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南宋时怎么灭亡的,那就不得不提蒙古族是如何壮大的了。正是因为随着蒙古族的壮大,不断的攻打南方的南宋和其他国家,才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元朝。
那么,咱们就说说元朝统一中国这其中的步骤吧!
一、蒙古族的兴起
古族是由古老民族室韦的一支发展而来,在唐代称为“蒙兀室韦”。原居于黑龙江上游额尔古纳河东南部,八世纪时,西迁到今蒙古国的鄂嫩河和克鲁伦河流域,属唐朝设立的燕然都护府管辖,后又先后臣服于辽和金。蒙古进入草原后,以游牧为生。至十二世纪中期,已能制造铁器,部落内部已出现贫富分化现象,并逐渐形成为阶级。
当时,蒙古草原上除蒙古部外,还散处着近百个大大小小的部落。塔塔儿在十一世纪已组成部落联盟,最为强大,所以史书常以鞑靼作为草原各部的通称。
铁木真打败了塔塔儿、蔑儿乞等部,又于1201年至1204年间,先后征服了札答刺、克烈、乃蛮等部,统一了蒙古草原,从此“蒙古”一词成为各部的统称。
1206年,蒙古各部贵族共同推举铁木真为全蒙古的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国号蒙古汗国,亦称大蒙古国。其疆域东起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南至大青山,北达贝加尔湖。
二、元朝的壮大
成吉思汗即大汗位不久,就开始向境外发动频繁的战争,以继续开疆拓土。首先开始了三次西征。第一次西征,先后击灭西辽、花剌子模、康里等国,基本上征服了自中亚西至黑海东岸的广大地区。第二次西征,攻占里海以北地区及俄罗斯,直入孛烈儿(波兰)、马扎儿(匈牙利)等地。第三次西征,攻灭木剌夷(今伊朗境内),击败黑衣大食(阿拉伯),攻陷巴格达和大马士革城,把蒙古汗国的势力扩展到西南亚。
成吉思汗把新占领土封给他的三个儿子作为世袭领地,因而疆土被划分成了四部分,分别是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四大汗国。它们同蒙古汗国及后来的元朝一直保持形式上的藩属关系,因此形成了历史上空前辽阔的、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
12051209年,蒙古军三次攻入西夏,迫使西夏称臣,1226年秋又发动对西夏的战争,次年七月,成吉思汗病死在六盘山南麓的兵营中。蒙古军秘不发丧,继续进攻西夏。不久,西夏皇帝投降被杀,西夏灭亡。
蒙古建国后,金拒绝承认,双方关系恶化。1209年二月,成吉思汗发兵攻打金朝,1232年,金哀宗自杀,金朝灭亡。金灭后,宋依约准备接收洛阳等地,但蒙古军以武力制止宋军接收,并决黄河水淹阻宋军。从此,南宋与蒙古之间开始了正面冲突。
三、元朝和南宋之间的生死存亡战争
端平二年(1235年),蒙军首次南侵,被击退。蒙军并不甘心失败,于次年九月和第三年两次南侵,其前部几乎接近长江北岸。由于宋军奋勇作战,打败蒙军,再一次挫败蒙军度江南下的企图。而后,南宋军民又在抗蒙将领孟拱、孟瑛、余等人的指挥下,多次击败蒙军,使其不得不企图绕道而行。
1252年,忽必烈率大军进入吐蕃,后分兵三路进攻大理,国王段兴智逃走,在昆泽(今云南宜良)被俘,大理国灭亡。至此,蒙古国已统一了中国疆域的绝大部分,即统一了今之淮河至秦岭以北,甘肃、新疆、青海、西藏及云南,形成了对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的包围形势,并开始全力进攻南宋。
1258年初,蒙哥汗以三路大军攻宋,由忽必烈进军攻打,1259年,忽必烈为了争夺汗位,即与南宋秘密议和罢兵,因之蒙古对南宋的战争暂停。
1274年,元世祖忽必烈对南宋发动全面进攻,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宋德二年)正月,元兵逼近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宋廷奉表投降。尽管文天祥、张世杰等在南方继续抵抗,但终于回天无力,到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宋祥兴二年)山(今广东新会市南海上)战败,宋朝的残余势力也覆灭了。
