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符坚和王猛灭前燕:五胡乱华时代北方短暂的统一

符坚和王猛灭前燕:五胡乱华时代北方短暂的统一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237 更新时间:2023/12/17 9:53:16

从公元352年底前燕迁都邺城起,大体上形成了晋、秦、燕鼎峙的形势。这形势存在了十八年,到370年底前秦灭前燕而结束。从此,直到淝水之战前的十三年间,这是北方获得短期统一的时期,也是晋、秦南北对峙的时期。燕、秦两国,在鼎峙开始的时候,燕的国力在秦之上,但以后,强弱易位,原来的强者甚至陷入灭亡的境地,其原因何在呢,笔者可用两字概括:内讧。慕容氏一族人才辈出,第一代慕容廆是杰出的领袖人物;第二代慕容皝至少可以说是个明君,他的庶长兄慕容翰英武绝伦,智谋出众;第三代慕容恪、慕容垂都智勇兼备,为敌国所畏惮。一个家族,几代相继出现许多优秀人物,历代都很少见。不幸的是,在第二、三两代中,兄弟不和的事竟不断出现,终于给前燕带来了噩运。慕容皝猜忌慕容翰,始而使他不得不出奔,后来回到故国建立战功,仍遭迫害而死,事见第十二篇。

慕容皝去世前,曾嘱咐嗣君慕容儶说:“如今中原尚未平定,你的兄弟恪智勇兼备,可以担当重任。”古人说得好,“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慕容皝是不是担心下一代重演兄弟不和的悲剧呢?这是有可能的。史籍上没有提到慕容皝遗言有没有涉及慕容垂。慕容垂原名霸,字道业,排行第五(慕容恪是老四),从小得父亲喜爱,世子慕容儶因而不太高兴。慕容垂少年时喜欢打猎,有一次从马上跌下来,折断了牙齿。慕容儶即了位,以敬仰春秋时晋人郤缺为借口,命五弟改名为(垂夬),后来信了谶文中的话,才又拿掉“夬”,改名叫“垂”,可见他对这个兄弟是一直猜忌的。

慕容恪打仗,不愿多牺牲士卒,对所俘敌将,不肯随便杀害等事,有关各篇已有述及。慕容垂破桓温,亦见上篇。现在补叙一点慕容垂青年时的事迹。晋永和六年(350年),慕容儶攻克蓟城,斩守将王佗,想坑杀所俘士卒一千多人。慕容霸(那时还没有改名)谏道:“赵国暴虐,大王兴师讨伐,救民于涂炭之中,使得安居乐业。现在刚得蓟城,便要坑杀他们的士卒,风声传将出去,恐怕会不利于王师。”慕容儶听了,便停止屠杀。远近官民听说燕军不随便杀人,都望风迎降。这位二十五岁的青年王子的见识比他老兄高明多了(慕容儶时年三十二岁)。慕容儶对慕容恪似乎不大猜忌,然而临终的嘱托实在令人生疑,他说:“景茂(慕容玮的字)年幼,我想把社稷交给你。”慕容恪不肯接受。慕容儶怒道:“况弟之间何必虚饰!”慕容恪答道:“陛下如果认为臣担当得起天下重任,难道就不能辅佐少主?”慕容儶听到这里才放心,说:“你能行周公(西周周公旦辅佐幼主成王)之事,我就完全放心了。”由此可见,所谓传位,只是试探而已。试探的结果好,他才放心,万一不好呢,恐怕会趁自己没有死,另有措置吧!

