最后一搏的时候。此时宋军却又摆出了铁索连船的伎俩,前有曹操,后有张世杰、陈友谅。纵观历史,这种作战方式多次出现,就算没有《三国演义》,饱读诗书的高官肯定也听过赤壁之战。那为什么这样的战法会多次

  • 太平天国运动是怎么结束的?汪海洋杀掉李世贤破了最后希望!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战史风云

    太平天国运动是怎么结束的?汪海洋杀掉李世贤破了最后希望!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左宗棠收复浙江全境后,又马不停蹄地奔赴福建福州,迎战活跃于福建、广东、江西等地的太平军侍王李世贤、康王汪海洋部。1864年7月,天京陷落。汪海洋出入于广东与江西交界地区,与同样活跃在这一地带的李世贤合兵。

  • 历史上有哪些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一战堪称奇迹!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战史风云

    历史上有哪些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一战堪称奇迹!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在中国历史上每一次王朝的更替基本都要经历一场或数场大规模的战争,这一次次战争的结果都在直接影响着历史前进的方向甚至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命运。在这些战争中有侵略战,有保卫战,有内部战争,有民族战争,有为劫掠而战的,有为

  • 好水川之战是怎么回事?好水川之战简介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战史风云

    好水川之战是一场发生在1038年北宋与辽国之间的战役。这场战役发生在今天的四川省南部,因为当时的好水川地区是宋朝和辽国之间的重要边境地带,所以这场战役也被称为“好水川之役”。在这场战役中,北宋军队由名将任福率领,对抗来自辽国的入侵。由于双方实力悬殊,宋军最终战败,任福被俘并被迫投降辽国。关于这场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