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明明实力超过蜀汉,东吴为何不北伐中原呢?

明明实力超过蜀汉,东吴为何不北伐中原呢?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598 更新时间:2024/1/11 9:06:42

在赤壁之战中,孙权和刘备联手击败了强大的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等到汉中之战和襄樊之战后,三国鼎立的格局已经形成,也即其他诸侯基本上都告别了汉末三国历史的大舞台。在三国之中,虽然蜀汉的国力相对较弱,但是,面对强大的曹魏,蜀汉先后有诸葛亮北伐和姜维北伐,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战绩。对此,可能很多人要问了,蜀汉都可以北伐中原,为何实力超过蜀汉的东吴,却不北伐曹魏呢?

值得注意的是,在东吴历史上,实际上对曹魏发起了多次进攻。其中,就陆逊北伐来说,甚至取得了三胜一平的战绩。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陆逊北伐指的是陆逊4次参与的东吴与曹魏的作战。陆逊四次对魏作战未尝一败,战绩辉煌,战果丰硕。于敌境中来去自如,可见其过人的军事才能。那么,问题来了,陆逊四次北伐无一败绩,东吴怎么不趁机消灭曹魏呢?

陆逊第一次北伐

首先,就陆逊第一次北伐来说,实际上就是著名的石亭之战。公元228年,吴国鄱阳(今江西鄱阳)太守周鲂用诈降诱敌之计致书魏国曹休,表示愿意叛吴归魏,请求曹休派兵接应。对此,曹休中计,率军10万向皖(故治今安徽潜山),与另外两路魏军同时深入吴地。孙权率军进驻皖口(今安徽怀宁皖水入江处),派陆逊、朱桓全琮各率兵3万,迎击曹休于石亭(今安徽桐城境)。在石亭之战中,陆逊等三路吴军同时向曹休的军队冲杀、追击,斩俘魏军1万余人。对于石亭之战来说,直接导致曹魏大司马曹休病逝,还为孙权正式登基称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陆逊第二次北伐

公元236年,陆逊与诸葛瑾进攻襄阳。此战,陆逊与诸葛瑾立下计策,令诸葛瑾率领水军,自己率领兵马向襄阳进发。敌人素来害怕陆逊,赶紧回城。诸葛瑾引水军出,陆逊队伍整齐,张拓声势,敌人不敢交战。在此基础上,东吴成功斩杀了上千曹魏士兵。江夏功曹赵濯、弋阳备将裴生及夷王梅颐等,并率支党来依附陆逊。

陆逊第三次北伐

东吴中郎将孙布用诈降之计引诱魏将王凌,王凌中计,率领大军前来迎接孙布。孙权派遣大军在阜陵埋伏,准备袭击王凌,王凌最终察觉到了吴国的阴谋,率军逃走。在陆逊第三次北伐时,曹魏大将满宠整军前往杨宜口,想要夹击陆逊。陆逊得知曹魏援兵东下支援便在夜里撤退,满宠未能得逞。因此,对于陆逊第三次北伐来说,既没有取胜,也没有吃到败仗,可以说是和曹魏打了一个平手。

陆逊第四次北伐

赤乌三年(另有记载为赤乌二年与赤乌四年),陆逊拔邾城(邾县故城,今湖北黄州府黄冈县治),筑城置戍,以为重镇,常驻3万之众。其地始为吴有,魏人息志。由此,对于陆逊四次北伐曹魏来说,取得了三胜一平的战绩,可谓无一败绩。不过,陆逊和东吴并没有趁机消灭曹魏。究其原因,实际是非常无奈的,也即这是因为东吴不具备消灭曹魏的实力。

一方面,这是因为东吴的实力和曹魏之间存在太大的差距,只要后者不犯严重的错误,前者根本没有可乘之机。虽然从地图上来看,蜀汉和东吴的疆域,并不比曹魏少多少。但是,在人口和兵力上,蜀汉、东吴之和,也远远比不上曹魏。根据《三国志》、《晋书》等史料的记载,在三国鼎立的格局形成后,曹魏的人口超过400万人,兵力则超过40万人。与此相对应的是,蜀汉在关羽大意失荆州后,人口不到100万人,兵力更是只有10万人。至于孙权建立的东吴,人口超200万人,兵力超20万人。

虽然东吴的兵力强于蜀汉,却仍然不到曹魏的一半。更为关键的是,曹魏当时控制的黄河流域,科技、文化等比较先进和繁荣,而东吴的大部分疆域,在三国时期都是人烟稀少的偏远之地。因此,在整体实力存在巨大差距的背景下,东吴想要消灭曹魏,必须要后者出现较大的内乱。不过,当曹魏爆发淮南三叛的时候,司马懿家族很快平定了叛乱,并没有给东吴趁乱消灭自己的机会。

最后,另一方面,虽然陆逊北伐的战绩非常好看,三胜一平,可谓无一败绩,但是,在规模上,除了第一次北伐时的石亭之战,余下几次北伐,基本上都是小规模的进攻,这注定其对于曹魏的损伤,是非常有限的。或者说,陆逊凭借个人能力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却难以在战略上击败曹魏。并且,即便是第一次北伐,也只是造成曹魏一万人左右的阵亡,这和曹魏的整体兵力比起来,实在不能说是元气大伤。

进一步来说,对于陆逊北伐曹魏来说,更多的是为了自保,而不是为了消灭曹魏。也即这和诸葛亮北伐一样,都是攻势防御理念的体现。如果陆逊不多次北伐的话,那么曹魏就会集中兵力来进攻东吴,在敌强我弱的背景下,被动的防御也是极大的消耗。于是,陆逊通过北伐曹魏,可以让后者疲于应付,从而难以集中人力和物力来进攻自己,这就是攻势防御带来的好处。总的来说,在三国时期,诸葛亮、陆逊都多次北伐曹魏,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因为曹魏强大的国力,这些损失不至于伤筋动骨,最终也没有扭转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实力差距。