至此,南宋灭亡,而元朝统一中国。
我是棠棣,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我从总体战争经过、崖山之战的惨状、灭亡原因三方面,对这一问题作一回答:
一、战争经过宋元战争,1271年之前又叫宋蒙战争,是蒙古帝国对南宋的战争,宋元战争是蒙古帝国对一个政权最持久的战争。最后元世祖忽必烈灭亡南宋,统一中国。
宋元之战与蒙灭西夏之战和蒙金战争不同的地方就是在与蒙古对南宋曾因中间内乱与南宋时战时和,而蒙古骑兵也并没有像对西夏一样在南宋长江淮河边疆一带进行不断地洗劫或袭掠。
战争分为三次打战,分别是窝阔台攻宋之战、蒙哥攻宋之战、忽必烈南征灭宋。其中每场战争又分为几次小战争。窝阔台攻宋之战从1235年至1241年,包括沔州之战、真州之战、阳平关之战、庐州之战、京襄之战;蒙哥攻宋之战从1253年至1259年,包括蒙古攻四川之战、鄂州之战、钓鱼城之战,忽必烈南征灭宋1268年至1279年,包括襄、樊之战。
其中,真州之战是发生在窝阔台汗八年十一月,宗王率领军队进攻宋淮西地区。之后直到蒙古军再次进攻,宋伏兵突起,炮石俱发,将他们击退。丘岳继遣勇士袭击蒙古军的营垒,焚烧他们的庐帐,于是蒙古军被迫撤围退走。
之后在1253年至1259年间,在南宋宝六年到开庆元年间,在蒙哥攻宋之战中,宋将王坚以及副将张珏扼守钓鱼城,抵抗蒙古军进攻的著名要塞防御战,这场战争就是著名的钓鱼城之战。这场战争的结果是蒙古军遂撤围北还。
第三次战役忽必烈南征灭宋中也有一次小战,称之为襄、樊之战。最后一次战争历时12年之久,由于忽必烈的攻宋方略的正确,善于选择伯颜等良将,并且注重发展水军和大力实行招降安抚政策,最后形成了军事、政治的优势,逼迫宋军到了被迫挨打的境地,最后终于灭亡了南宋,统一了中国。
其中襄樊之战可谓是南宋灭亡的转折点。是决定南宋命运的关键一战。
历史上襄樊战役的惨烈程度,就是机械化战争时代的列宁格勒围困、和斯大林格勒鏖战都难以望其项背,据说战役结束后60年,襄樊城的人口才恢复到战前的水平,而后来的襄樊人其实都是湖广两省的移民,战前的襄樊人根本没有幸存下来的。从公元1235年开始宋蒙之间的军事同盟破裂之后在襄阳开战以来,一直到公元1273年襄阳守将吕文焕投降元朝,前后历时长达38年。在这段时间内,共中间经历了襄阳城的失守与收复、再失守与再收复、蒙古南宋各自的内乱甚至内战、双方尔虞我诈的谈判、打打停停的消耗各种事端是层出不穷。宋蒙(元)双方为了争夺这个历来被称为兵家必争之地的水路交通要塞,几乎集中了当时世界上最精锐的骑兵和水军,动用了当时能找到的一切先进武器,双方死伤人数超过40万人。的地位。
襄阳之战对元宋双方都具有重要意义。胜利的一方发现南宋朝廷的腐朽没落已经不可救药,从中看到灭宋的希望,而失败的一方不仅沿长江一线及以南的防守从此处于极其被动的势态,而且民心士气大受挫折,南宋王朝灭亡的丧钟已经清晰可闻。
元军占领襄阳后,又于当年攻下鄂州。京城太学生和群臣上疏,一致要贾似道亲自督师抗元。贾似道迫不得已,只好在临安设立都督府,但他迟迟不敢与元军对决。直到1275年正月,鄂州失陷以后,他才抽调各路精兵13万,从水路出发。他带了大批辎重,船只首尾相接达百余里。途经安吉(今浙江安吉北),他的座船因过于庞大,在拦河坝上搁浅,水军只得为他换船继续前进。队伍开到芜湖(今安徽芜湖),贾似道就迫不及待地与元朝联系议和,他从芜湖放回元朝俘虏,并送荔枝、黄柑给元朝丞相伯颜,同时派使者去元军大营,请求称臣送岁币。伯颜拒绝议和,并继续进兵至安庆(今安徽安庆)、池州(今安徽贵池)、丁家洲(今安徽铜陵东北长江中)一战,宋军前锋毫无斗志,不战而走,后方督战的贾似道也惊慌逃窜。
此一役,宋军主力大部分被歼,士气丧失殆尽。贾似道兵败之后,元军主力顺长江东下,很快逼近临安,赵宋王朝已处在灭亡的前夕。贾似道丧师辱国,朝野震动,群情激愤,太学生及台谏、侍从官纷纷上疏请杀贾似道,在朝臣的强烈要求下,谢太后只得将贾似道贬为高州(今广东高州东北)团练使,并派人监押。绍兴府有个小吏郑虎臣,因受过贾似道迫害,为了报仇,他主动要求担任押送官。郑虎臣一路上羞辱贾似道,不时找机会欲置贾似道于死地。走到漳州,郑虎臣横下心来,在贾似道如厕时结果了他的性命。
