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不仅是战略要地,更是经济重心。
古代打仗必须要占据城池,绕过去很简单,但却是不可以绕过去的坎。
第一,攻占城池,具有重大的政治影响,可以震慑敌国,从心理上给与沉重打击。
现在战争,也往往要轰炸对方大城市,其战略目的就是破坏敌国的经济命脉,造成民众的恐慌,搞乱敌国的社会秩序。
在古代是农耕经济,攻占敌国城池,对于经济连锁反应较小,但政治的影响力更大。
襄樊之战,关羽还没占据樊城,就已经威震华夏,曹操想迁都的心思都有了。这就是震慑力,试想一下,关羽如果占据了襄樊,随时可以出兵进攻许都,这对曹操威胁有多大。
第二,经济中心,提供粮草、辎重补给。
任何时期,战争打得都是财力,在冷兵器时代,后勤保障更是首要问题。
城市经济繁荣,不仅商贸发达,而且都有大量的粮草、辎重储备。世家大族也往往积聚在城里,无论是粮草、军械等的补给,还是交通工具、人力服务都很便利。
同时,作为胜利者其中的好处,还远远不止这些。占据城池后,其中的财富、女人等都可以用来赏赐将士,激励他们的斗志。
刘备攻占成都后,大赏将士,钱财从哪里来?不都是原益州牧刘璋父子多年的积蓄吗?
曹操占据汉中,张鲁近三十年的积蓄都便宜了曹操,都被曹操拉回了邺城,可是发了大财。
攻城略地,没有油水的话,将士们也没精神头哦。方圆几百里,兔子不拉屎,谁愿意去来回折腾啊。
夏侯氏去打把柴,被张飞给逮住了,小家碧玉是常有,但不清楚在哪个山旮旯里藏着,碰到一个不容易。
可城市就不一样了,孙策攻占了皖城,一下就逮到了两个,大小乔还是绝色的。
可见,攻占城池的好处是大大的。
第三,一般重兵把守,借此消灭敌国的军事力量。
战争的目的,关键还是要消灭敌国的军事势力。重要城池都有重兵把守,进攻城池,可以调集敌国军事力量增援,就可以围点打援。同时,打乱敌国军事力量的部署,创造更多的战略机遇。
夷陵之战初期,孙吴的陆逊做战略撤退,刘备虽然占据了大片孙吴的领土,但没有消灭孙吴的有生力量。一旦被陆逊抓住机会,一战就彻底把刘备打败。
只有把敌国的军事力量消灭,才是真正的胜利。
如果是绕城而过,不仅得不到后勤保障,而且把自己的后方交给了敌人。
其结果就是:
第一,敌国截断了交通补给线,大军没有了后勤保障,不战自乱,失去战斗力。
第二,一旦遇到抵抗,很容易被前后夹击。没有被消灭掉的城中军事力量,就会截断归路。如果没有大军作为后援的话,很可能全军覆灭。
像马谡守的街亭,尽管不是经济中心,不能提供后勤保障。但如果张直接越过街亭,去进攻诸葛亮驻扎的祁山,马谡就可以截断张的后勤补给线,然后与诸葛亮前后夹击。恐怕张就难以生还了。
因此,一般情况下,必须要攻占城池,像邓艾灭成都之战,是奇策,但也个例。只有在非常情况下,才可以奏效。
当时如果刘禅誓死抵抗,蜀汉外围兵力就会前来勤王,邓艾就会被内外夹击。
钟会十几万大军迟早会赶到成都城下,灭亡蜀汉。但钟会到来之前,邓艾如何就很难说了。
所以,攻城拔寨是绕不过的坎,其目的与意义也就在于此。
当然可以绕过去了。历史上绕开对方主要防御阵地,直击敌军要害,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案例有很多,比如三国的邓艾偷渡阴平,绕过剑阁关,攻打成都;明成祖朱棣绕过济南城,直捣南京;皇太极绕过关宁锦防线,直打北京等。
这些成功案例都能证明,古代打仗,如果条件允许,并非一定要攻城,绕过去也可以。
但是,绕道成功是要有前提条件的。
