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沙苑之战中西魏军是怎么以少胜多的?

沙苑之战中西魏军是怎么以少胜多的?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421 更新时间:2024/1/8 23:09:07

公元537年十月,东魏丞相高欢亲率二十万军队至蒲津攻打西魏,西魏帝派遣宇文泰前来迎击,当时宇文泰的军队不满一万人,但他力排众议,率军轻骑急进,在沙苑一举击溃东魏军队,高欢狼狈而逃。

历史是漫长的,中国是广大的。然而历史事件有时却很吊诡,它会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以特定的方式,仿佛如排演戏剧一样,把主宰全中国命运的一群人,驱赶到一处厮杀。南北朝东西魏于537年爆发的沙苑之战,便是这样一场战斗。

这场战斗的背景很简单,曾经称雄北方的北魏帝国崩溃,被两大军阀高欢、宇文泰一分为二,分别拥立北魏元氏,建立各自认为是正统的魏帝国,这便是邺城的东魏、长安的西魏。高欢自恃地大兵强,发动大军进攻关中要兼并西魏,统一北方。

可以说,沙苑之战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潞川之战、淝水之战等一样,都是争夺霸权的关键性战役。但与上述战役最大的区别在于,参战人员颇为奇特。东魏是失败者,其成员后来大多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西魏的参战高级将领名单,说出来足以闪瞎眼。北周、隋朝、唐朝三个朝代的皇族祖先,全都参与了这场战斗。

北周太祖宇文泰,时任西魏丞相兼柱国大将军;隋朝开国皇帝杨坚之父杨忠,时任宇文泰禁卫军督将;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祖父李虎,时任骁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周隋唐三朝上下370余年,开国皇帝的祖先们居然像鸡蛋一样,全放在沙苑之战这个筐里,历史之任性狂野,命运之波诡云谲,令人不得不舍书而叹。

西魏如此豪华的阵容,面临的却是最险恶的处境。彼时东魏军多达20万,西魏由于甫遭大饥荒,军队主力四散于各地就食,只有宇文泰麾下直接掌握的1万人开到沙苑前线。1比20的巨大差距,令宇文泰不敢硬拼,只能借助沙苑的地形,勉强与东魏一战。

沙苑地处洛水与渭水之间,由于河道经常变化,地势坑洼不平,沙多、沼泽多、芦苇多,非常不利于大兵团展开。而其中连绵不断的芦苇,又可为数量较少的西魏军提供掩护。如果部置得当,还有得一战。宇文泰遂以惊人的胆气,将主力埋伏在芦苇中,以少量兵力引诱东魏军来攻。

但这个选择并不见得高明。东魏主帅高欢亦是不世出的顶尖战略家,他第一时间发现了芦苇的战术价值,并作出了本能的反应。高欢询问诸将:我军不明敌情,先放火烧了芦苇如何?不用说,这把火一旦烧起来,躲藏在芦苇丛中的周隋唐三代皇帝祖先,势必命丧火海。纵使逃出大火,西魏军阵势一乱,人数又少,东魏军趁势压上,西魏也是难逃大限。

然而关键时刻,高欢突然犯了选择困难症。他自恃以多打少定能取胜,又想生擒宇文泰以宣扬军威。把明摆着该怎么做的计策拿出来询问,其实也是在问自己,到底该用什么办法取胜才更舒服呢?

高欢帐下头号妖星侯景,敏锐地揣摩到高欢的心思。身为大将,他也有点养寇自重的心思,如果这么容易便干翻西魏,有道是狡兔死走狗烹,以后自己岂不没了前程。因此他建议不要火攻,而以堂堂正正之师生擒活拿宇文泰。

结果就在将帅们的集体骚操作中,东魏军放弃火攻,笨拙地发动了大阵。由于地势起伏不平,将军们无法通视战场,阵形刚一展开便有些凌乱。西魏军乘势杀出,以精锐骑兵直穿东魏军阵,采取以快打慢、以骑击步的战法,经过惨烈的厮杀,东魏军20万人的大阵被冲的星落云散,一时竟不知狂暴的西魏人到底有多少兵。

多达7万的东魏士兵扔掉武器,向西魏人投降。沙苑之战惊人的结果,改变了整个北中国的局面。东魏经此一战猛挫锐气,不敢再来攻逼。西魏也暂时稳住了危如累卵的国势,东西分峙的形势就此奠定。

沙苑之战西魏军是怎么以少胜多的?

