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端平入洛带来的影响是什么?加速了南宋的灭亡

端平入洛带来的影响是什么?加速了南宋的灭亡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426 更新时间:2024/1/19 13:36:53

对南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端平入洛,是南宋政权建立以来,宋人对夺回失地进行的一次战略性尝试。金国被消灭后,南宋发动北征,希望收复此前沦陷的三京,也就是:洛阳、商丘、开封三城。然而,由于某种原因,参加这场战争的宋军折戟沉沙,惨淡收场,最终,此次行动更是成为了蒙宋战争全面爆发的导火索。

有历史爱好者认为,倘若这场战争中南宋能派遣名将孟珙指挥,那么,其结果一定会大不相同。根据史料的记载来看,孟珙、史嵩之等人均认为:蒙古与南宋之间的国力有天壤之别,即便这场战争能够成功,亦无法防御蒙古人的反扑。

说起来,“端平入洛”这一战略理论是金国人首先提出的,这套战略体系与金人早年制定的“拒关守河”战术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时的金国势力被压缩到黄河以南,仅能以河南一隅作为根据地,凭借天险拒守,成功封锁了蒙古的南下之路。最后,若不是蒙古自南宋借道,恐怕一时间蒙古无法奈何金国。不过,当时金国人使用这套战术时,三峰山地区驻扎了至少二十万名金兵。

这也就是说,如果南宋想要照抄这份战略,起码要在冬季黄河结冰前部署十五万名宋军。以当时南宋衰落的国力及低效的行政能力来看,就算将南宋所有的兵力都抽调出来,也不超过十五万。所以,完成这一战略计划的可能性无限接近于零,除了不懂得军事的宋理宗和一些疯狂的主战派之外,朝中老臣并不同意执行这一战术。

当时进入中原夺回失地,主要可以沿着两条战略线路进军,它们分别是淮西和襄阳。宋理宗制定的战术是兵分两路。然而,在实施作战计划时仅有不到七万名淮军参与了这次行动,史嵩之等人拒绝接受调遣,并未响应圣旨。虽然,史嵩之的行为饱受后世历史爱好者诟病,但站在后来人的角度来看史嵩之的做法是非常正确的。

从两淮地区进军中原,尚有河道可运输粮饷。但若从襄阳进军,则要面临“必须负载二十钟而致一石,亦恐未必能达”的窘境。既然襄阳补给线的效率低得可怕,还不如放弃这场高概率会失败的军事行动,保留实力。遗憾的是,宋理宗根本没有看清当时的战场形势,一意孤行地派赵葵、全子才两位将军自淮西进入中原。

当时正值酷暑,所以,蒙古人的主力大多驻扎于黄河以北,仅有一部分投降蒙古的金人驻守在河南。所以,这六万名宋军不费吹灰之力地拿下了汴京及商丘。尝到了胜利的甜头后,这支入洛军兵分两路,两个梯队加快速度向洛阳进发。因为蒙古人在此前的战争中挖开了黄河河堤,以至于黄河决口洪水氾滥,黄河流域的道路普遍泥泞不适合运输,所以,当时宋军的补给线已成问题。

蒙古人在收获了情报之后,派出先锋部队在洛阳城外的龙门镇进行偷袭。在此期间,由杨谊率领的第二梯队因大意轻敌遭到蒙古骑兵的突袭,仅一回合便被打得全军覆没。

在另一片战场上,蒙古主帅塔察儿率领的三万蒙古骑兵与宋军的第一梯队打得有来有往,战况相当胶着,“杀四百余人,夺团牌三百余,至午不解”。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南宋淮军在野战期间还是有一定战斗力的,重甲兵、弓弩手足以与蒙古骑射手抗衡。

然而,在龙门镇一战中,宋军的第二梯队全灭,所以,宋军第一梯队需要面临的远不止眼前的蒙古军队,还有一支战斗力强横的骑兵部队。更让宋军无法承受的是,蒙古人凭借机动性这一优势封锁了粮道,企图与宋军打持久战。无奈之下,宋军不得不向南方撤退,却在半途中遭到蒙古骑兵的截击,死伤殆尽。

这场战争带来的影响是什么呢?

