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邓世昌(1849-1894),近代著名海军将领,祖籍广东番禺,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在1894年9月17日海战中捐躯报国。邓世昌及其将士壮烈殉国后,举国上下一片悲愤,威海百姓自发出海打捞英雄们的尸体,当地流传着“通商卖国李鸿章,战死沙场邓世昌”的歌谣。
二、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三、郑成功对荷兰殖民主义者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传令各港,并通告东西各国,不准到台湾与荷兰人通商,就这样封锁了两年,搞得荷兰殖民者狼狈不堪。
公元1661年(顺治十八年)正月,郑成功决定出兵收复台湾。二月,郑成功率领将士数万人,大小船只数百艘,从厦门出发,渡过台湾海峡,先后进攻荷军据地“赤庄城”和“热兰遮城”。荷兰殖民者凭借“坚船利炮”和堡垒进行顽抗,用一个词来说就是负隅顽抗。
四、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
甲午战争中,为什么不用抗法名将冯子材?
甲午战争前期以装备精良的淮军为主,以东北地方部队和宋庆军为辅,还有部分以吸鸦片玩鸟为最大兴趣的绿营兵。后期增援为刘坤一和张之洞的湘军为主,这时张之洞恳请冯子材出山,以云南提督名义征两广人员组军5000人。此时是1895年初,东北战事糜烂,于是开拔到镇江以应付时局,但此时(马关条约)签订。大清大势已去冯子材无力回天。当时清兵63万人抵抗日本24万人,兵败如山倒,区区5000兵的冯子材,怎能领这些既无训练,又无良好装备,也有经过战阵的弱军,去挽狂澜于既倒。况且他的兵离战场太远。既使冯子材被重用,也与大局无补。因为大清失败的原因是大清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是大清以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为首的领导集团的整体腐败和战略失误导致的。是中国人民有觉醒导致的,是当时落后的生产方式导致的。一句话。封建落后的大清败于文明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所以有无冯子材,中国都会失败。
曾镇压过太平天国的湘军,为何在甲午战争中被日军一击即溃?
在甲午战争后期,由于淮军屡战屡败,所以清廷决定重新起用湘军。湖南巡抚吴大也主动请缨,率左宗棠之子左孝同、旧部魏光焘、曾国荃旧部陈、李续宾之子李光久等部北上。但是湘军在战场上表现也不好,除了牛庄打的略微激烈一点,在反攻海城等战斗中表现不如还不如淮军。也不如宋庆、依克唐阿等军,让清廷大失所望。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湘军的战斗力很成问题。在镇压太平天国时,湘军面对的对手本质上不过是一群起义的武装农民,装备和训练都很差。但是面对这样的对手,湘军靠的也是“扎硬寨,打呆仗”的方法,慢慢耗死对方,湘军战斗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实际上曾国藩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力比李鸿章差的多,在新式的洋枪洋炮大量涌入的情况下,他还坚持要使用老式的抬枪和劈山炮,军队训练也是使用老的一套,这样的部队对付农民军还行,对付新式的近代军队,则根本不是对手。
而更糟糕的是,在镇压太平天国以后,曾国藩裁撤了大部分部队,只留下部分湘军余脉。在甲午战争时,吴大编组的湘军里,有差不多30营的旧湘军,其他70多营都是新募集的新兵,缺乏训练,军械不全,战斗力比旧湘军还不如,而且很多到战争结束都没赶到前线。
二、战争期间湘军的指挥也很有问题。湘军组成复杂,各部之间本就缺乏统属,而吴大是江苏人,和淮系关系密切,仅仅认为自己是湖南巡抚就可以统帅湘军,对此老湘军们都大为不满,认为吴大“其言躁妄”。
而吴大作为一个清流文官,在军事指挥能力上也确实一塌糊涂。比如反攻海城之战,吴大还特意向海城日本驻军送去檄文劝降,摆足天朝上国的架子,指挥权却放给同样不懂军事的幕僚,湘军前敌营务处晏安澜。还有驻守田庄台的时候,看到附近饥民不少,于是又忙着救济灾民,甚至挪用湘军购买军械的款项赈灾。虽然这也算是善举,但是大敌当前忙这些,未免有些轻重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前线的战斗结果自然不好看。湘军参加的第三次海城反攻战清军阵亡数百,日军阵亡3人。第四次海城反攻战吴大集结了6万清军,结果只打了几个小时,阵亡数百就无力再攻,战果还不如上一次,日军只阵亡2人……
面对这样的结果湘军各将互相推诿责任,晏安澜和吴大也称为众矢之的,面对指责晏安澜则干脆了当表示再嗦自己就走了。第二天部将问是否继续进攻,他直接称病拒绝下令。
而此时宋庆所部在大平山一带取得了小胜,于是湘军又把海城之败责任归结到宋庆头上。认为是宋庆击败日军,导致日军集结海城,最终湘军战败,指责宋庆“乱我军谋”。
已经不需要说更多了,这样的部队,这样的指挥,遇到日军一击即溃不是很正常的结果吗。
让我们仔细回顾一下湘军在甲午陆战中的表现,这个问题就很清晰了。
意味深长的临危受命随着甲午战争的推进,以淮军为主的大清军队节节败退。
此时,光绪想起了当年屡建功勋的湘军。于是,找到了刘坤一和湖南巡抚吴大。
后党一败涂地,帝党跃跃欲试!
