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一场越南人尽皆知而中国人人不知的战役白藤江之战

一场越南人尽皆知而中国人人不知的战役白藤江之战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396 更新时间:2023/12/11 0:49:42

几百年后,日本军阀丰臣秀吉侵略朝鲜,因为藩国被兵,明朝发兵援朝,在朝鲜大战倭寇。这次战争受到了日、朝两国的极大重视,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对此有

足够的研究和了解。日军将领延续战国名将的余绪,蹂躏朝鲜民兵,名声赫赫,如加藤清正、岛津义弘、黑田长政等辈凭此役,获得了战国后期名将的称誉;朝鲜方

面,因为总体战绩太差,武官方面稍有勇武、忠贞的事迹便会被大书特书,其中水军提督李舜臣更因为传奇一般的彪炳战功近乎成为两千年朝鲜历史第一名将,俨然朝鲜军神。

偏偏中国,此事仅仅作为默默无闻的万历三大征之一,在历史中轻描淡写,所涉及的武将,要么后来失势,要么现场清算。大将军

李如松本来战功赫赫,却在同时期的另一场小规模战争中意外战死,事迹戛然而止。他在中国,除非历史爱好者,很少人了解他的生平。相比日、朝的热闹,中国对

待这次战争的态度可谓是冷淡之极。

中国人见过的大场面太多了,就是这样。所谓名将,所谓名役,历史中多了去了。记载在中国史书中的大

战役如肥水之战、赤壁之战等,双方总兵力在百万以上的超级game,在日、朝几千年历史中从没有出现过。在李如松、麻贵看来,日本的大名们无非海匪,朝鲜

的将军们无非废物,在中国史官看来更是如此,压根不值得大书特书。李如松、麻贵本也算当时名将,但在国内,名气上却也远逊时代相去不远的戚继光、俞大猷。

李如松甚至不如其父李成梁的名气。

所以,这些事中国人不关心。但这种事对于小国来说,却可能关乎国运,不可能被他们忘记。

正如白藤江之战。

当今中国人,能知道当时的五代之一后晋,就已经算历史达人,谁去管啥是南汉?还有南汉那个喜欢改名字的皇帝刘岩?刘岩为了表明自己继承天运,特意造了一个字,改名叫刘龑,这名字上龙下天,如飞龙升天,霸气侧漏。可惜中国人民还是不怎么知道他。

然而越南人却不一样。

因为这场战争的结果,正决定了越南民族的走向,如果当年这场战争吴权输了,那么当今是否还存在越南这个国家,都成问题。

贵族出身的吴权,能够成为杨廷艺的部将兼女婿,与其出身有着很大关系,且其生平中指挥的战役也并不多,但不得不说,他确实具备一名优秀将军的才华。据史

料记载,当吴权得知南汉军队到达白藤江之后,充分利用了地利的优势,命令士兵制造大木桩,并在木桩顶端包上铁皮。吴权将这些木桩插在白藤江入海处的险要江

心,同时在河岸设下伏兵。

当白藤江江水涨潮时淹没了木桩。吴权便命令水军向南汉军挑战。南汉水军规模大,船也大,气势汹汹向前攻击,吴军顺势佯败。刘弘操果然命令南汉水军追击,到

达了吴军的埋伏地点。败退的吴军返回死战。不久以后,江水退潮,江水下面的木桩全部突了出来,南汉的船大不灵活,被刺穿了底部,相继沉没,士兵遭遇变故,

大批溺水身亡。吴权的伏兵趁机四起,利用小船袭击南汉军。南汉军士气已夺,转瞬大败,主将刘弘操也当场阵亡。

南汉皇帝刘岩无奈而退兵。此战之后,南汉再无力量南图交趾。

吴权打败南汉军后,维持住了独立于南汉的现状。公元939年,吴权称王,定都古螺,史称“置百官,制朝仪,定服色”。越南史称吴权建立的政权为吴朝,并

认为越南从此走向独立——当然,历史意义可以这么归纳,但而当时的现实情况是,吴权势力依旧是中国内部的一个割据势力,仍旧向中国的皇帝称臣称藩,此时的

大瞿越,实际上与中国本土的所谓南汉、北汉、前蜀等政权性质没有差别,甚至其独立性还有所不如。

公元939年,南汉军在白藤江被吴权击败,南汉主帅刘弘操战死,越南人民欢呼胜利。

一代枭雄吴权趁机称王,定都古螺,立杨廷艺之女为后,这个女人后文会提及。据说吴汉为政不错,对国内政治加以整顿,越史称之吴朝。

然而事实是,作为静海节度使杨廷艺名义上的继承者,当时吴权连交趾全境都无法做到完全控制,其实际所辖的土地只包括交趾北部的红河中游和平原地区。交趾

其他地区由原杨廷艺手下其他部将以及各地方豪强控制,并不受吴朝的挟制——之后演化成为著名的十二使君之乱,恶源即此。在四方诸侯割据的中国的西南,同样

是一个四方豪族割据的交州,这才是所谓吴朝的真相。

吴权是一个有才能的枭雄,然而他的才能是否足够扫平群雄,统一交州呢?历史并未给我们答案。

白藤江之战过后仅五年,吴权就高高兴兴的死掉了。是年为公元944年,据吴权继承杨廷艺的衣钵仅仅七年,而吴权同学享年仅仅四十七岁,就创业者来说,实

在得算是英年早夭。从某种角度上说,吴权的死也是一个幸运,因为后来的事情说明,统一交州这件事,远比打赢白藤江之战艰难和复杂的多,如果吴权不死,还真

不一定能胜任这个历史使命,如今干净利落的挂掉,为后来的继承者丁部领铺路,反而赢得了广大越南人民的一片掌声。

吴权死后,初具规模的吴朝立即面临土崩瓦解的局面。吴权当然并非毫无预见,在死之前,他遗命杨后的兄弟——也就是杨廷艺的儿子杨三哥辅助其子。杨后,又被称为杨国母,于是与兄弟一起开始执掌吴朝政权。杨廷艺,真是影响了吴权的从生到死,从兴到衰。