经此一役,南宋王朝损失了接近四万名野战军,大量粮草、军饷在运输途中损毁、被截,以至于,南宋失去了与蒙古抗衡的最后一点家底。更可怕的是,原本保持着微妙关系的蒙宋两国,因为,宋理宗的主动开战而翻脸,蒙古人获得了南征的口实。

就在第二年,仅野战兵就出动了十几万的蒙古军团,顺理成章地对南宋展开了全面攻势,使得南宋陷入到了万劫不复的境地中。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这场战争的发动就是一个错误,宋理宗等主战派的无知让南宋放弃了最后的生机。

也是因为这场战争,宋理宗的对外态度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端平入洛的失败给了他很沉重的打击,先前一度高涨的热情灰飞烟灭,取而代之的是消极保守,并且贯穿在他之后的朝政中。宋孝宗虽然隆兴北伐失利,还是和允文念念不忘收复中原,在治理内政上也颇有作为。宋理宗则在这次挫折后再也没有打起精神,余玠之死、刘整之叛等等南宋灭亡的种子就是在宋理宗当政的后期埋下的。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汉朝时期的君臣关系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君臣关系,汉朝,历史解密

    中国古代微妙的君臣关系,君有君的驭臣之术,臣有臣的弄君之术。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秦始皇建立秦朝统一六国后,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封建王朝,在王朝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立下卓越功勋的功臣,而如何与这些功臣相处就成了历代帝王的一大难题。汉代是中国历

  • 古时候结婚新娘蒙红盖头的用意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野史秘闻

    最早的盖头约出现在南北朝时的齐代,当时是妇女避风御寒使用的?只仅仅盖住头顶。 到唐朝初期,便演变成一种从头披到肩的帷帽,用以遮羞。据传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唐明皇李隆基为了标新立异,有意突破旧习,指令宫女以“透额罗”罩头,也就是妇女在唐初的帷帽上再盖一块薄纱遮住面额,作为一

  • 北宋名将狄青为何会遭受排挤?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狄青,宋朝,风云人物

    重文抑武是宋朝基本国策,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想必一些读者朋友应该小时候应该看过,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一部动画片《大英雄狄青》,这部动画片讲述了北宋著名将领狄青的故事,动画里的狄青一路受到了很多贵人的帮助像著名的“包青天”包拯,以及杨家将第三代传人杨宗保等等。但历史上的狄

  • 元朝行省制度怎么样?详解元朝行省制度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史百科

    元朝行省制度怎么样?元朝行省制度有哪些职能?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元代各地的租税征收,主要采取路府总领,"府科于州,州科于县,县科于民",逐级科级的方式。但是,在"腹里"以外的行省辖区内,路府州县的赋税征收,又需要受行省的综领和监督。首先,行

  • 秦国的名将不止白起,名气不高的魏章也是赫赫战功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秦国,魏章,战史风云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商鞅变法后走向强大。特别是在秦惠文王这位君主在位时,秦国开始蚕食山东六国,为一统天下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这一

  • 揭秘:曹操账下最强的猛将有谁?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曹操,三国,曹操,历史解密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曹操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说起三国历史,人们总是能想起好多武将和谋士,而招纳天下贤才的曹操,他的手下更是猛将如云,比如徐晃,夏侯惇,张辽等这些都是一等一的名将,而曹操手下还有两人,武力更是远胜上述所说的这些人,他们俩是谁

  • 台风鲸鱼登陆海南万宁 盘点历史上破坏力最强的台风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台风,野史秘闻

    今年第8号台风“鲸鱼”于今天(21日)上午在南海中部海面上生成,预计,“鲸鱼”将于22日晚上到23日白天在海南万宁到广东湛江一带沿海登陆。目前我过南部地区受到台风的影响有强降雨,海南多个航班受台风影响而被取消。许多旅客目前滞留在机场。海南广东两地或将有

  • 邛成太后:克死五任丈夫,被召入宫却成为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邛成太后,汉朝,风云人物

    在中国古代,女子面相或者命数里有影响丈夫的因素叫做克夫。其实就算是在科学发达的当今社会,还是免不了有克夫这一说法,一个女人只要背上了克夫的名头,那么这个女人大概率是没有人会再上门说亲。但是在古代的时候,有一个女子被许配给五个男人,但是这五次婚约,新郎全在婚前暴毙,最后这个女子却当上了皇后,这个女子是

  • 面对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孙权又是如何最大化的避免风险?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刘备,孙权,文史百科

    夷陵之战,刘备晚节不保,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以后,辖有长江南北八郡的战略要地荆州,为曹操、刘备、孙权三方所瓜分,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荆州对于刘备来说,是一个致关重要的战略基地,从荆州北上可以经襄阳攻打许昌,东下则可以直捣吴国的腹地,使蜀汉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然而,

  • 唐平萧铣之战在怎样的背景下爆发?具体经过是怎样的?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战史风云

    武德四年(621年)发生了一场著名的江河作战,唐军攻灭了长江中游、江南的割据势力萧铣,史称“唐平萧铣之战”。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背景隋末萧铣趁乱割据在江陵一带,领土广大,南到交趾,北到汉水,西达三峡,东及九江。武德三年(620年),李孝恭向唐高祖献上平灭萧铣的十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