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打仗从来都是很残忍的,你知道历史上最艰难的战役是哪一场?

打仗从来都是很残忍的,你知道历史上最艰难的战役是哪一场?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1729 更新时间:2024/1/26 3:22:11

淞沪会战的时候,国军和日军都是添油战术,都是逐步增兵。最终,国军投入兵力总数大约七十多万人,日军投入兵力二十多万人,国军伤亡大约三十万人,日军伤亡十万人,这也是抗战期间国军与日军作战,战损比最高的时期,达到了大约三比一的水平。也就是说,国军每伤亡三个人,日军就会伤亡一个人。

在淞沪会战之后,国军对日军的战损比最高时达到十五比一,哪怕是远征军的装备比日军好,战损比也没有达到这个水平,仍然在十比一左右。就日军侵华战争整个过程来说,除了苏军参战后关东军被全歼之外,淞沪会战也是同一个战场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所以,淞沪会战无论是对国军,还是对日军,都是一场绞肉机似的战役。

国军参战之初,按照德国顾问的建议,始终坚持以八十七师、八十八师、三十六师等几个主力师为第一线作战部队,后续部队到达战场后并不以完整建制直接投入战场,而是不断补充到第一线作战部队的几个师里去,这样可以充分发挥这几个师在之前的战斗中积累下来的作战经验的优势,减少伤亡。所以,到撤离时,这几个师都经历了五六次补充,八十八师孙元良部更是经历了六次补充。

按照亲历了淞沪会战的郭汝瑰的观察,在淞沪会战期间,当时国军中第一流的部队,投入战场之后,每个师大约可以持续作战一个星期,就会被打残,失去战斗力。最惨的是桂系的六个师,因为进入战场前,没有实地勘察地形,也没有充分了解敌情,就盲目发起集群式反攻,企图扭转战场局势,结果一败涂地,只有两天就被打残,溃退下来了。

对中日双方军队来说,淞沪会战期间难以忍受的是地形几乎没有什么可资利用的条件,上海本来就是一马平川的地方,无险可守,只能凭借河流之类的屏障对峙。除此之外,因为上海海拔低,又邻海,所以地下水特别浅,挖战壕挖到一米多,地下水就出来了,战壕就会成为烂泥,完全无法进行有效的隐蔽,新兵比较听话一点,几乎是泡在水里战斗。

国军一开始还有一些战机,所以日军并未完全掌握制空权,但过了没多久,日军增援部队赶到,就歼灭了国军的战机,完全掌握了控制权,接下来的战斗中充分发挥了制空权优势。每天上午饭后,日军升起系留气球对国军阵地进行观测,发现情况后,还是指引炮兵进行炮击,所以国军往往在前线阵地后面集结的时候,就会遭到日军炮击。

此外,日军还利用制空权优势,每天以三五架飞机编组,沿着沪宁线和国军阵地来往巡回侦查,发现国军大部队行军,就会召唤战机进行轰炸,或者来回往返扫射,对国军造成极大伤亡,后方兵力到达南京一带,无法利用铁路线前运,伤病员白天也送不下去,甚至不敢生火做饭,只能利用晚上输送兵力,伤病员,做饭。

所以,整个淞沪会战期间,国军从上到下,最感到困难的就是战壕泥泞,日军飞机肆虐,加之日军重武器比国军多,炮火完全压制了国军炮兵,国军炮兵基本上无法在前线支援作战,炮兵阵地只能在远离前线的地方,而且还经常被日军飞机侦查发现之后就遭到轰炸,损失惨重。除了技术装备和制空权的问题之外,国军虽然一开始多数是老兵,但设计技术普遍低劣,远不如日军,所以弹药浪费严重。

到淮海战役结束后,国军不仅中央军基本上普遍被打残,失去了战斗力,最后撤退的时候又是以溃退的形式撤离战场,所以原计划在第二线阵地继续抵抗,也没有能够组织起来,只好由后面上来的川军等部队,在嘉兴等地组织防御,迟滞日军进攻,一面在南京附近收容部队,组织防御。所以,到南京保卫战的时候,国军大多数都残破不全,建制紊乱,已经基本上没有能力对日军进行有效抵御了。

在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有很多败仗都是输得糊里糊涂,从战略战术上一开始,就注定了他们的败局。但1947年5月间的孟良崮战役,却是一场双方的战略意图及战术方案都已互相明明白白的硬仗,双方的主将也都是指挥高手,没有哪一方是糊涂虫。

而从整体兵力上看,当时,国军有24个整编师(有的师相当于军建制)共45万人,比在山东的解放军多十几万人,且装备精良弹药充足,还有坦克与飞机助阵。但,孟良崮一役,国军却仍败于解放军,其精锐之师整编第七十四师遭全军覆没。

1947年4、5月间,国民党45万大军,由陆军总司令顾祝同统率,一字儿摆开,步步为营,稳打稳扎,山东的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解放军(九个纵队、一个地方军区共27万人)推进,意欲将陈、粟部逼至胶东海边,先予以包围,尔后相机剿灭。

