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平原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是黄河沿岸的冲积平原。由贺兰山以东的银川平原(又称西套平原),内蒙古狼山、大青山以南的后套平原和土默川平原(又称前套平原)组成,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是鄂尔多斯高原与贺兰山、狼山、大青山间的陷落地区。地势平坦,土质较好,有黄河灌溉之利,为宁夏与内蒙古重要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
古谚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黄河上游和中游地区所经过的多是荒漠、山区地带,只有河套平原一带,水网密布,经济发达,物产丰富,有盐、铁之利,塞北最为富裕的地区,可堪比中原的膏腴之地,足够承担起一个帝国的经济基础。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一线)
在河套平原的北部,还有一座连绵1200多千米,横亘在中国北部的一座著名的山脉阴山。阴山山脉横亘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段进入河北省西北部。整座山脉连绵1200多千米。这样的长度使之天然具有成为地理分割线的潜质。而且从水系来看,阴山是黄河流域的北部界线。在阴山之南,水系丰富,都注入了黄河。在阴山以北,却罕有河流,土地干旱。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行进到这一线时,气力减弱,中国的气候也因此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一线,风情迥异,成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半湿润与半干旱、牧区与农耕区的别样风景。
(黄河百害,唯富一套)
周朝是华夏先民大规模拓殖的时期,因此与四夷之间战争越来越频繁。通过数百年的努力,占据了中原和江汉一带适于农耕的土地。春秋战国以来,随着人们掌握的工具的不断升级,开发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华夏先民的拓展事业逐渐从局限于大江、大河沿岸地区,向内陆地区进发。这些反映在历史事件中,体现出来的秦国、赵国、燕国向北方的拓展,以及楚国向南方的经略。在秦、赵、燕三国向北方拓展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盘踞在北方的强大游牧部落实力,匈奴和东胡。
根据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李春梅的研究,在公元前367年左右,匈奴就已经拥有了二十万骑兵,其背后则是百万计的牧民。此时的匈奴帝国还远没有发展到后来那么强盛的实力,彼时的匈奴骑兵尚未装备马镫,甚至连弓箭箭头都有许多是骨制的。在战国时期的漠北草原,东胡与匈奴几乎同时兴盛,而且在一段时间里,东胡势头更胜一筹。不过,漠北草原的争霸战最终却以匈奴完胜,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是秦、赵、燕三国一力促成的。
(秦、赵、燕三国与匈奴、东胡)
赵国南下受阻,与魏、韩、齐都有恶战,数战不利,于是率先进行了胡服骑射,进行了军事改革,兵锋北指,攻破了娄烦、临胡,占据了河套一带。赵国吸收了一批游牧民族的骑士补充到军队,还有很多游牧部落被驱赶到了匈奴,间接增强了匈奴人的势力。秦国攻破义渠,也产生了类似的后果,而且由于这些游牧部落与中原的接触更多,他们的加盟,使得匈奴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
在漠北草原东部的东胡部落,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由于东胡部落直接与燕国接壤,时常侵扰燕国,燕人深恨之。可是燕国在战国七雄中,实力位居老末,长期以来只能被动防御。直到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即位后才力图振作,几度北上南下,打的齐国几乎亡国,打的东胡北却1000余里。匈奴得到了秦、赵两国的“加强”,东胡却被燕国几番修理,两相比较之下,东胡逐渐步入了下降通道。
匈奴势力强盛之时,也对富饶的南方产生了兴趣,经常侵扰赵国边境。匈奴强大的实力,引起了赵国的忌惮,因此发生了赵国李牧北却匈奴的著名战事。匈奴因此北迁,十年内不敢再南下犯边,从此专心攻略漠北,将东胡的风头给打压了下去。
于此可见,虽然战国时期中原战争频繁,但是民风尚武,名将辈出,且七国之间格局大定,牵一发而动全身,很少发生灭国之战,因此各国都有余力来应付北方的威胁。在这段时期,虽然匈奴也逐渐完成了帝国的进化,但是中原各国的军事实力颇为强悍,匈奴人完全占不到优势。同时,秦国、赵国、燕国在北却匈奴、东胡后,都不约而同地就地筑城,这即是后世秦长城的基础。连绵不断的城墙,阻碍了游牧民族迁徙的通道,使得他们在天灾频发时无法到河套一带躲避,从而降低了游牧民族的经济实力以及抵抗灾害的能力。
