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达成辽宋百年和平的澶渊之盟,为何却被后世称为耻辱?

达成辽宋百年和平的澶渊之盟,为何却被后世称为耻辱?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120 更新时间:2023/12/17 9:32:51

澶渊之盟有利于宋朝么?边境和平百年,可燕云十六州再也无心夺回,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辽军南下的消息传来以后,不少大臣主张南迁。宋真宗本人也表示,自己没打过仗,要不躲一躲?这个时候宰相寇准一口唾沫星子逼退了所有打算南迁的朝臣,也让宋真宗一下子打消了这个想法。

寇准表示,不仅要打,而且宋真宗你还要御驾亲征。这玩意儿宋真宗也没搞过啊,寇准表示,皇帝请放心,御驾亲征的意思就是,炮灰在前面冲锋,你躲在后面蒸蒸桑拿就可以了。宋真宗这才勉为其难地带上了一套桑拿用具赶往了前线,士兵们看到皇帝亲自来看他们做炮灰了,那叫一个激动啊,所以打仗倍儿卖力。

大战的结果是辽军吃了点亏,宋朝大军也没占多少便宜。不过僵持下去的话,劳师远征的辽国大军肯定是吃不消的,在这个节骨眼上,萧太后表示不玩了,还是议和好了。

澶渊之盟的签订,看起来宋朝还沾光了。

萧太后是个务实的人,眼看着大军就要吃败仗了,这后勤供应还跟不上,她心里当然慌张。趁着大败还没有出现,萧太后果断表示要和谈。宋真宗还在蒸桑拿,和谈的消息就传来了。他高兴的连龙袍都没穿,就连忙跑出来点头表示答应和谈,可是寇准的吐沫星子已经准备好了。

他表示这个时候辽军吃了亏,又是劳师远征,再坚持一会儿,肯定可以把辽军给撕了。大将杨延昭也表示,再给点钱粮,打下燕云十六州也不成问题!

利用曰:“晋人以地畀契丹,周人取之,我朝不知也。若岁求金帛以佐军,尚不知帝意可否,割地之请,利用不敢以闻。”其政事舍人高正始遽前曰:“我引众以来,图复故地。若止得金帛归,则愧吾国人矣。”利用曰:“子盍为契丹熟计,使契丹用子言,恐连兵结衅,不得而息,非国利也。”契丹度不可屈,和议遂定,利用奉约书以归。---《宋史》

他们俩是士气高涨,可是其他大臣都表示还是和谈舒服,尤其是宋真宗的态度决定了一切,他不愿意再留在北方前线了。财大气粗的宋真宗表示,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那都不算什么问题。他派遣曹利用前去和谈,表示哪怕花上百万钱,只要不打仗就没问题。寇准是个小气鬼,他连忙把曹利用拉到旁边,表示如果超过了三十万,那就把他脑袋搬个家。曹利用吓得脖子一缩就去议和了。议和的结果大概分为这么几条:

第一,宋朝和辽朝从此以后,就是兄弟国家了。宋真宗岁数大一点,就是哥哥,辽圣宗岁数小一点,就是弟弟。以后的皇帝谁岁数大谁就是哥哥,这纯粹是面子上的问题。

第二,辽国放弃了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宋朝和辽朝以白沟河作为国界,大家互不相犯。也不要深沟高垒地防守了,保持原样就好。这是把国界线给确定了下来。

第三,那就是辽国最关心的岁币问题了,他们要求宋朝每年必须要给辽国十万两银子和二十万匹绢,相当于和平的保证金。

第四,宋朝和辽国之间,在边境可以设立贸易集市,双方的商人们,都可以到集市上来贩卖东西,互相通商,这也有利于彼此的经济发展和情感沟通。

这几条和平协议,其实看起来并不过分,从地盘的角度上来说,宋朝还沾光了。只不过每年的岁币,虽然不多,却也是一种耻辱的象征。

辽宋百年和平,其实就靠这一合约。

你别看宋真宗胆子小,这哥们签订的协议作用是真的大。宋朝本身就不是大一统王朝,北方的屏障都在人家辽国人手里,所以它能够存在三百多年时间,这是相当不容易的。

其中存在的一百年,那就是多亏了这一次签订的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签订以后,这辽国人也不闹了,边境也消停了,辽宋的皇帝好得跟亲哥俩一样。

准不从,而使者来请益坚,帝将许之。准欲邀使称臣,且献幽州地。帝厌兵,欲羁縻不绝而已。有谮准幸兵以自取重者,准不得已,许之。帝遣曹利用如军中议岁币,曰:"百万以下皆可许也。"准召利用至幄,语曰:"虽有敕,汝所许毋过三十万,过三十万,吾斩汝矣。"利用至军,果以三十万成约而还。河北罢兵,准之力也。---《宋史》