更多文章

  • 白藤江之战的惨败,越南永远从中国分离了出去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白藤江之战的惨败,白藤江之战

    越南是一个与中国历史渊源极深的国家,从秦朝至今的漫长历史中,有大约1100年(秦朝—五代十国)的时间,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约1000年(五代十国—晚清)的时间,是中国的藩属国。秦始皇以霹雳手段横扫六合,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大秦帝国,随后为了开疆拓土,把目光伸向了南方。帝国刚刚建立,始皇即遣大军50

  • 井陉之战兵力对比:双方各投入了多少人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井陉之战

    井陉之战背景井陉之战背景是这样的,公元前205年的时候,在彭城项羽击败了刘邦,诸侯们原本觉得汉军势力比较强大而选择投靠了刘邦,这会儿看到刘邦战败了,诸侯们就慌了神,态度发生了大转变都开始保持中立了,这样就严重威胁了汉军的侧翼力量。局面对于刘邦越来越不利了,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他听取了张良的建议,把战略

  • 马陵之战介绍:以假乱真欺敌误敌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马陵之战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是战国中,齐魏两大国家碰撞后爆发的著名战役,当时齐国的军事家孙膑在战争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两场战争对于结束魏国在中原地区的称霸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整个战局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从此战国七雄的局面正式形成,并将一直争斗到多年以后。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公元前445年

  • 三国武圣关羽败走麦城的事件主要过程简介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关羽

    关羽败走麦城的事件我们都知道关羽这个人,这不只是源于他是小说中的人物,还是由于在尘世之间流传着的关于他的各种各样的故事。要不然小说中的人物那么多,我们怎么就单单记住了关于这个人,而记不住其他的人呢,而且这还是要说是自己看过的小说。关羽败走麦城图可能有人会说,那是因为他是三国中的人物,所以才会被人们所

  • 杨广因征高丽惹的天下狼烟四起 最终头颅被砍去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杨广

    隋炀帝杨广是一个极有抱负的一个人,但是也养成了狂妄自大的性格,正是由于极度的狂妄自大,使隋炀帝杨广即位后不久就失去了理智。公元610年10月,因远在东方的高丽国王没有按时朝贡,杨广就“课富人买马备战,匹至十万钱”,准备东征。次年2月,在赴涿郡的途中,隋炀帝杨广下诏击高丽。命亲信元弘嗣前往莱海口造船,

  • 揭秘在宛城之战中曹操损失了哪员心腹大将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曹操

    宛城之战 推荐了何人宛城之战张绣投降之后,曹操设宴宴请张绣及其部下,饮酒作乐。本来张绣投降后,是一片平静的氛围,但却因为曹安民的推荐,曹操执意要娶张绣叔叔死后留下的遗孀邹夫人,使得张绣觉得倍感羞愤,起兵攻打。曹操剧照一天晚上,曹操喝醉酒之后,进入卧房,一时兴起,便问他的左右侍从,在这座城里可有妓女?

  • 李广一门三代的悲剧告诉我们:别惹关系户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广

    历史上,西汉大将李广无疑是倒霉蛋的代表。虽然他戎马一生、骁勇善战,在内外战场上屡立功勋,但却总因为种种原因得不到封侯之赏。所以,很多人将李广的不幸,归咎于命运。就像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中所说:“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这里的数奇代表的就是命运不好。然而仔细阅读史书我们发现,李广的不幸,在很大

  • 七国之乱是怎么回事 周亚夫如何平七国之乱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就是西汉景帝时期,七个诸侯国联合发动的一场针对中央王朝的叛乱。由于领导七国之乱的是当时被分封在七国的诸侯王,所以也叫做七王之乱。汉景帝作为被反的对象,自然不会坐以待毙,派大将军周亚夫率领中央的汉军同据守在梁国的刘武的军队,运用正确的战术一举消灭了五十万叛军。参与叛乱的七国引起叛乱的主要原因是

  • 历史上发生过涿鹿之战吗 阪泉之战与涿鹿之战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涿鹿之战

    中华民族一向自称是炎黄后人,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底蕴,但是在距离现在大约5000年前,有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在这场涿鹿之战中,我们的祖先战胜了蚩尤部落,因此才有了炎黄子孙的说法,那么这场涿鹿之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关于涿鹿之战的电视剧那是在阪泉之战以后,黄帝部落是各大氏族部落的首领,进入到了短暂的

  • 黄巾起义最后被谁镇压 黄巾起义最后死的是谁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黄巾起义

    公元184年的黄巾军起义,虽然声势浩大,波及范围之广,是中国史上规模最大的以宗教组织为形式的农民起义之一。但是在经历九个月之后,就被汉灵帝派遣的皇甫嵩还有朱俊等人迅速平定。皇甫嵩公元184年的四月,在黄巾军得势后的第二个月,皇甫嵩、朱俊还有曹操率领了四万军士开始对颍川的黄巾军进行剿灭。虽然起初波才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