晋升平四年(3的年),慕容儶死,年四十二岁。儿子慕容玮即位,年十一岁。太宰慕容恪、太傅慕容评、太师慕舆根辅政,慕容垂任河南大都督、兖州牧、荆州刺史。慕容炜在位十一年。这十一年间,内部矛盾的发展,终于使强大的前燕陷入灭亡的境地。先是慕舆根自以为是老资格,对慕容恪主持国政不服帖。他故意劝慕容恪废慕容玮夺位。慕容恪大惊,说:“您喝醉了吗?怎么说出这样荒谬的话来!我和你同受先帝遗诏辅政,怎能忽而作此主张?”慕舆根当场承认了错误,但怕被治罪,便向太后可足浑氏和慕容玮诬告太宰、太傅要造反,还自告奋勇,愿意率领禁兵去杀两人。可足浑氏信以为真,打算答应,倒是十一岁的小皇帝有点主意,不相信这套鬼话,而且怀疑真要反的是太师,所以没有同意,才没有闹出大乱子。

慕容恪把慕舆根的话告诉了兄弟慕容垂,慕容垂就劝他果断地把他杀掉。秘书监皇甫真也说慕舆根毫无见识,自以为老资格,骄横狠毒,不及早解决,会酿成大祸。慕容恪不肯,他考虑得很周到,小皇帝刚即位,大臣就自相残杀,邻国(东晋、前秦)会认为本国政局不稳定。这是他能说出口的话,而内心却还有更深的顾虑:“人家一定会把我这个周公看作专横的权臣。”他忍住了。但是慕舆根却不罢休。他先是诬告,后来又向太后和幼主建议放弃邺城,回到龙城(今辽宁朝阳)老家去。慕容恪这才无法忍耐下去,就与慕容评商议决定,奏明慕舆根的罪状,杀死他和他的妻、子、党羽。

风波过去了。晋太和二年(367年)慕容恪去世,燕的局势就急转直下。慕容恪叮嘱过慕容玮:“吴王将相之才在臣十倍以上,先帝因长幼的次序,用臣辅政。臣死之后,请陛下举国以听吴王。”他还不放心,又叮嘱慕容玮的兄长慕容臧说:“大司马总统六军,人选不可忽视。我死之后,以亲疏而言,应该轮到你和冲。你们弟兄虽则才能出众,然而年纪还轻,不见得能够挑得起这副担子。吴王是人中豪杰,智谋无人能及。你们若能推举他做大司马,必能一统天下。你们千万不要贪恋官职,不以国家为意。”他病重将死,慕容玮去探望,他又一次推荐吴王,说他是管仲萧何一类人物,如果不加重用,秦、晋两国一定要兴兵来犯的。他还把这番意思同慕容评讲过。慕容恪把利害得失剖析得明明白白,无奈他们不肯听取。他死之后,慕容玮让兄弟慕容冲做了大司马,把慕容垂搁在旁边。他自请领兵击败桓温之后,威名远震。慕容评是个庸人,又是忌他,又是怕他,便和可足浑氏商量害他。慕容垂发觉了他们的阴谋,想逃往龙城,据有燕的旧疆,但没有成功,只得改变计划,带了儿子慕容令、慕容宝等投奔前秦去了。

燕的国势,由于王公、贵戚占有大量户口做佃客和衣食客,国家的户口反而比私家的少,财政困难,官吏的棒禄,战士的口粮,常有拖欠,本来已经很衰弱了。晋太和三年(368年),尚书左仆射悦绾建议清理,这得到了慕容玮的同意。结果,他清出了二十多万户,但也惹得满朝怨恨。他本来身体不好,硬拼着做这件苦差使,竟把性命送掉。这项工作最终还是不了了之。王公贵戚中,权势最高的无过于慕容评。慕容恪死后,权力全在他的手里。他贪得无厌,占有的户口自然最多,用的地方官不是行伍出身的武臣,便是纨绔的贵族。太后可足浑氏和慕容玮也奢靡不堪,后宫有女子四千多人,僮侍厮役还不在内,一天的耗费常在万金左右。这样的国家,显然是难以长久支持的。