①:要出奇兵制胜;
②:手里要有必胜筹码,不怕被包围;
比如说邓艾偷渡阴平小道,他就做到了出其不意,让姜维和蜀后主都措手不及。而钟会的大军则是邓艾的筹码,是他在剑阁拖住姜维,辅助邓艾在绕过蜀军主力防线后,不至于被蜀军包围。
如果没这两个条件,蜀军有准备,提前坚壁清野,饿也能饿死邓艾部队。
皇太极绕过山海关也是一样的情况。明朝上下没想到他会绕道,而八旗军的战力碾压关内明军,也使皇太极可以肆无忌惮的入关洗劫,不怕明军堵截他的撤军路线。(后来更过分,明知道皇太极会绕道,但明军就是不敢抄后路)
如果不具备这两个条件就绕道,那就最好别冒险了。
因为古代的城池一般都建在占据有利地形的交通要道上,而所谓的交通要道一般指得是大路,也就是最利于后勤运输的线路。
古代行军打仗,就像现代的战斗机空战半径的概念是一样的。每一架战斗机都有一个战斗半径,超过了半径就需要立即返航,否则燃油烧完了,就回不去了。但若是在飞行半径的极限设立一个补给机场,战斗机就可以继续往前行进,直至飞到既定的目标地点。
古代的城池,其实就等同于战斗机的中途补给点,为大军在中间提供补给点。
拿明末清初的关宁锦防线来说,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攻击过,但是拿不下来。后来皇太极取道宣府、大同,绕过了关宁锦防线,多次杀入关内烧杀劫掠。然而尽管皇太极多次绕道入关劫掠,但山海关却始终是他誓死要拿下的军事要地。
因为他不拿下山海关,走不了大道,就意味清军要绕道而行。而绕道走小路,肯定会增加后勤负担,不适合起倾国之兵出征。
不要小看了后勤补给这个因素。毕竟真正的打仗不是玩打仗游戏。真正的士兵,都是有血有肉,累了要休息,饿了要吃饭的人。
清军虽然是以骑兵行军,但是骑兵也是需要后援的。绕过山海关,固然可以避过了明军的主力,但是清军的后勤负担也增加了。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也是绕道不能解决的,这就是无法歼灭敌军的有生力量。
还是拿明末战争来说。明军在辽西走廊上布置了大量兵力,如果清军不走辽西走廊,清军确实可以取巧入关,入关抢劫一番后,回家过个好年。但如此一来,也就意味着清军无法消灭布置在辽西走廊上的明军主力,无法对明军形成致命性打击。
战争的核心在人,一城一地的得失,其实没那么重要。
松锦战役之前,明军为什么始终能跟清军在关外有来有去,有时候还能发动反攻?说穿了不就是因为明军在关外的十多万精锐,始终没被清军歼灭嘛。而松锦战役后,明军的关外精锐尽丧,无力再与清军拉锯战,只能退进山海关内,被动挨打了。
总的来说,真实的战争不是玩战争游戏。士兵打仗需要后勤的,需要一个安定的后方提供休息。绕过防守坚固的城池,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这会增加后勤负担,也会有被截断后路的风险。除非进攻方能够对敌人首都一击必杀,摧毁地方的指挥系统,然后再回头来逐个拔掉当初绕过的敌军据点。
否则的话,真的还不如不绕道,待消灭了对方有生力量再择机进攻。
记得以前中学上历史课时,历史老师给我们讲苏德战争时,当时我就在想,德军为什么一定要拿下斯大林格勒?德军傻吗?难道不能绕过去吗?现在明白了。绕过去当然是可以的,但是不消灭苏军的有生力量就敢绕过去,这跟找死又有什么区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