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安排。光绪、翁同等人趁机削弱后党,希望帝党成员在战场指挥中,逐步掌握兵权。
此湘军非彼湘军至于当时的这支湘军嘛```和当年曾国藩那支湘军也就是名字一样罢了。这是一支以老湘军为骨干,新募的部队。
如果说当年太平天国后期的湘军,是由一群服役5年以上的老兵油子组成的百战之师的话,那这次跑去打鬼子的,就是一群新兵蛋子了。
而且,问题不只在兵,将也有点问题。
先说中级军官吧。刚刚说了,这支湘军的骨干是老湘军。由于这些年一直看着淮军兄弟耀武扬威,有的兄弟坐冷板凳坐上瘾了。实在被抽中要出战了,又多“迟不赴命”。亲军统领刘树元,怯懦不前;炮兵统领吴元恺听说要打仗了,“相率而退”。
此时的湘军,和当年那支鼎盛湘军不是一回事了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意思就是三年打一仗。否则,坐板凳会坐上瘾的。
再说主帅了。吴大,是个有本事的人。比如搞外交时和老毛子抬杠,据理力争保护国土;比如搞艺术,他的字画可谓一时佳做。
总而言之,吴大是个人才。除了打仗,什么都会!
光绪选他作主帅,主要是看中他和湘、淮、八旗各系的良好关系,可以方便调度全军。却忘了所谓主帅,是打仗的!
光芒万丈的劝降信不过吴大还是很有信心的。不会打仗怎么了?当年曾国藩也不怎么会打仗呀!
于是,吴大写了一封劝降信。这份劝降信大家有空可以上网去看看。吴大师的文笔确实不是盖的,有理有据有节,气度恢宏。要是甲午大清打赢了,估计现在全国中小学生要多背一篇必背的课文了!
接着,就如他在信中所说的,设了个“投诚免死”牌,方便开打后日军来“投诚”。
当年石达开见“投诚免死”大旗,为保兄弟自投敌营求死。可见这些招数内战中很有效!但在打鬼子时搞这招就有点搞笑了。
其实也不必笑话吴大人,这些都是当年打太平军总结出来的套路。“投诚免死”牌是可以瓦解后期太平军军心的。
海城反击战,湘军表现有亮点,但仍然让人失望老吴运气还是不错,一上来就赶上了一场以多打少的围攻战海城反击战。
可是,在这场反击战中,清军兵力达到了六万之众,而海城内的第三师团只有一万多一点,可是,清军连续攻打四次,依然打不下来。在这场攻坚战中,清军损失1240多人,日军才损失52人,24:1的伤亡比!
参与了第三次和第四次海城反击战的湘军在此战中的表现,总体评价不高。很多观点都认为,此战中湘军的表现十分糟糕,表现出的战斗力还不如淮军。
经过这些年发展,淮军在装备上、训练水平上,都远远超过了湘军。
事实上,战术素质上,湘军真比淮军兄弟强不了多少。但在进攻的坚决性上,湘军依然保持了霸蛮的气质。
在第四次反击海城之战中。吴大、李光久的老湘军配合徐邦道一度攻到山上,并且击退了赶到的日军援军,若非缺乏其他方向的配合,完全有机会拿下一个山头。
可是,在第四次海城之战时,清军各部互不同属,尤其是从第一次反击战就开始参加的清军部队,他们已经没有信心取胜了!因此,在此战中稍遇挫折就停止进攻,使得湘军方面的进展缺乏呼应,最终功亏一篑。
那么,湘军此战为何依然让人失望呢?