为了打破国军的进攻,避免被围歼的危险,并且打击一下因国军占椐了延安而生的嚣张气焰,华东解放军副司令、全权负责军事指挥的第一主将粟裕,策划了几次部队调动,以寻求战机。

最后,决定了“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战略,即全力围歼敌之精锐、牌的第七十四师,从而既能威震对方,又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撕开敌人的合围圈。

当解放军在正面以五个纵队即以十多万兵力对国军第七十四师施实围攻,以四个纵队分别从左、右隔开其与国军第八十三师、二十五师的接壤,再以一个纵队从后面堵住其退路时,第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很快就明白了粟裕要围歼自已的计谋。

不过,此时解放军对其虽已有合围之势,但,张灵甫凭其七十四师32000人的兵力及该师丰富的作战经验,他只要向左或右方转进,便可与国军八十三师或二十五师靠近会合,因他与这二个师都只相距10多公里。

一旦与其中一支会合,张灵甫的危险便会解除,粟裕指挥的解放军便不是那么容易能围歼七十四师了。更何况,国军45万兵力大部就都在周边100多公里范围内,随时都会开了过来。

然而,张灵甫不但没有迅速撤离,面对险情,他反而作出了“将计就计”的决策,将部队拉上了就近的孟良崮山麓,主动让解放军来包围自已,从而,使自已的七十四师做一个“钓饵”,在解放军十多万兵力围住他的同时,周边的40多万国军则有了从外面又反包围解放军的机会。

张灵甫相信,周边几十万国军,近则只有10来公里,远也不过100多公里,他们开到这孟良崮,最多不过是半天、一天的时间。而凭七十四师的强大军事实力与孟良崮的险要山势,他张灵甫在此坚守一天二天都不成问题的。

他认为,只要四面的国军一围过来,他的七十四师不但能解围,而更能实行“中心开花”的效果,使国军创造出在孟良崮围歼陈毅、粟裕的华东解放军的大捷奇迹。确实,张灵甫将部队一拉上孟良崮,国共双方的主帅主将便一下子明白了此时战役性质的重大变化及其意义。

蒋介石立马知道了张灵甫的用意,看清了这个歼灭陈毅粟裕统率的华东解放军的机会(因为平日国军想找解放军决战,却往往找不到解放军主力),连忙飞到徐州,亲自敦促顾祝同赶紧指挥各路国军开往孟良崮,对解放军实施反包围。

而陈毅、粟裕呢?原想在运动中歼灭七十四师,却没料到张灵甫主动受围,还上了孟良崮,坚守待援。危险与战机同时产生。摆在华东解放军面前便一下子只有两种结局了:不是赶紧消灭七十四师,就是被七十四师粘往,反遭周边围过来的40多万国军的重创。

战况到了这个阶段,在孟良崮,虽说华东解放军对张灵甫的七十四师握有了绝对兵力优势,但从整个山东战局来看,40多万国军却正在获得一个战机优势。

进攻张灵甫的战斗是在5月13日下午七时开始打响的。经过14、15日两天的生死激战,虽攻下了孟良崮一旁的几个小山头,但张灵甫的主力尚在顽守主峰,战斗仍进行得异常惨烈,方圆仅15平方公里的孟良崮,已躺下了数以万计血肉模糊的尸体。

而攻山的解放军各纵队的伤亡也相当大了(此战役解放军共伤亡12000人),并且弹药补充都出现了困难。加之,周边国军向孟良崮进发的情况,也令军心很有些紧张。因此,华东解放军总部与下属纵队有些指挥员提出:久攻不下,又是如此境况了,是否忍痛从孟良崮撒退,以保大军不落入周边国军的包围圈?

亲处前线指挥所进行指挥的粟裕,自然透彻明白当前战势的严峻:获胜与战败这两种可能,都已接近了胜负概率的临界线,此时,唯一能让战局偏向胜利或失败的因素,就是对战双方的军心了,而其中最重要的却又是指挥官们的决战信心与指挥效率。

于是,粟裕下令:任何人不得言撤退!(陈毅也宣布了追究失职者责任的“撤职、查办、杀头”的三大战场纪律)并严令各纵队务必不顾一切牺牲,限在24小时内攻上孟良崮,歼灭七十四师;各纵队伤亡多少人,战役结束后,保证给予补足建制。

同时,打放军历来只在夜里打大仗的传统(为躲藏敌飞机、坦克),16日白天也继续进攻,直至于16日下午三时完全攻占孟良崮主峰,击毙张灵甫。

而向孟良崮进军的国军呢?只到16日下午七十四师被消灭、张灵甫阵亡之时,除了国军八十三师师长天霞为着逃避蒋介石指责其援张不力,象征性的派了一个连,带着报话机躲在孟良崮附近一个山洞中,蒙骗张灵甫谎称他们“来援救”了外,整个孟良崮就再没有其他国军的影子了。

