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有一个士官很不拘小节,因此他就给这个士官讲了一个故事:以前有个国王要出去打一场关乎国家存亡的仗,于是就命令马夫给他的马换马掌,但是到之后发现马掌少了一个马蹄钉,但是又一时刻找不到,于是国王就骑着这匹少钉了一个马蹄钉的马出兵了。在拼杀冲刺的时候国王骑的这匹马的这个马掌正因少了一个钉子就掉了,马就摔倒了。敌人的马冲刺过来践踏踩死了这个国王,使得这场战争输了,这个国家也就亡了。拿破仑借用这个故事告诉他的官兵不能忽视小事情,之后被引用告诫人们不好忽视小事情。
“马蹄铁效应”是这样说的:断了一枚钉子,掉了一只蹄铁;掉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摔死了一位将军;摔死了一位将军,吃了一场败仗;吃了一场败仗,亡了一个国家……。这是一则经济学法则,寓意在于“没有什么不可能”。忽闻之似乎有点荒诞而毛骨悚然,细思量却说明了事物发展的结果对于初始条件有极为敏感的依靠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可能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断一枚蹄铁钉子,亡一个国家社稷”也就成为必然。这必须律对于化工行业的安全管理同样有着重要的警示好处。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安全管理正是如此。在每一齐事故背后总有无数个隐患存在,遗憾的是,许多人对此都置若罔闻、放任自流,以致于最终使这些事故苗头和隐患演变成一次次事故。
一枚马蹄铁钉子可能毁灭一个国家,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可能引发一场龙卷风,一颗雪球可能引发一场雪崩,一根火柴能够点燃整个森林……,万事万物什么都可能发生,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能”!安全管理工作容不得半点瑕疵和纰漏,忽视任何征兆、苗头,都有可能使小问题酿成大事故。
期望“马蹄铁效应”能促使我们更主动地去发现身边的“隐患”,克服我们的盲从,警示我们的行为,真正从源头上控制事故的发生。
八国联军的故事简写?
1900年5月28日(清光绪二十六年),以当时的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奥匈帝国为首的八个主要国家组成的对中国的武装侵略战争。
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成为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导火索,以此为借口,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之名行瓜分和掠夺中国之实。
侵华军队总人数前后约为5万人,装备精良,声势浩荡,1900年,8月14日,北京城彻底沦陷,八国联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奸淫抢掠!
从紫禁城、中南海、颐和园中偷窃和抢掠的珍宝更是不计其数!其中著名的万园之园“圆明园”继英法联军之后再遭劫掠,终成废墟。
1901年,9月7日,以《辛丑条约》的签订为结果,中国自此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当时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空前沉痛的灾难。
世界上最惨烈的三大战役?
马恩河战役
马恩河战役(1914年9月5日至12日)
一战初期,德国准备实施施里芬计划(theSchlieffenPlan)。他们通过中立国比利时迅速进入法国,这使得英国也被卷入其中。德国击退了比利时、英国以及法国的军队,并先后在洛林(法国东北部)、沙勒罗伊(比利时)和蒙斯(比利时西南部)取得胜利。
不久之后,法国军队和英国远征军利用德军战线上的空档进行袭击,几乎包围了德军第一和第二集团军。面对这样的形势,德军停止前进,将阵线拉回到埃纳河。第一次马恩河战役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战略形势,也导致了后来西线的堑壕战。
凡尔登战役
凡尔登战役(1916年2月21日至12月20日)
1916年初,经历了一年毫无建树的进攻,西线一直保持着僵局。为了打击协约国,德军总参谋长埃里希冯法金汉(ErichvonFalkenhayn)开始策划一场大规模持久战,他将打击目标定在法国境内著名要塞凡尔登。凡尔登是英法军队战线的突出部,德军将从三个方向进攻。这场战役开始于二月底。
开始阶段,德军一路推进,法军也不断增援,顽强抵抗。到了秋天,法军开始反攻,并收复了一些失地。凡尔登战役成为法国防御战的代表。此役法军有超过16.1万人阵亡,德国则有超过14.2万人阵亡。
索姆河战役
索姆河战役(1916年7月1日至11月18日)
1916年初,英法领导人开始计划在皮卡第附近的索姆河发动攻击。但为了减轻凡尔登方向德军对法军的压力,他们必须改变一些计划细节。在七天的炮击过后,英军7月1日在索姆河在北岸,而法军在两岸共同发动攻击。索姆河会战正式开始。
法国方面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英军却损失惨重。仅仅在第一天,就有19240名英军阵亡。随着英法两军不断推进,他们成功将德军注意力引开凡尔登战场。战役从夏天持续到秋季,双方进入了消耗战。由于无望达成决定性进展,英军在11月初结束了会战。此时,英军总计伤亡4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