我们回过来再看前秦。它从符洪建国以来,历经磨难,终于成为一个强国。符洪称大单于、三秦王,事在晋永和六年(350年)。他还没有进入关中,就被原后赵将麻秋毒死。儿子符健杀死麻秋,不用大单于、三秦王称号,引兵入关,只称晋雍州刺史。关中平定后,他才于七年正月称天王、大单于,国号大秦。又过了一年,才即位称帝。以后关中诸将群起反符氏,加以东晋桓温北伐,境内不太安定。这时老天也不帮忙,永和十年(354年)饥荒,一升米值一匹布。十一年春天发生蝗灾,牛马无草可吃,竟互相吃身上的毛。这年六月,符健去世,年三十九岁。他临终对太子符生说:“六夷酋帅和执政大臣,如果不听你的命令,可逐渐把他们杀掉。”这是极有后患的遗嘱。符生是个“独眼龙”,武艺绝伦,性格残暴,父亲又这样嘱咐他,国内自然不会安定了。

从永和十一年到升平元年(355~357年),符生杀了许多人,后妃、公卿、仆隶,各式各样的人都有。丞相雷弱儿为人刚直,因为在朝堂上公开批评符生的亲信,其本人和九子、二十七孙都遭非命。尚书令辛牢在宴会上做酒监,因为劝人饮酒不力,被他当场一箭射杀。太医令程延为他着病,说是吃枣子太多而引起的,他大怒道:“你怎么会知道我吃枣子!”立即命令拉出去斩了。他梦见大鱼吃蒲(符氏本姓蒲),又听说长安民谣有“东海大鱼化为龙,男皆为王女为公”两句,就把太师鱼遵及其七子十孙都杀了。诸如此类,死的人不计其数。他接见群臣的时候,弓上弦,刀出鞘,另外还放着锤钳锯凿等可以杀人的器具。杀人的方法,除杀头以外,斩断胫骨、拉胁、锯颈、刳胎、凿头顶等法,都随时使用(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二说符生虽好勇嗜酒,但并不凶暴,是符坚“妄书生恶”。此说可供参考)。这样的暴虐是长不了的。升平元年(357年),姚襄进兵来争关中,被符黄眉、邓羌等击败。秦兵又擒杀姚襄,他的兄弟姚袭只得率众投降。黄眉回到长安,符生不但不予奖赏,还时常当众辱骂他。黄眉想杀符生自立,被发觉杀死,王公亲戚牵连被杀的又有多人。

这年六月,清河王符法、东海王符坚起事。他们手下不过几百人,但进了宫中,宿卫将士都放下武器,服从他们。符生喝得酩酊大醉,睡得正熟,听见喧闹醒来,还弄不清是什么事。符坚把他废为越王,接着把他杀死。这个昏君只活到二十三岁。荷坚是符健的侄儿,与符生是堂兄弟,比符生小三岁。他从小从师读书,很有点学问,也很受当时人的称赞。他见符生残暴,即与尚书吕婆楼商议对策。婆楼说自己没有本领办大事,家乡有个王猛,是世间少有的奇才,殿下不妨向他请教。符坚就请婆楼介绍,把王猛请到府里。宾主谈论了一番之后,符坚对王猛佩服得五体投地,说仿佛是刘玄德认识了诸葛孔明。王猛字景略,北海剧(今山东寿光东南)人,博学多才,喜读兵书,与那些崇尚《老》、《庄》、口谈玄言的名士谈不拢,反为他们所笑。他到过邺城,后来隐居华阴。他见桓温不会有大的成就,所以不肯跟他南下,终于为符坚所用。他比符坚大十三岁,相见时正当三十三岁的壮年。

符坚弟兄起事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发动的。他们确实久已存有此心,但也不敢轻易动手。这天夜里,符生对侍婢说:“阿法兄弟也不可信任,明天要把他们杀掉。”侍婢偷偷地把这话传了出去,他们就再也不能拖延了。事成以后,符坚要让符法即位,符法自忖才能不如兄弟,又是庶出,就不肯接受。(阿法于几个月后,以皇太后[嫡母,亦即符坚的生母]命被“赐死”,原因很简单,皇帝只能有一个。)群臣都拥护符坚,于是符坚即位,不称皇帝,仍用大秦天王的称号。他杀掉符生的亲信二十多人,任王猛为中书侍郎,不久改任尚书左丞。从此,王猛与符坚的兄弟阳平公符融,成了前秦朝廷的柱石。