东西魏沙苑之战,主要是高欢的失策。对于入侵者高欢来讲,首先吸取了上次分进合击被各个击破的教训,坚持不分兵,集中一路大军渡河进入关中。高欢本来就是较为持重的人,加之上次教训实在深刻,以致于在执行是否分兵上过于抵触,过于僵化,这非常不利于出奇制胜。

孙子兵法》指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个道理高欢本来应该明白的,早年解决贺拔岳,就是通过伐谋,借刀杀人而达成目的。沙苑战前的形势也表明,交兵合战并不是东魏最佳的选择。

正如其谋臣薛琡所指出的,关西大饥荒,人都饿到啃树皮草根的程度了,所以冒死去攻弘农粮仓。如今我们只需要大军围住弘农,把西魏人逼进关内。他们求战不得,求粮不得,不是饿死,就是哗变,何劳用兵深入危险之地,冀望战场上的侥幸胜利呢?

但高欢不听,坚持出兵。侯景此时建议,分前后两军,相继而进,互相照应,避免一战失利,而出现难以收拾的局面。高欢这个时候最害怕听到的,就是分兵了,当然不会听从。如此教条于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实在暴露其军事才能之不足。

其实并非不能分兵,而在于两军能否互相照应,一军遭遇敌人,另一军能否迅速急救。如果真的如此,则两军互为“正奇”。怎么讲呢?假设分甲、乙两军,甲军遇敌,则甲军就是“正”,与敌胶着,就是“以正合”。此时乙军就是奇兵,迅速乘敌之后攻击。反之亦然。这就是《孙子兵法》所谓常山之蛇:“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潼关之战失利,那是两军并不能互相接应,窦泰军成了孤军,不得不单独面对西魏全部精锐,遂致覆灭。要知道高欢军数量远超宇文泰军,把数量优势进行很好的展开,分进合击,互相照应,互为正奇,那是最佳选择。宇文泰攻一军要冒被各军围攻的极大风险,而不攻则坐以待毙。如果不能做有效分兵,则只能在一个战场决生死了。此时很多偶然因素可能会主宰战局。

更不利的是,西魏军渡过渭水接近东魏军后,迅速占据沙苑渭曲的有利地形。此处河道弯曲构成屏障,不利于大军展开;而芦苇丛生土地湿泞,更不利骑兵集团冲锋。以上地理因素,极大的限制了高欢所率东魏骑兵发挥数量和力量的优势。两军在沙苑渭曲照面列阵,临战之前,东魏都督斛律羌举突然建议说:不如在此与之相持,分精骑去袭击长安。宇文泰既被我军牵制于此,长安必定空虚,可以一战而下。巢穴既破,宇文泰不战可擒也。

这可谓当时最最佳的选择了!从地理上看,高欢军在西,宇文泰军在东,长安在西边,实际上高欢军和宇文泰军是互相截断了对方的归路,南边就是渭河,构成行动障碍。此时高欢如果分兵沿渭河西进长安,宇文泰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前面就是对峙的强大东魏军,想要撤走去救长安,谈何容易。军阵一动,很可能就不可收拾。

斛律羌举的建议,完全符合“以正合,以奇胜”的要点,渭曲已经“正合”,此时不出奇制胜,更待何时?高欢仍不愿意分兵!使人每次读史至此,真有徒呼奈何之叹。当然,我们事后诸葛亮式的分析,自然可以头头是道。当局者迷,在深入敌境与强敌对阵时,任何贸然的行动都有很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可以理解。不过,这不正是区分天才和常人的关键点吗?