(长城的功用在于阻断游牧迁徙通道)
战国七雄的战争打了200年,规模越打越大,逐渐发展成了灭国之战。自秦始皇派遣内史腾带着“城管大队”灭了韩国之后,秦国与赵国之间的灭国之战打了2年,秦国通过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打法,才最终灭了赵国。赵国面临亡国危机,边境军队悉数内调,边境空虚。匈奴人因此卷土重来,重新占据了河南地和河套平原。
秦朝建立后,匈奴人以河套平原为基地,频繁南下袭扰。秦始皇雄才大略,虽然天下初定,亟需休养生息,但是匈奴人占据日渐强大的实力,以及“亡秦者胡”的政治谶语,让秦始皇发动了规模庞大的北伐。蒙恬也堪为一代名将,在北地作战两年,将匈奴全部逐出了河套平原,并在大青山(呼和浩特)一带修筑长城。匈奴人在这一战中,损失很大,最后匈奴人干脆遁入漠北,远远地躲开了秦军攻击的锋芒。
秦始皇除了修筑长城之外,在沿着长城设置了44个县,修筑了为数不少的要塞,并且修建了从关中直达河套平原的“驰道”,一旦边疆有事,中央王朝的军队随时赴援。这是秦始皇时薄弱的国力所能做到的极限了,以点(要塞)、线(长城)、面(驰道)为主体打造的完善的防御体系,成为了匈奴不可逾越的屏障。如果不是秦朝灭亡的太过迅速,可能都不需要汉朝忍辱负重60年,秦始皇时期就能够解决了匈奴问题了。
公元前210年发生的秦末农民大起义,让还在建设中的国防工程“驰道”被迫无限期中止。由于边疆军人再度内调,兵无战心,边疆再度空虚,在匈奴人试探性的攻击下,再度易手。秦朝并没有恢复多少的元气,在接下来的四年的楚汉之争中,更是被消减的几乎没有了,中原大地更是打的民不聊生。有文献称,西汉初年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穷困的朝代。
在阴山南麓的控制力和人口军队的持续扩张相辅相成,很快打造出了一支强大的北方势力。汉高祖刘邦也希望能够像秦始皇一样建立驱逐匈奴的伟业,但是此时的匈奴已经彻底击败了东胡,其统治的地域广阔,从阿尔泰山到河西走廊,再到漠北草原,再到大兴安岭,根据不同的地势,分成了5大部落,其发展程度之强悍,中原王朝已经难以抵敌了。
(阴山两侧的山脉走势)
阴山以及阴山背后的河套平原,在战国、秦汉之际,几度易手,可见该地地缘,不管是对农耕还是对于游牧都是很要紧的所在。实际上,在以后的历朝历代,如北魏设置的六镇、唐朝的阴山之战等,都是围绕着阴山(河套平原)展开的国防工程及战争。
阴山的南北两坡差异巨大。北坡舒缓,慢慢倒向蒙古高原,即使是不善于登山的骑兵也可以在这样的地形上行走。而南坡与河套平原之间1000米左右的落差是断崖式下降的,登山非常危险。在阴山山脉这样的特殊地形中,北方草原民族对中原农耕民族的优势应是压倒性的:不仅登山相对方便,占据高地之后对对方动态的掌握也尽收眼底。对匈奴人重要的地方,也就是对中央王朝危险的地方。匈奴人一旦得以控制阴山南北两侧,对河套地区的控制力就会明显加强。一条窄窄的黄河并不能阻挡他们进一步南下的脚步,关中也就在他们的攻击范围之内了。以关中为首都的秦汉两朝,都想尽了办法维持住面对匈奴的防线。
在汉武帝时期,中央王朝经过几次北伐,不断把控制范围北扩之后,迅速修建了新的汉长城。这道长城沿用了秦代在大青山里修筑的城墙,并进一步往北有所推进,在匈奴人抵达最后防线之前留下了缓冲的余地。同时,汉武帝还同时夺下了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这让匈奴人彻底失去了在黄河以南建立根据地的可能,这让后世最终击破匈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汉人修筑的长城,让匈奴人南下的计划一再受挫。虽说中原王朝时有“长城无处不防无处不弱”的抱怨,但城墙对匈奴人造成的障碍更大。匈奴人赖以为生的畜牧业高度依赖天气条件,一旦天气变得干旱寒冷,就必须寻找类似河套平原这样的水草丰美之地度过灾年。有了长城以后,这个南北避险通道被堵死,大大降低了匈奴的抗灾能力。匈奴人自失去了阴山之后,就再也难以组织起南下的武装力量了。
(汉武帝时长城修到了呼和浩特)
实际上,匈奴最终失败,不止败于军事,而是接二连三的天灾,让匈奴部落遭到重大损失,汉朝趁机联合其他部落攻击大灾之后的匈奴,才最终灭亡了匈奴,逼迫他们一部南迁,融入到了汉民族;一部西迁,与西部的游牧融合成新的民族,沉寂了数百年后再度勃兴,在欧洲掀起了一场民族迁徙浪潮,间接促进了罗马帝国的灭亡。
在阴山山脉变得光秃秃之前,这里是匈奴人最爱的故地。阴山南麓湿润的气候、丰富的物产给了匈奴人求生避险的空间,他们也因此变得极为强盛,足以威胁早期的中央王朝。“匈奴失阴山后,过之未尝不哭也”,匈奴人也有过“黍离之悲”,亡国之痛。在失去了这块故地以后,匈奴便进入了一个不可逆转的下降通道,在蒙古高原上的存在感越来越弱,直到最终消失在历史的记载中。汉民族通过一道长城,将第一个游牧帝国送上了不归路之后,很快又迎来了另一个更为彪悍的游牧帝国鲜卑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