更重要的就是辽宋边境不打仗了,改成贸易交流了。有时候因为贸易摩擦也会引发一些小规模冲突,但是这也是无伤大雅的事情。

每年三十万岁币就搞定了边境的战事,这一笔账实在是太划算了。宋真宗不禁做梦都笑出了猪叫声,此后他的子孙后代们做上太平皇帝,都要归功于他的这一伟大决策。

当然了,寇准叮嘱曹利用的那句话,也是非常管用的。否则岁币可能真的要达到上百万之多。

这对辽国也有很多好处,每年都有固定收入不说,在边境的贸易小镇,就足够他们挣取不少钞票了。

宋朝制作瓷器、印刷术等等也通过边境传到了辽国那边,辽国人也开始逐渐摆脱游牧民族靠打猎为生的生存法则,逐渐开始转型为手工艺、农耕经济了。

标签: 宋朝萧太后战史风云

更多文章

  • 司马睿建立东晋后为何会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司马睿,东晋,历史解密

    公元313年,发生了有名的永嘉南渡,整个中原地区的北方的名门望族和精英人才,以及朝廷官员,包括官员家里的下人和牲畜等都被带到了长江以南的地区。当时的这个以士族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大规模迁徙共迁徙了大约九十多万人,其琅琊王氏也在其中。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了东晋。当时东晋王朝,可谓是个特别的王朝,

  • 南北朝有个善人,怕虱子饿死竟然不吃菜心?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南北朝,野史秘闻

    南北朝有个善人,怕虱子饿死竟然不吃菜心?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南北朝时期,北齐国有个叫江泌的人,生卒年不详。字士清,济阳考城(今属河南兰考、民权一带,一说东仁县)人。父亲江亮之曾做过员外郎。《南史》记载:“泌少贫,昼日斫屧[zhuó xiè] 。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江泌小时候,家里很穷,每天

  • 太平公主的死因是什么?她为什么会死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太平公主,唐朝,风云人物

    在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状况中,只有皇族的女人,地位是最尊贵的,也只有她们拥有男人的尊重,作为皇帝的女儿,要是得到了皇帝的宠爱,那么这个公主,也一定能享受到很好的待遇。在我国的历史中,有一位公主的父亲和母亲,全部都是皇帝,这位公主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太平公主,或许是因为当年自己女儿的死亡,总之武则天很宠爱太

  • 在《水浒传》一书中,武大郎所卖的炊饼究竟是什么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曾作《食蒸饼》诗一首:“何家笼饼须十字,萧家炊饼须四破。老夫饥来不可那,只要鹘仑吞一个。诗人一腹大於蝉,饥饱翻手覆手间。须臾放箸付一莞,急唤龙团分蟹眼。”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在《水浒传》一书中,武大郎所卖的炊饼究竟是什么样的?在《水浒传》第二十四回中,武松对武大郎说:“你从来为

  • 明末农民战争的直接起因是什么?失败的原因又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战史风云

    明末农民起义,又称明末农民战争、明末民变、晚明民变等,爆发于明末天启七年(1627年)的陕北起义,至康熙三年(1664年)夔东十三家完全结束,是由李自成等领导的一场农民战争,其结果是农民起义军失败,明朝灭亡,清军获胜。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明朝末期,天灾人祸不断发生,阶级矛盾

  • 汉末三国时期刺客韩龙简介 人物事迹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三国,韩龙,历史解密

    韩龙,东汉太和二年生人,汉末三国时期刺客。韩龙使得魏国北方边得到数十年的安宁,减少魏国的军政压力,得以休养生息。太和二年,豫遣译夏舍诣比能女婿郁筑鞬部,舍为鞬所杀。其秋,豫将西部鲜卑蒲头、泄归泥出塞讨郁筑鞬,大破之。还至马城,比能自将三万骑围豫七日。上谷太守阎志,阎柔之弟也,素为鲜卑所信。志往解喻,

  • 李明:李世民第十四子,为何被武则天逼死?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李明,唐朝,野史秘闻

    说起李明,很多人都不知道,但说起他的父亲,却是众所周知,名扬四海。李明的父亲是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个皇帝,更是那开创了贞观之治的伟人。李明是唐太宗第十四个儿子,贞观二十一年受封为曹王。他的一生并不复杂,为官经历也很简单,永崇元年十月,李明因为与废太子李贤通谋的罪名,爵位被降为零陵郡王,并被流放到

  • 明朝兵部侍郎陈洪谟简介:不畏强权,节财爱民,颇有政声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风云人物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

  • 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后,吐蕃和唐朝之间的关系如何?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吐蕃,唐朝,文史百科

    文成公主在唐贞观十五年与吐蕃松赞干布联姻,毕竟是从小就生活在富足的家庭,但是却没有一点娇滴滴大小姐的脾气。从长安一路到最后的目的地。经历了千辛万苦,翻山越岭。但是在途经一些地方的时候,受到当地人民非常隆重的欢迎仪式,于是文成公主教一些当地的人一些比较有用的纺织耕种技术。尤其是对于汉族与藏族之间的团结

  • 彭城之战的结果是什么?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战史风云

    彭城之战是楚汉之争中的一场大战,发生在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此战刘邦遭到了自起兵以来的最大的惨败,楚军依靠项羽坚毅果敢的指挥,在半日之内以3万之师击溃汉军56万之众,歼灭刘邦主力,使刘邦陷入“发关中老弱未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