高欢虽不愿分兵,但其临阵常有奇计,此刻见芦苇草深,突发奇想道:如果我用火攻,会不会效果更好呢?比较一下分兵袭击长安和在此地放火,哪个更稳妥?显然放火的偶然性因素太大,高欢军在西边,宇文泰军在东边,当时是冬天十月(按今天的公历应该是十一月了),也许常常刮西北风吧?从西向东刮,火势指向东边的宇文泰军,但如风势一改,火苗倒窜怎么办?

不管怎么说,比之强行交战,放火仍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这个时候,决定中国未来三百年命运的两个人站了出来,都反对放火,坚持交兵。这两个人,一个是侯景,一个是彭乐。侯景的反对理由完全站不住脚:烧死宇文泰,太便宜他了,应该活捉然后当众处罚。

这算什么理由,你当宇文泰那么好捉吗?你当已经胜券在握吗?显然,侯景此言,别有用心。从后面的历史事件进程来看,侯景和高欢貌合神离,由于高欢的崛起,使得侯景感觉英雄无用武之地,可能跟刘备曹操手下闲居的那段岁月有得一比。如果宇文泰也被消灭,这位乱世枭雄恐怕更无出头之日了。

侯景的军事素养可能甚至强过高欢,对其一再错失良机恐怕也有所察觉,甚至有所领悟。以其这样,不如干脆失败,高氏的统治如果就此土崩瓦解,正好浑水摸鱼一把。即便高氏不至于崩溃,但留下宇文泰这个死敌,侯景自己的身价不就更高一些吗?正所谓“养寇自重”,正符合我们对侯景当时心态的揣摩。

至于勇将彭乐反对火攻,应当是想逞匹夫之勇,活捉宇文泰以邀功。彭乐的这种怂恿,很可能不只是他个人行为,也许是很多东魏军将的想法。就像彭乐说的:我众贼寡,百人擒一,何忧不克?在将士们一片乐观情绪的感染下,高欢居然就听从了,放弃了纵火的打算,决定正面突击,把胜负的天平交给命运之神去裁夺吧。

命运之神早就偏向了宇文泰。宇文泰以寡敌众,本来极为被动。无奈高欢一错再错,于是在宇文泰非常有利的地理环境下发生交战。这一战,东魏军在战场上的直接代价不算太大,临阵被斩首大约六千余级,但在其后的仓皇逃窜中,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丧甲士八万人,弃铠仗十有八万”。这说明,战场上的主要损失发生在崩溃之后。

宇文泰在战术层面上做到了“以正合,以奇胜”。他占据了芦苇丛,并把老弱稀稀拉拉摆在前面,做为正兵诱敌。而把精锐做为奇兵,都藏在了芦苇丛中,只等东魏人深入,然后奋起合击,又命李弼所部铁骑横击。历史上一场惊天动地、血光四溅、以弱敌强、可歌可泣的沙苑大战就此名垂史册。

凭借这场以弱胜强的伏击战,宇文泰既巩固了建立不久的西魏政权,确立了东西魏割据的局面,同时也巩固了自己在西魏政权的主宰地位,为之后北周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沙苑之战后东魏不再能随意侵入关中,东西魏的主战场转为河东和河南。

标签: 战史风云

更多文章

  • 明朝最厉害的一次天灾,中国死了83万人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朝,历史解密

    地球的历史已经有46亿年了,在这46亿年里,发生过很多次的地震,其中有一些被人类的文献记录到了,而有一些则没有被记录到,人类发明文字的历史,不过五六千年,史前时期发生的许多大地震,只能通过地质学来研究,而无法通过文献来研究,人类历史有记录的地震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场大地震是发生于明嘉靖三十四年农历十二

  • 成吉思汗之死有哪些传说?成吉思汗是怎么死的?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元朝,成吉思汗,野史秘闻

    成吉思汗陵。这座陵墓只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至于大汗的尸身葬于何处,这至今都还是一个未解的谜团。成吉思汗给后世留下的诸多谜团,吊足了无数人的胃口。其中,最具魅力的历史悬念都是与死有关:一是怎么死的?二是死了葬哪?这里,先说怎么死的。依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当年(公元1368年)年底即下诏篡修的《元史》记载,

  • 历史上的纳兰淳雪出身如何?她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纳兰淳雪,清朝,风云人物

