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路险,易守难攻。说白了就是放哨和御敌用的。但这放哨岗位的修建,死了多少人啊
这个长城起的作用主要有两点,一个就是类似城墙的作用,延缓挡住大部队前进的步伐。第二就是传递信息,一旦有外敌入侵,可以很方便通过狼烟来传递信息。如果是小股敌人,便于调兵。直接消灭就行了。
明代有几次修建长城的记录?
元朝末年,朱元璋派大将徐达打进元大都,灭了元朝而建立了明朝,但是逃回蒙古的元顺帝的残余势力不甘心失败,常派骑兵进攻北京等地,企图卷土重来,加之在东北女真族的兴起,对明朝的威胁越来越大。朱元璋采纳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吸取秦汉王朝筑城防御的措施,决心大修长城,从洪武元年(1368年)到明朝末年(1644年)的276年间,共大修长城18次,修起了西起甘肃嘉峪关,东到辽宁鸭绿江的虎山,全长12700华里(相当于6350公里)的万里长城,横跨了今天的北京、天津、山西、陕西、河北、辽宁、甘肃、内蒙古、宁夏等9个省市自治区,是中国历史上筑城世界最长、建筑最精良、景色最壮观的万里长城。北京著名的八达岭长城,就是明朝修筑的,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明代是最后一个修筑长城的王朝,200多年里一共修成了全长12700多里的明长城。
洪武四年发动蔚、忻、崞三处民工和士兵协力修长城。
洪武六年命大将军徐达等备山西、北平边。又诏山西都卫于雁门关、太和岭并武、塑诸山谷间,凡七十三隘,俱设戍兵。
洪武九年敕“燕山前后等十一卫,分兵守古北口、居庸关、喜峰口、松亭关烽堠百九十六处,参见南北军士。”
洪武十五年又于北平都司所辖关隘二百,以各卫卒守戍。
洪武二十五年又筑东胜城于河东州受降城之东,设十六卫,与大同相望。
洪武二十六年,“置大同后卫及东胜左、右、阳和、天成、怀安、万全左、右、宣府左、右十卫于大同之东;高山、镇朔、定边、玉林、云川、镇虏、宣德七卫于大同之西,皆筑城置兵屯守”
建文帝时期,由宣化到山西的长城,沿边都筑起高墙深池,烽火台连绵不断。
永乐十三年,把居庸关迤北的山口筑成要塞,又增加开平小站烟墩,以山海五所的军队隶属之。并在关外各个隘口建筑要塞,驻兵把守十七年立兴和以外烟墩。
宣德元年,大修长城。命都督山云、都御史王彰,从山海关到居庸关,沿边修建险隘。三年修居庸关城。
正统元年,给事中朱纯请修塞垣。
正统初,昭以宁夏孤悬河外,东抵绥德二千里,旷远难守,请于花马池筑哨马营,增设烽堠,直
接哈刺兀速之境,边备大固。
正统二年五月命整饬大同。宣府诸边。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
正统三年,修宣府、大同一带城堡,并立大同威远卫。
正统七年,在大同。宣府一带修理屯堡。
成化七年,延绥巡抚都御史余子俊大筑边城,边备颇修饬。
正德元年春,总制三边都御史杨一清请复守东胜...因上修筑定边营等六事。
嘉靖初,御史丘养浩请复小河等关于外地,以扼其要。
嘉靖十八年移三边制府镇花马池。
嘉靖二十二年诏宣府兵乘塞。
三十年兵部请修筑宣、大边墙千余里,烽堠三百六十三所。
三十四年,总督军务兵部尚书杨博,既解大同右卫围,因筑牛心诸堡,修烽堠二千八百有奇。
隆庆二年,督臣谭纶请把东起山海关,西到镇边城的要塞边墙加固,并在蓟、昌二镇加添墩台三千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