标签: 战史风云

更多文章

  • 打赢昆阳之战”后,刘秀为何会陷入人生低谷?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刘秀,汉朝,历史解密

    更始元年(23年),刘秀率领绿林军打赢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昆阳之战”,此后王莽的灭亡已经是不可逆转。在很多人印象中,立下如此大功的刘秀必然是官运亨通乃至登基为帝,中兴大汉。可是在真实的历史上,刘秀在打赢决定性的“昆阳之战”后反而跌入了人生的低谷,沦为无兵无权的“光杆司令”。不仅大功被人忽视,甚至连性命

  • 刘骏:南北朝最淫荡的皇帝,让妹妹连生6个孩子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刘骏,南北朝,野史秘闻

    刘骏登基之初,还算是一位认真、勤勉的君王。他还多次主持对外的战争,接连取得了多场胜利。但是到了他登基的中、后期,他却突然厌倦了每日烦闷的生活,开始变得极度昏庸,做下了很多让后世不齿的事情。他先是大兴土木,下令建造众多豪华的宫殿,为此家中的百姓的赋税,让百姓们的生活变得极为艰难。而他的私人生活更是让人

  • 在政治与文学方面,韦思谦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风云人物

    韦思谦,本名韦仁约,字思谦, 唐朝时期大臣,任丘县令韦德伦之子。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韦思谦出身京兆韦氏小逍遥公房。进士及第,授予应城县令。得到吏部尚书高季辅提拔,迁监察御史。永徽元年,曾弹劾辅政大臣褚遂良。等到褚遂良恢复官爵,韦思谦被贬为清水县令,迁沛王(李贤)仓曹参军,累

  • 历史上十大世家大族是什么?盘点古代十大世家大族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文史百科

    历史上十大世家大族是什么?这些家族在中国浩瀚的历史中总能身居高位、荣宠显贵,不管朝代的曲调如何变迁他们始终都能挤进金字塔的顶端,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盘点。第一家:陇西李氏秦朝时始皇帝设立了陇西郡,李氏的始祖李崇是陇西的第一代郡守,李崇的儿子李瑶也是秦国地方的郡守,李崇的孙子便是大名鼎鼎的李信。

  • 如何评价宋辽歧沟关之战?歧沟关之战对宋辽双方有哪些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宋辽,歧沟关之战,战史风云

    歧沟关之战是宋朝自高梁河之战后为收复幽云失地所做的又一次努力,也是宋朝第二次主动进攻,此次进攻规模之大,是以往数战无法比拟的,可以看作是宋辽双方的一次总决战。宋方的目标就是收复幽云十六州,及早为契丹所据的辽西营、平二州。但是尽管宋朝再一次铆足了劲,其最终结果却更甚于高梁河之败,基本上是血本无归,不但

  • 古代明明是着火 古人为什么会大喊走水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代着火,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古代发生火灾为什么叫做走水?这里边有什么说法吗?难道说是为了相互克制吗?通过查阅相关记载,原来古人对于水火还有这样的一些说法!除了如懿传有走水这个场景,在甄嬛传第42集中,也有走水的场景,本来是华妃想要害人,最后却成了沈眉庄自己引燃大火,嫁

  • 胤禩的福晋郭络罗氏,为何受到康熙、雍正的厌恶?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郭络罗氏,清朝,野史秘闻

    郭络罗氏的生母是安郡王岳乐的第七女,生于顺治十六年(1659年),侧福晋乌梁海济尔默特氏所生。康熙十一年(1672年),岳乐第七女受郡主,下嫁郭络罗氏明尚。明尚额驸资料不详,郡主则在二十三年(1684年)26岁时去世。郭络罗氏与康熙帝第八子胤禩的辈分相同,都是努尔哈赤的第四代,一为玄外孙,一为玄孙。

  • 揭秘:为何说杨素是隋唐最冷血的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杨素,隋朝,风云人物

    说起隋唐名人杨素,总是有着各种声音。杨素能文能武,堪称全才。他是大隋最有名的人物,隋朝的建立,得益于他甚多。他也是朝堂上最有实权的人物,有功必被赏。他对于新人的引荐,极具眼光,但同时他又是打击异已,陷害忠良的奸臣,这个人是一个矛盾体。他也是最冷血的名将,理由嘛,咱慢慢说。作为大将,杨素的用兵是与别人

  • 明朝将阉宦之患发展到极致,那么明朝有哪些出名的太监?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明朝,太监,文史百科

    明朝宦官以用事之久、握权之广着称,明朝的宦官们插手朝政、把持国家政治经济各领域,将阉宦之患发展到叁千年历史之极致。那么明朝有哪些出名的太监呢?明朝出名的太监有刘瑾、魏忠贤、郑和、汪直、王振、冯保等。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历来为人称道,其实郑和也是一名太监。郑和

  •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函谷关都发生过哪些大战?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战史风云

    古代处于古洛阳和咸阳之间的崤山到潼关一部分,这些路大都是山涧,深陷如涵,古称函谷。秦穆公时期从晋国手里夺取了崤函之地,自此设立函谷关。函谷自古以来就是易守难攻,如果没有现在的高速公路和穿山隧道,估计我们还是发展不起来。就像是20多年前一样,守旧,顽固不化。此关长7.5公里,谷道仅容一车通行,素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