    在之前热播的《延禧攻略》中,有一位十分带有喜感的反派角色,她就是李春媛饰演的纳兰淳雪,剧中的纳兰淳雪多次与魏璎珞作对,并多次依附于后宫得势的后妃身边,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纳兰淳雪却获得了一个不错的结局,甚至在魏璎珞死后成为众妃之首。许多网友感叹,为何纳兰淳雪生命力如此强大?纳兰淳雪,历史原型是乾隆后宫

  • 古代年终奖怎么发?古代年终奖发放办法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文史百科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很多小伙伴都对古代的年终奖怎么发比较感兴趣,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古代年终奖发放办法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其实年终奖在我国自古就有,而且朝代不同发放方式也不尽相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穿越古代来看看他们过年时如何发年终奖的,在我国古代,高级官员的年终奖由

  • 颍昌之战是如何爆发的?其对历史的影响有哪些呢?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战史风云

    大家好,我们将在这一站中来了解一下宋与金之间的另外两次着名战役——郾城、颍昌之战。郾城、颍昌之战是南宋初期的抗金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战役中着名爱国将领岳飞指挥的岳家军先后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刘取得顺昌保卫战的胜利之后,金军主帅兀术率领大军撤退到开封。南宋担任湖北、京西宣抚使的岳飞看到宋军节节胜利

  • 曹叡处理朝政非常优秀,但有一个致命的缺点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曹叡,三国,历史解密

    魏明帝名叫曹叡,是曹丕的长子,也是曹魏王朝的第二个皇帝,曹叡之所以能当上皇帝,与他幼时的仁爱之心分不开。这个皇帝就是曹丕之子,也就是曹操的孙子,也就是后来的魏明帝曹叡。而曹叡的母亲是出了名的美人皇后甄宓甄皇后,这个美人本是曹州刺史的妻子,甄洛一开始是袁熙的儿子,但曹操打败袁绍之后,甄洛便跟了曹丕。后

  • 恬嫔:她10岁嫁给大清皇帝,最后在大火中被烧死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恬嫔,清朝,野史秘闻

    翻阅清朝后宫史料,发现确实有一些死于非命的妃嫔,比如说乾隆朝的诚嫔,在南巡途中意外跌入水中,不幸殒命。今天笔者要讲的这位也是死于一场“意外”,她是被大火给烧死的,这位妃嫔便是道光后宫的恬嫔。恬嫔富察氏生于乾隆五十四年,父亲是广东监运使、左迁湖北盐法武昌道查清阿。从清朝初期到清朝中期的一些资料来看,皇

  • 诸葛亮当初如果跟随曹操的话 历史又会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风云人物

    对诸葛亮和曹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假如诸葛亮跟了曹操会怎么样?小编读《三国演义》,时常掩卷乱想,三国时代群雄割据,天下英才尽出,如果能组建一支三国梦之队,把所有最为卓越的人才集中在一处,会有怎样无与伦比的战斗力,天下是不是就会早一点一统,我们的民族又会如何强盛,是不是到

  • 关于诸葛亮羽扇的来历,民间流传着哪些神奇的传说?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文史百科

    有民间传说,诸葛亮博望烧屯,火烧赤壁,都是靠这把扇子扇风起火打败曹军的。后来街亭之役失利,据说也是因为忘了带那把羽毛扇。《三国演义》里,特别是写六出祁山时的诸葛亮,人们最熟悉的,恐怕是他素衣纶巾,手摇羽扇,端坐四轮车上,飘然而出的形象。羽扇纶巾后来成了戏曲舞台上诸葛亮特有的穿戴。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

  • 城濮之战楚国大败,真的是将领成得臣的能力不足嘛?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战史风云

    晋、楚城濮之战,楚国打了败仗。自那以后,各种正经、不正经的军事著作无不将楚国责任人成得臣划到失败典型的类别。实际上,直到决战前夕,他做得并不赖。史载,成得臣本来的任务是攻打宋国,可宋国实力并不弱,在城濮之战39年后,楚国国王亲自带队倾巢而出攻打宋国,也未能得手。兵力显然少得多的成得臣能把宋国打得招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