张灵甫按常理推断,只要他坚守一、二天,周边国军是无论如何都能开进来的,他也的确死守了近三天。

然而,可悲的是,就是他守到第三天,不说远处的国军磨磨赠赠而没有开到,就是近在咫尺(不到5公里)的八十三师与二十五师都没有赶到位,从而使解放军不仅有时间攻上孟良崮全歼七十四师主力,而且还有时间在已撤出战场后,因清点被歼的敌人人数不够32000人(七十四师兵员数),又重返战场,再抓获躲藏的敌散兵7000余人。然后,解放军才浩浩荡荡从容撤走。

一场双方原本都有资格可能获胜、或都有危险可能战败,而在战机上双方又几近相同的战役,终于,以陈毅、粟裕赢得胜利、张灵甫则惨遭失败身亡而记入史册。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谁知道西安华清池的传说?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亲始皇温汤戏神女相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虽然定都于咸阳,但经常慕念着骊山温泉。于是,就命人在原来的汤池上砌石起宇,修建了骊山汤。建成的骊山汤,虽说比以前更加富丽堂皇,但仍然保持着原先汤池的格调,依然是上无瓦片,下无尺栋,上边毫无遮挡。所不同的是,由于秦始皇的专横,偌大一个汤匙,只能归他一人享用。却说

  • 抗日名人事迹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王二小一天,王二小在山上放牛。突然有一小股日本人来扫荡,抓住了王二小。让王二小带路,王二小把日本人带到了八路军的埋伏圈,八路军把日本人消灭了,王二小也被日本人杀了。詹天佑为国不计名与利:近代科学先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

  • 对越自卫反击战到底打了几年?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网上对中越战争的污名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很多人甚至认为,这场战争完全没有必要,或者说是一场劳民伤财的战争。对于这样的谬论,笔者认为这种现象显然有必要得到纠正,否则这又将成为一些异己分子制造矛盾的工具。接着,本文将从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的内部根源讲起,阐述这场战争爆发的必要性。先说一

  • 陕西延安作为有名的革命根据地,为什么感觉那边的旅游业不是很发达?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延安的一些红色旅游景点,延安的红色旅游景点主要有:凤凰山旧址、杨家岭旧址、枣园旧址、王家坪旧址、子长县瓦窑堡(原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旧址)等国家级保护文物。省级革命文物有:延安市区内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南泥湾旧址,吴起县、志丹县、子长县、安塞县革命旧址、旧居、刘志丹陵园、谢子长陵园、洛川县冯家村“洛

  • 历史事件戚继光抗倭发生在哪个朝代?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戚继光抗倭是发生在明世宗嘉靖年间,而他承袭了父亲的职位,在山东一带针对倭寇建立军事防御。因为当时的倭寇四处做害,所以他在山东和浙江的主要任务都是抗击倭寇。在公元1557年的时候,戚继光发生了一次救援失时的情况,就发生在今浙江东部沿海一带,因为这次事件没有及时得到救援是由于道路受阻的缘故,所以朝廷酌情

  • 古代战争故事《三秦战役》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三秦战役,为刘邦所指挥的汉军铲除秦朝灭亡后三秦势力之会战总称。三秦,原指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位被项羽封在关中地区为王的秦朝降将。关中之地,是指中国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平原,秦、汉等王朝均定都于此,为古秦国的据点。三秦后成为中国陕西省的别称。秦朝末年,刘邦先攻下秦首都咸阳,平定秦国,项羽先发后至,因此未获

  • 在古代战争的时候有生化武器吗?都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生化武器是现代才有的一个新式名称,在古代是没有的。生化武器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感染,如果按照这个定义的话,在古代是有的,只是不叫生化武器而已。说得通俗一点,人的大粪就是一种生化武器。它俗名叫“金汁”,也就是黄色的汤水的意思!电视剧《辘轳女人和井》里有一句歌词是“谁愿挑个黄水汤”,这个“黄水汤”其实说的

  • 论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表现和影响。要求不少于800字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希望对你有帮助1.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2.隋唐时期,江南经济继续发展,隋朝开凿大运河,转输江南财粮,反映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但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说明当时经济重心仍在北方;安史之乱以来,北方战乱割据,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形成“赋之所出

  • 抗战英雄的故事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英雄的故事(1):关于抗战英雄的故事:狼牙山五壮士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易县狼牙山战斗中英勇抗击日伪军的八路军5位英雄。他们是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第1团第7连第6班班长、共产党员马宝玉,副班长、共产党员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1941年8月,侵华日本军队华北方面军调集7万余人的兵力

  •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小人物因为勇敢而名垂史册?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一位19岁的少年,明知此举必死,但为了挽救更多的生命和心中的信仰却毅然而举。这位勇敢的少年就是董存瑞,一位为了新中国勇敢的献出自己年轻生命的人民英雄。16岁刚出父母怀抱,人生正如湛蓝天空一样绚丽,正是青春年少求学时。但16岁的董存瑞为了自己能活下去,为了结束这战火纷飞的时代,拿起了枪,走向战场。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