不是湘军不行,而是光绪的期望值太高!海城之战,中日之间的差距不可以道里计,谁也救不了场!
在这场攻坚战中,清军每次进攻,都是在中午前后,在炮火掩护下以堂堂之阵发起进攻。
这招过去打农民军很有效。以火力优势压制敌军,然后气势如虹地推进很有震慑力,往往能彻底瓦解对方的斗志。
湘军打太平军的攻坚战,虽广泛使用火器、地道爆破等法,但主要攻城方式,依然很古老。
可是,日军的火炮3倍于清军,炮兵训练水平也远远高于清军。
这种情况下如此进攻,是嫌自己兵太多了吗?
总而言之,海城反击战,充分暴露了中日两国在陆军层面的巨大差距。这个差距,指望湘军来救,是救不了的。
血战牛庄,湘军打出了自己的血性日军第一军兵分两路,以12000人进攻牛庄。此时的牛庄,只有湖南的武威军3300人!
牛庄血战:3300对12000。老湘军打出了自己的血性!
这支在牛庄的老湘军,是魏光焘率领的武威军。老魏几个月前接到朝廷命令后,临时招募旧部,仓促成军。随后,又连续行军几个月,冒严寒、踏冰雪,行军数千里抵达牛庄。气都还没有喘过来,就遇到了这场血战!
日军一开始就没把这支敌军放在眼里。老子一万人!别说你区区三千人了,就是把你大清陆军主力悉数叫来,八格牙路,老子也不怕!
武威军并不急于开枪,他们或埋伏在河沟间,或者埋伏在墙角,放着日军前进。等到日军靠近了,再一起枪炮齐发。日军一时伤亡惨重。
虽在低谷,但湘军死战不退的霸蛮气质依然。
随后,日军调整打法,老老实实的火力掩护+猪突。湘军依然在放近日军后,以一轮火力急射后杀伤日军。但终究难以抵挡火力+步兵的冲击,只得退入城内。
在城内,魏光焘“短衣匹马,挺刃向前,督军苦战,三易坐骑”;武威军以居民房死守,双方逐屋争夺。
值得一提的是,日军在此战中,为避免湘军杀伤,第五师团长发明了炸壁法:军队不沿着道路行军,而是炸开房屋的墙壁,在房间内行军,然后再炸开阻碍的墙壁。这种创新后来成为世界陆军巷战中的常规战术。战至下午两点多,之前在海城反击战中有所表现的李光久的老湘军2400人前来救援。两军奋力支撑。“兵已陷入死地,无不以一当百”。
敌众我寡,要想取胜已不可能。两军战到日落,都伤亡惨重,难以再战。魏光焘和李光久于决定趁夜色带军撤出。
尽管主将带兵撤走,许多仍然未能突围的军队依然在没有主将的情况下拼死作战。日军逐家搜索,湘军则逐屋抵抗,死战不降。
战斗一直持续到天明,牛庄的战斗才结束。
必须承认的是,牛庄之战,湘军损失1400人,另有300人重伤被俘,日军损失389人。
不得不说,论整体军事素质,湘军和其他中国军队一样,远远落后于日军。
但是,牛庄的血战,打出了湘军的霸蛮气质!
这就是湘军在甲午战争中的表现。
此时的湘军,依然是一支古代化军队,也用古代军队的思维打量着对手。
他们树立“投降免死”大旗;他们讲究排山倒海的气势,以火炮掩护堂堂大军的进军;此时,完全不知所谓,成了笑话;
他们依然如曾经在安庆、天京一样的死战不退,此时,由于实力悬殊,只是徒增悲壮。
这些对太平军好使的方法,在民族意识觉醒、训练有素、装备优良的日军面前,远远不够!
只要人还有这点血性,这点霸蛮之气,即使这么多不如人处,也一样有希望!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