符坚上台后,很快就发觉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权贵不守法,二是叛乱迭起。解决这两个问题,必须遵循“治乱世用重典”的原则。符坚、王猛正是遵照这原则雷厉风行地办事的。特进(赐给有特殊地位者的官职)樊世是氐族土豪,与符氏关系密切。他见符坚重用王猛、心里有气,当众骂王猛道:“我辈和先帝共兴事业,而拿不到权;你没有汗马功劳,怎么敢执掌大权?这样岂不是我种了田你吃饭!”又气呼呼地说:“不把你的脑袋挂在长安城门口,决不罢休!”王猛告诉了符坚。符坚怒道:“必须杀掉这个老氐,然后百僚可整。”过了一会,樊世来了,他对符坚说话,口气很倔强。王猛在旁指责他没有上下之分,樊世大怒,跳起来要打王猛,被左右阻止后,便又破口大骂。符坚顿时发火,立即命令把他斩首。许多向符坚告王猛状的氐人,都遭符坚斥责,有的就在殿上被鞭打。从此公卿以下的官吏都畏俱王猛,不敢轻易得罪他了。

强太后(符健的妻子)的兄弟特进强德是长安城里的大恶霸,吃醉了酒,带着一群爪牙,公然掳掠百姓的财物、子女。晋升平三年(符坚甘露元年,359年),王猛以侍中、中书令,领京兆尹。他一上任,便逮捕强德,一面上奏,一而斩首。符坚派使者来赦,强德的尸体已在市口上示众。王猛和御史中丞邓羌合作,两人皆疾恶如仇,无所顾忌,数十天中,杀、关、罢免权贵二十多人。不法之徒吓得气都透不过来,哪里再敢犯法。符坚为之叹道:“我到现在才知道天下有法啊!”符坚自此非常重视吏治,常派使者巡察州郡和各族部落,凡有孤寡老人生活贫困的,官吏刑罚不公平的,以及清廉公正、能够劝课农桑的,总之,各种好好坏坏的情况,都要求如实奏报。符坚根据这些情况,采取措施,于是前秦的政治,比起晋、燕两国,要清明得多。符坚重视教育,命公卿以下的子孙都入学修业,成绩优良、品行端正的予以奖励。他每月到太学一次,考核学生经义优劣,并提出经学上的问题,与博士(教师)讨论。回顾前文殷浩因军兴而废学校,这与符坚比较优劣,相差不可以道里计了。

叛乱迭起的问题,有时是相当严重的。前文提到过的张平,他拥有各族十多万户,与东晋通声气,受晋朝任命的并州刺史,声势不小。但是这类叛乱不难平定:符坚大军一到,很容易就把他的军队击溃,迫使张平投降。真正严重的问题是在符氏自己人的内部。符生有五个兄弟,都封为公爵。王猛曾劝待坚及早解决,以免后患,但符坚不听。符坚的考虑也有道理,五公无罪而就死地,岂不要被人指责为屠戮宗室。王猛不仅对五公作此主张,慕容垂投秦后,他也主张杀掉他以除后患,这就未免过于狠毒了。战时杀降,向来视为罪恶,何况杀避祸来降的人呢!若说后来慕容垂果然重建燕国,确系后患,也必须弄清楚,这是淝水之战的后果,不是慕容垂搞的阴谋。这是后话,下文再说。

晋太和二年(符坚建元三年,367年),符生的兄弟符柳、符双和符廋、符武果然一齐起兵造反。他们本来分别镇守地方,有兵有粮有城池,造反很方便。符廋原在陕城(今河南陕县西南),地近燕境。他起兵后,投降燕国,请燕出兵接应。这时慕容恪已经死了几个月,慕容评在掌权,他放过了这样一个大好机会,只轻描淡写地说:“我等智略,非太宰之比,能闭关保境就够了,平秦不是我的事情。”符廋再次特地写信给慕容垂和皇甫真,说符坚、王猛都是人中俊杰,今日不乘机取之,只怕燕国君臣必有后悔的日子。两人明知他说得对,但是慕容评哪里肯听他们的话呢?

