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七月,宋神宗以秉常被幽囚为借口,兴师问罪,发五路大军伐夏。
①熙河路:熙河经制李宪任主帅统领熙秦七军加上吐蕃的雇佣兵共三万出熙河;②麟府路:王中正领兵六万出麟州;③延路:种谔率九万多军队出绥德;④环庆路:高遵裕带近九万兵出环庆;⑤泾原路:刘昌祚率五万出泾原。
五路伐夏背景:
①神宗进取。宋神宗即位后,决心励精图治,做一个有为之君。任用王安石变法,王韶向朝廷呈《平戎策》,得到宋神宗和王安石的支持。
②熙河开边。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王韶招抚吐蕃诸部,在熙河地区拓地一千多里,招抚吐蕃各部三十余万。
③西夏内乱。西夏自元昊之后开始走下坡路,元昊之孙秉常成年后,其母梁太后不愿归政,母子二人矛盾加剧。
五路伐夏经过:
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梁太后幽禁了想向宋朝归还河南之地的儿子秉常。皇帝被困,西夏内部一时纷扰,不少部落拥兵自固。宋神宗以秉常被幽囚为借口,兴师问罪,发五路大军伐夏。
开始时捷报频传,李宪攻克兰州,王中正攻取宥州,种谔攻取米脂,高遵裕攻取清远军,刘昌祚在磨齐隘大败梁乙埋主力夏军。宋神宗命诸路兵马向兴州、灵州发起总攻。
刘昌祚率先杀入西夏国境,杀至灵州城下。高遵裕怕刘昌祚得灵州首功,严命待双方合军再攻城。战机丧失,灵州夏军有了防御准备,掘黄河七级渠水猛灌宋军,宋军补给线被断,水淹、缺粮、冻饿致使攻城部队损失惨重,十万宋军最后仅剩一万余人撤退。种谔的九万人马因夏人坚壁清野,减员严重,只剩三万余人;王中正部伤亡两万余人。李宪部由于小心谨慎,全军而还。至此宋军五路攻夏以大败告终。
失败原因分析:
①五路大军缺乏统一指挥,相互掣肘;
②五路大军出动,地形限制,后勤补给跟不上;
③宋朝军队战斗力普遍比较弱,战斗力不强;
④战争后期,西夏军队反弹厉害,充分利用地理、气候优势,坚壁清野、水淹、气候寒冷,形势严重不利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