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稿》记载,此时帝辛(就是商纣王)正以其主力对东夷(现在中国东南地区)采取军事行动,这也给武王伐商创造了机会。
毛泽东主席评价商纣王,“除了暴虐,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
希望以上解答能帮到你。
简要评述夏朝至清朝的治乱兴衰的历史进程,影响其进程的几个因素是什么?
根据本题题目所示,这个影响进程应该指的是从夏至清,这许多王朝是因何而兴?又因何而衰?最终又是因何而亡!浅析其原因有大致三点。
一、君主与朝臣的因素,是王朝兴衰与否的内因
凡是立国长久的王朝,在王朝初创之时,无不是君主素质极高,善于治国理政,也能明察秋毫。
对于驾驭麾下群臣,以及兴利除弊、造福于天下百姓也是比较注重的。而君主麾下的文武群臣中,除了少数人因忘本骄纵以致触犯国法,而致身败名裂外,其余多数人还是能够清廉秉公的。
因此可以君臣一体、朝野同心,共同努力去维护和经营,自己为之奋斗了终生的政权!在这种氛围之下,王朝便形成了一种蒸蒸日上的势头,具有高度的凝聚力,使得王朝的事业得以兴旺发达。
但是往往到了第二代或第三代君主执政以后,伴随着那些深知民间疾苦以及王朝运转之艰难的老臣的凋零,朝中大多数臣子的素质也随之而下降了。
而且这个时候往往也是臣子之间,结党营私之风渐起,利益勾连日渐盘根错节之时。并且贪腐、享乐的奢靡风气也随着王朝的稳固和发展而日益严重。久而久之风气养成,再要加以遏制或清除已无可能。
朝中官僚腐败,有时还会以宦官和外戚交相控制朝局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宦官做为皇帝的家奴,和外戚一样都是最黑暗、最腐朽的政治势力代表,他们的胡作非为是导致王朝加速垮台的重要推手比如西汉时的外戚王莽、东汉时的十常侍等宦官。以及唐朝中后期和明朝间续的宦官乱政。
此外相权与皇权的斗争,以及朝廷大臣之间的结党并党同伐异,也成为了导致王朝内部离心离德,以致被另外崛起的势力趁虚而入,将其取代或推翻的因素。而且朝政的腐败必将导致上行下效,各级官吏势必会加重对民众敲骨吸髓式地盘剥。而这又必将引发民众的反弹,倘若再遇上天灾,则必然导致人祸饥民起义!
另外,更有许多君主执政以后,不仅不能勤于国政反而是贪图享乐,甚至是因此而荒淫无耻、暴虐贪婪。他们喜欢的是谄言媚语,信用的是霄小之徒。厌恶的是逆耳忠言,喜欢的是文过饰非,因此而拒绝纳谏也讨厌忠臣、诤臣。比如夏桀和商纣之类的君主,多属此类中人。
对于任何一个王朝来说,要想长治久安、国运久长,都必须要做到君正臣贤、政治清明。王朝是要由人来治理的,故必须要能够持续不断地获取贤才,并把他们安排到最恰当的岗位上去,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新陈代谢,使王朝的机体健康得以维持。如果不这样做,或是做不好则必然导致王朝机器的运转失灵,最终走向被淘汰的结局。
二、导致王朝治乱兴衰的“势”的因素
其次还应该看到在一个王朝兴起之时,不仅君主执政素质很高,而且朝廷群臣也无不尽心尽力。从而形成了一种无人不努力、无人不尽心的可喜局面。造成了一种兴旺发达之“势”。
在这种局面下王朝能够兴盛,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打天下艰难,坐天下更是艰难,想要治理好天下更是难上加难它需要君正臣贤朝政清明来做保障。
到了王朝的中期,随着先前各项发展成果的积累,一个王朝发展的顶峰,也就是所谓盛世来临了。王朝的“势”也因此而达到了极点。
而此时这个王朝的统治阶级将面临着选择:是继续通过艰苦努力,将盛世延续下去,还是满足于既有发展成果,躺在功劳薄上尽情享受?