符坚分兵征讨叛军,先后击斩符双、符武、符柳,最后,王猛等于晋太和三年(符坚建元四年,368年)十二月打破陕城,擒获了符廋。符坚问他为什么要反,他说:“只为弟兄屡谋逆乱,臣怕连累而死,所以造反。”符坚责令他自杀,但赦免了他的儿子。符坚仍然留有余地,这是他为人比较宽厚的地方。前秦的内部矛盾与前燕不同之处在于:首脑不制造矛盾,在矛盾出现后,处理得也比较得当,所以风波过去之后,国家的情况就恢复到正常状态了。接着,符坚就动手兼并前燕。晋太和四年十一月,慕容垂投秦。十二月,秦就以桓温败后燕不履行其求救时许诺,愿割虎牢以西之地为口实,使王猛等率兵进攻洛阳。五年正月,洛阳守将慕容筑看了王猛一封虚张声势的恫吓信,便开门投降。秦得了洛阳,便暂时休兵。

同年六月,秦兵再出。符坚送王猛到灞上,把关东重任委托给他。八月,王猛攻克壶关(今山西长治北);九月,又助杨安攻克晋阳。燕命慕容评做元帅,领兵三十万御秦。燕兵比秦多得多。但是慕容评怕王猛,不敢进兵救晋阳,士卒怨恨主帅,没有斗志。十月潞川之战,秦军大获全胜,俘斩五万多人,乘胜追击,又俘获十多万人。慕容评单骑逃回邺城。秦兵长驱东进,包围邺城。十一月,慕容玮、慕容评弃城逃走,邺城投降。秦兵追到高阳,俘获慕容玮。慕容评逃到高句丽,被高句丽抓起来,交给前秦,前燕灭亡。燕从慕容儶称帝起算,凡二主历十九年。从慕容皝称王起算,共三主三十四年。它是十六国中第四个灭亡的国家(前面三个是前赵、后赵、成汉)。

邺城被围的时候,城外秦兵占领的地区,因王猛令行禁止,秩序良好,百姓不胜感慨地道:“想不到今天又见到了太原王(慕容恪的封爵)!”王猛知道了,也叹惜“慕容玄恭(慕容恪字)真是奇士!”秦灭了燕,得到一百五十七郡、二百四十六万户、九百九十九万口。符坚把慕容玮和燕的后妃、王公、百官以及鲜卑四万余户迁到长安。秦灭燕后就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灭燕的下一年,前凉称藩。晋太元元年(符坚建元十二年,376年),秦又以绝对优势的兵力攻凉,张天锡投降。除边塞的游牧部落外,北方是前秦的一统天下了。王猛没有看到这一天,他已在上一年去世了,年五十一岁。

标签:

更多文章

  • 解密:明朝后期真正用来抗衡后金铁骑的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宁远,坚城,后金,

    1644年,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活跃着三支不同的政治力量:没落的明朝、攻占北京的李自成农民军和关外正在崛起的清朝。对于这段历史,今天人们谈论的焦点大多是吴三桂献城,因为明朝末期唯一能抵抗清朝八旗兵锋的只有长城了。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全长6300公里,由连续城墙、关隘、烽堠和各种障碍组成。历经

  • 华北国军头号主力35军为何会被毫无征兆的歼灭?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35军,傅作义,郭景云,

    400多辆深绿色道奇卡车驰出丰台,在黄褐色的华北平原上拉出20余华里的长列,黄尘蔽天,吼声如雷。这是驰援张家口的35军。这在1948年的中国也不多见,在华北则是唯一的全美械机械化军。这是一支在内战中横行华北、被称为“王牌之王牌”的骄狂部队。还曾是一支抗战劲旅。自1933年长城抗战起,这支傅作义的起家

  • 鄱阳湖之战:朱元璋和陈友谅之间决定命运的战斗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元璋,鄱阳湖,陈友谅,

    鄱阳湖之战,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南部中国在鄱阳湖水域而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决战以朱元璋的完全胜利而告终。元朝末期,朝政废弛,社会动乱,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公元1351年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高举义旗,各地群起响应。江南地区,徐寿辉起兵蕲、黄(今湖北蕲水、黄冈一带),攻占武昌,继取江西、湖南、浙江

