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项羽创造的奇迹,历史上典型以少胜多的"彭城之战"

项羽创造的奇迹,历史上典型以少胜多的"彭城之战"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胖次 访问量:3174 更新时间:2024/1/21 5:32:12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四月,在项羽分封天下之后,各个诸侯来到各自的封国。其中,项羽回到彭城,去做西楚霸王。刘邦受封汉王,入汉中。但是,在项羽分封之后,许多人心怀异志,蓄谋反叛。同年五月,前齐相田荣和汉王刘邦在东、西两面同时起事,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刘邦兵出陈仓,首先与雍王章邯交锋。八月,击溃章邯,将其围困在废丘城中。同时派兵四出略地,在同月收降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据有三秦之地。

在此基础上,刘邦以项羽杀义帝楚怀王为口实,分派使者向诸侯传檄宣称,愿尽发关中之兵,与诸侯共击项羽,为义帝报仇。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刘邦乘项羽胶着于城阳之际,率五诸侯军约计五十六万人,向楚都彭城进攻。由此,就彭城之战来说,正式爆发了。在彭城之战中,刘邦一方集中了56万大军,而项羽则只有3万兵马。那么,问题来了,彭城之战中,孰胜孰负呢?

首先,彭城之战在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发生,是楚汉战争其中一场大战。彭城一战,刘邦遭到了自起兵以来的最大的惨败,在这场战役中,楚国大军依靠项羽坚毅果敢的指挥,在半日之内以3万之师击溃汉军56万之众,歼灭刘邦主力,使刘邦陷入“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的危机局面,创造了古代战争中速决战的典范,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在彭城之战中,双方兵力的极大悬殊。刘邦诸侯联军56万人,规模空前宏大。项羽此时全部兵力不详,但是必然远少于56万。在此背景下,项羽制订了一个大胆的战略计划。留下诸将攻齐,自率精骑三万疾驰南下,由鲁瑕丘击破樊哙等军后,即在胡陵至肖县采取包围闪击。因此,非常明显的是,在彭城之战中,项羽可谓是又创造了一个奇迹。在此之前,项羽已经在巨鹿之战中创造了一个奇迹了。

对此,在笔者看来,项羽之所以能用3万兵马击败刘邦的56万大军,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刘邦骄傲自大,将士懈怠。在彭城之战中,项羽的主力都在平定齐国的叛乱,所以,这让刘邦顺利进攻到彭城。因为胜利到来的太容易了,所以刘邦在楚宫住下,收项羽美人,将士日日置酒高会,欢呼畅饮。对于刘邦来说,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后,几乎是顺风顺水,不仅夺取了关中、中原之地,还一路进攻到了项羽的都城彭城。

在此背景下,不管是刘邦自己,还是手下的将士,难免都会逐渐懈怠。正所谓骄兵必败,哀兵必胜。在彭城之战中,刘邦大军正是这样一群“骄傲的兵马”。所以,等到项羽大军还击的时候,刘邦及其麾下的将士都是猝不及防,从而迅速溃败。如果大家在彭城之战中都做好了准备,并积极应对的话,完全可以抵挡住项羽的冲锋。

另一方面,在彭城之战中,刘邦虽然拥有56万大军,却是乌合之众,其中一大部分是收集诸侯之兵,兵虽多却没有什么战斗力。对此,在笔者看来,这就像战国时期,山东六国组成联军讨伐秦国一样,虽然人多势众,可是因为来自于各个诸侯国,往往不具有较高的凝聚力。等到秦国大军出击的话,这些诸侯国的联军通常因为各怀心思,所以迅速溃散。同样的道理,在彭城之战中,汉高祖刘邦率领的大军,也因为来自于各个诸侯,不仅战斗力参差不齐,而且没有较高的凝聚力。

更为关键的是,在秦末汉初之际,特别是自巨鹿之战以后,人人都有畏楚威势,致望风而丧胆,因此一见楚军来进攻时,便心存畏惧,不战而逃,自乱阵脚。在巨鹿之战中,项羽已经以少胜多,击败了秦朝的数十万大军,这让兵力占据优势的刘邦大军,没有心理上的优势。

最后,除此之外,项羽的战术指挥,以及项羽个人的勇猛,也是其能以少胜多的关键。面对敌人的数量众多,但是联军指挥却不协调的弊端,项羽采用了“擒贼先擒王”的战术,也即直接率领精兵进攻刘邦指挥的核心,咬定敌方主帅追着猛打。使刘邦的指挥系统瘫痪,至始至终无法组织兵马进行抵抗甚至反击。对此,在笔者看来,这说明在彭城之战中,项羽做到了知己知彼,这成为其获得胜利的重要前提。由于两方兵力悬殊,项羽决定将刘邦大军赶到河边,促使对方自相残杀,互相践踏,最后落水而亡。并且,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说到个人勇猛,项羽应该是正史中最为认可的猛将,其勇猛,甚至要在吕布、关羽、秦琼、程咬金等众多历史上的猛将之上。