很不幸的是:许多王朝的统治阶级无一不是在事业发展到了顶峰之后,又从峰顶上跌落下来,甚至有些王朝跌了个头破血流,甚至粉身碎骨乃至于万劫不复比如“开元盛世”之后的大唐王朝!
它就是由于忽视了盛世之下所掩盖的各种积弊,并丧失了进取心和危机感,统治者们开始追求奢靡享乐,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朝元气大伤,盛世也因此而戛然而止。导致了盛极而衰、月满而亏的可悲后果!王朝的兴旺之“势”也自此而终结,开启了走向衰落之势的末落之路。
三、引发王朝退出历史舞台的外因
最后还有一个原因是导致王朝由盛转衰,甚至灭亡的原因,那就是外因。而这种外因又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中央王朝控制下的其他势力的反叛或谓之替天行道。比如成汤伐夏桀、周武伐殷纣之类。他们都是因为中央王朝出现了统治危机,因而有机可乘,才会以小搏大,并最终做到以弱胜强并取而代之的。
第二类是中原王朝所不能控制的,或原本曾经控制,但后来又失去了控制的域外势力。比如与两宋王朝并立的辽、西夏,以及后来的金、蒙,是这些势力的不断挑战,加剧了两宋(南、北宋)王朝的压力,并且导致了潜伏的隐患和危机的发作最终北宋亡于金、南宋亡于蒙(元)。
而明朝的结果也差不多,虽说导致明朝走向衰亡的原因很多其中既有因朝政腐朽而造成的危机,也有因天灾而引发的农民起义。最终清军是趁着明朝因对付张、李起义军,以致王朝出现了财政危机、人事危机、军事危机、政治危机,这类重大危机之后,才得以捡到了一个天大的便宜,入主中原的。
否则单凭清军的那点儿实力,若无李自成动摇了明朝的统治基础,并攻破了京师,以致出现了因人心不稳以致天下大乱的情况,清军是难以在短期内就将偌大的中原蚕食鲸吞殆尽的。
至于清朝的最终衰亡,除了内因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外因了。而且晚清面对的外因是与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所面对的形势截然不同的正所谓是“三千年所未有之大变局”。
西方列强的崛起,以及他们对世界的瓜分和对东方的掠夺,已经使清朝暴露在列强的炮口和刺刀之下了。而顽固保守,习惯于闭眼看世界的清朝统治阶级,在一开始对于这类西洋对手是陌生的、无措的。也因此才有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鸦片战争的接连失败!
外因又引发了内变,太平天国趁势而起,给了清朝统治阶级以沉重的打击。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洋务运动出现了,这是一种清朝为了自救而主动进行的技术引进以及片面改良运动。
然而限于清朝统治阶级的顽固坚持自身利益的不可动摇,以及专制皇权的不容触动,因此使这场有限的、局部改良,因为始终无法“改”掉导致清朝落伍于世界的封建专制,又无法“革”除限制清朝走向近代化的各项弊政,所以终因后劲不足和改良的局限性,导致了失败!最终在甲午之战后,清朝统治阶级为了自救而发起的洋务运动以破产失败而终结!
而到了这个时候,外患频繁的清朝统治阶级已经无法稳固其统治基础了许多先进的中国人已经觉醒了,他们已经认识到:大清不亡,中国难兴!最后在辛亥革命的枪炮声中,清王朝不得不心不甘、情不愿地走下了历史舞台!
综上:如果要概括一下本题所示的王朝治乱兴衰历史,那么似乎可以得出人的因素、势的因素和内因及外因这三个因素。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大一统王朝似乎总也逃脱不掉兴起衰落中兴再衰落灭亡的规律。这也可以被称为封建王朝的宿命,也是因其封建制度的特殊性,而终究难以逃脱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