  • 东汉名将虞诩“增灶”退敌:三千人吓退羌族大军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东汉,虞诩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今河南鹿邑西北))人,东汉名将。安帝时,始为朝歌(今河南汤阴西南)长,后任武都太守。顺帝时,官至尚书仆射。虞诩祖父虞经,长期担任郡县狱吏,执法断案,公正平允,且心存宽恕。每到冬月上报案卷,他往往哭泣流泪。他曾对人说:“东海于公高为里门,而其子定国卒至丞相。吾决狱六十年矣,虽不

  • 雅克萨之战秘闻:林兴珠带领的藤牌兵立大功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林兴珠,藤牌兵,哥萨克,

    金庸的《鹿鼎记》中写到一个林兴珠,这个林兴珠是实有其人的。17世纪中叶,沙俄哥萨克军队乘中国内部战争,无暇顾及边防,侵入我国黑龙江北岸达斡尔族居住的地区,野蛮地屠杀当地人民,并修筑了雅克萨、尼布楚二城,作为进一步侵略的据点。平定吴三桂和台湾郑氏政权后,清政府于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派都统彭

  • 吴楚鸡父之战:吴王阖闾展现其军事才能的初战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阖闾,吴楚,鸡父之战,

    鸡父之战,爆发于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夏,它是吴、楚两国为争霸江淮流域而在楚地鸡父(今河南固始东南)进行的一次重要会战。在这场会战中,吴军实施正确的作战指导,巧妙选择作战地点和时间,运用示形动敌,伏击突袭等战法,出奇制胜,大破楚军,从而逐渐夺取了吴楚战争的主动权。公元前546年宋国向戍倡导诸侯

  • 打匈奴?如果没有文景二帝汉武帝就剩下做梦了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匈奴,汉武帝,汉朝

    中国的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草原的游牧民族,大部分生活在戈壁大沙漠,最初在蒙古建立国家,前215年秦始皇在位年间,被逐出黄河河套地区。匈奴自汉武帝元光六年起开始受到汉朝军队的攻击,汉武帝元朔六年匈奴将主力撤回漠北地区,至汉武帝元狩四年匈奴国已经完全退出漠南地区。匈奴人的最近后裔是蒙古族。公元前200年

  • 楚汉潍水之战:韩信消灭齐楚20万大军成功吞并齐国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楚汉之争,潍水之战,刘邦,项羽

    潍水之战是楚汉时期重要的一场转折性战役,此战汉大将军韩信不但消灭了齐楚仅余的一只有生力量,斩段西楚之右臂,并且占领三齐之地,实现迂回到西楚后方并对其战略包围的有利局势。可以说此战扭转了楚汉之间的根本局势,使楚汉之争逐渐明朗化,形成一面倒的局势。项羽再无能力灭汉,已经到了完全被动的防御状态;而刘邦则进

  • 宝藏档案:项羽起兵宝藏12面金锣藏在了哪里?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项羽

    浙江绍兴柯岩街道的项里村,一直流传着一个关于项羽宝藏的传说。项羽于江东起兵前夜在项里村埋下了12面金锣,而找到这12面金锣的关键就是破译村东草湾山上所刻神秘字符,破译了字符,就能找到宝藏。曾有人开高价宣传掌握了宝藏的破译方法,也有人给出了各种不同的解读方式,12面金锣到底价值何许,埋藏何处,到现在还

  • 解密唐高宗:远征高句丽兵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高宗,远征,高句丽,

    公元前37年,高朱蒙先生(就是韩剧中那个朱蒙)建立高句丽王国。这个王国自从建立之后就有着“优秀”的窝里斗传统,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公元668年,经历七百多年,生生不息的内斗终于耗尽元气,加上大唐远征军的强大无比,让它彻底走向了终结。公元666年,高丽渊(泉)盖苏文死了,大儿子渊盖男生代为莫离支(摄政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