因此,项羽在彭城之战中身先士卒,自然会激烈手下的战斗意志。与此相对应的是,刘邦在被楚国大军追击,在自己都溃败的背景下,刘邦麾下的数十万兵马,无疑是群龙无首,从而四散而逃了。总的来说,对于秦末汉初之际的彭城之战,此战对项羽来说以完胜结局,在大的环境方面,原来归降刘邦的盟军此时又背叛刘邦,或则投靠项羽,比如塞王,翟王等诸侯,有的则重新脱离刘邦的控制走向刘邦的对立面,如魏王豹陈馀。不过,比较可惜的是,正所谓“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项羽没能借助彭城之战的威望来彻底消灭刘邦,这让后者得以卷土重来。

标签: 战史风云

更多文章

  • 靖康之变是怎么回事?靖康之变导致了什么结果?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战史风云

    靖康之变是怎么回事?靖康之变导致了什么结果?接下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靖康之变可以说是北宋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最后宋军投入的兵力不仅完败,更是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1127年,金军南下攻破首都开封,之前宋徽宗见势不妙还主动禅位太子赵桓,结果最后宋徽宗和宋钦宗都被掳走。此后金朝要求北宋赔偿五百万

  • 淝水之战苻坚的百万大军为何崩溃?东晋为何偏安一隅?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战史风云

    淝水之战苻坚的百万大军为何崩溃?东晋为何偏安一隅?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公元383年,前秦和东晋爆发了一场战役,史称淝水之战。谢安以八万人击败了前秦百万大军,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就这样败给了东晋。后续对前秦和东晋的影响都非常大,前秦灭亡、东晋偏安。而这一场战争也给大家留下来不少

  • 三国最有名的三大战役是什么?这三大战役是如何爆发的?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战史风云

    一、概述本文将从三个著名的三国战役入手,详细介绍这三场战役的背景、过程和影响。通过这些战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以及那个时代的英勇和智慧。二、赤壁之战1.背景:公元208年,东汉末年,曹操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对南方孙权和刘备构成严重威胁。为了消除后顾之忧,曹操决定南征。然而,在赤壁一

  • 萨尔浒大战之前,明朝为何迟迟不肯出兵女真?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战史风云

    萨尔浒大战之前,明朝为何迟迟不肯出兵女真?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那么在萨尔浒大战之前,明帝国的正规军是什么情况呢?以至于将领迟迟不敢出兵,大致可以从徐光启战后的检讨和总结中得知一二。他将辽东现有的部队分为四种:第一种叫残兵败将,甲败兵后归乙,身无片甲,手无寸械,鱼目混珠,不肯

  • 盘点三国时期三次著名战役,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战史风云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著名的战争时期。在这段历史中,有许多著名的战役。下面将介绍三国时期的三次著名战役。第一次著名战役: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由曹操率领的北方军队与孙权和刘备领导的南方联军之间进行。这场战役以南方联军的胜利而告终,曹操在此战中损失惨重。赤壁之战是三国时

  • 小村庄的"万人冢"是什么时候留下的?历史上著名的玉璧之战!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战史风云

    小村庄的“万人冢”是什么时候留下的?历史上著名的玉璧之战!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有许多的战争,即使是时至今日,都能发现那些战争留下的痕迹,例如我们今天说的玉璧之战。在山西省稷山县境内,有一座名叫白家庄的村子。当地村民在村子附近发现了一座“万人冢”,也称其为“万人坑”,断崖处甚至

  • 被订书针出卖的德国间谍,死不瞑目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战史风云

    二战期间,德军侦察兵伪装成苏军士兵,总能顺利从苏军中获取可靠情报,直到那次的更换订书针事件。那天,德军一个侦察兵在苏联探察情报时不小心被自己假证件上的一枚订书针扎伤,鲜血直流。他一怒之下闹到了德国专门为军队制作假证件的工匠那里。后来,军队表示这种普通订书针很容易生锈,也太容易伤到人,侦察兵又是战争中

  • 安禄山造反一年就死了,为何"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战史风云

    安禄山造反一年就死了,为何“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都知道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强盛的一个朝代,而唐朝最为强盛的莫过于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的期间。在继承了唐太宗和武则天的政治经济遗产以后,唐玄宗励精图治,终于在开元年间,将唐朝推向了新的高峰。此时的唐朝真的是个天朝

  • 揭秘:马神甫事件背后的真相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战史风云

    晚清时期是清朝最为黑暗的时期,也是西方侵略者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最为猖獗的时代,在这段历史中有许多的谜案背后有着西方国家丑陋的的身影,其中有一起案件最为著名,它就是马神甫事件,这件事情的背后是一个无比罪恶的真相,也侧面反映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事情的起因还得从1854说起,当时的英国不满在华特权,串通法国

  • 阪泉之战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带来了哪些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战史风云

    在黄帝统一华夏的过程中,与炎帝两部落联盟在阪泉进行过一次战争,史称阪泉之战。此战对开启中华文明史、实现中华民族第一次大统一有重要意义。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阪泉之战曾见载于春秋时期的史籍中。公元前636年由于内乱,周王出奔于郑国,次年狐偃建议晋文公“求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