德佑二年(1276年)正月,元丞相伯颜率领的元军云集临安城下,谢太后欲战不胜、南渡无法脱身,她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与元军接洽。然而,文天祥前往元营和谈时却被伯颜扣留。谢太后无奈,只得向伯颜奉上传国宝玺和降表,开城投降。南宋主体政权已经灭亡,5岁的南宋皇帝恭宗被俘,后送西藏为僧,又被冤杀。
此时的南宋全境已纳入元朝版图,但是南宋残余势力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连续拥立了两个幼小的皇帝(端宗、幼主),成立小朝廷,元军对小皇帝穷追不舍,不断逃亡至南方,在元军追击中受惊,端宗因病逝世,不得不而另立幼主,逃至新会至南海一带。文天祥在海丰兵败被俘,张世杰战船沉没,走投无路的南宋残余势力终于在至元十六年二月初六(1279年3月19日)随着崖山海战失败及陆秀夫负刚满8岁的小皇帝跳海而死而彻底灭亡,四十八年与蒙的抗衡完结。宋室在南方153年的统治宣告终结。而赵宋宗室在中国319年的统治一去不返,无法光复。
二、崖山之战的惨烈德二年(1276年),蒙元雄师包抄南宋行在临安,太皇太后谢氏自知无力回天,便以恭帝的名义向敌军统帅伯颜投降,至此,宋朝在实际上已经灭亡。但与此同时,不愿降敌的大臣们以丞相文天祥、陈宜中、陆秀夫及大将张世杰为首,先后拥立益王赵、广王赵为帝,并在闽粤一带抗击元军,但在对方的猛攻下,却只能接连败退。祥兴二年(1279年)仲春,流亡到崖山的南宋小朝廷迎来最后一战。
战役开始前,面临不利的局面,有幕僚向主帅张世杰建议,应该先行占据海湾的出海口,以便战事万一失利,可保护残余舰船向西撤退。然而张世杰考虑到一旦这样做,被元军吓破胆的士兵可能会就此逃亡,所以坚拒此议。为了跟元军破釜沉舟,张世杰下令将陆地上的建筑物全部焚毁,又下令将全部船只用铁索连接在一起,以增强步履的不乱性,并将小天子赵的龙舟放在戎行中间。
仲春初六(3月19日),面临着愈发不利的局面,张世杰只能冒死出击,但愿能杀出一条血路。元军多是骁勇善战之人,等到两军一接触,便在箭雨的掩护下猛攻对手,夺走敌船七艘,一路直扑宋军正中心。从中午到傍晚,海战进行得异常激烈。突然,张世杰见到一条宋船降下了旗帜,休止了抵挡,其他战船也纷纷效仿,自知大势已去,便率十余只船舰斩断大索突围而去。
主帅既已逃遁,宋军便形同“无头苍蝇”,只剩下被屠戮的份儿。此时,左丞相陆秀夫在龙舟上护卫小天子,见此时敌船徐徐迫临,自知已无出逃但愿,为避免被俘后受辱,便决意挽劝小天子殉国(此前,文天祥已在江西被俘,陈宜中逃至海外)。陆秀夫首前驱使自己的妻子、儿女投海自尽,随即将玉玺系在腰间,背起八岁的赵奋身跃入大海,就此以身殉国。
在听闻天子投海殉国的噩耗后,其他船上的大臣、宫眷、将士顿时哭声震天。在此失望时刻,追随小朝廷的十余万军民,由于不愿遭受蒙元的凌辱,便接踵跳海自杀,以最激烈的方式,来表明自己誓不做亡国奴的意志,其场面之悲壮,真可谓“天地同悲,日月同泣”。史载:“陆秀夫走卫王舟,王舟大,且诸舟环结,度不得出走,乃负投海中,后宫及诸臣多从死者,七日,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
张世杰逃出包抄圈时,把小天子的养母、皇太后杨氏带在身边,但愿小天子万一遭遇不测后,还能侍奉太后继承寻找皇室之后,以图再举。然而等到杨太后听闻赵的死讯后,却是万念俱灰,对随从们说:“我之所以忍辱偷生至此,就是为的保护赵氏一块肉罢了,如今天子既已殉国,我还有什么指望呢?”随即,杨太后也投海自尽。张世杰在草草掩埋杨太后之后,随即也投海殉国(一说为遭遇风暴而落水溺死)。
蒙古灭宋后,忽必烈命西藏大喇嘛杨琏真迦管理江南佛教的大小事务,为了防止百姓对前朝的思念,于是他们对绍兴的宋帝陵墓大肆破坏。杨琏真伽盗掘了6座宋帝陵墓,其中宋理宗赵昀的尸体泡在水银中,保存完好,安卧似睡,当时的水银很珍贵,再加上众多宝物,杨琏真迦怎会轻易放过,于是他命人将宋理宗尸体倒挂在墓旁的一根树枝上,以沥取腹内水银。水银沥干后,后又发现宋理宗的头颅大如斗,于是他随即割下,刮掉皮肉,将颅骨一剖两半,镶银涂漆,做成了“酒碗”法器。他认为皇帝头骨制成的法器,可以厌胜,还可以带来好运,于是随身携带,视为珍宝。
之后人骨酒碗送给了元朝皇室,一直在元廷权贵阶层手中流传,直到元朝灭亡。后来还是朱元璋得知了宋理宗头骨酒碗的下落,用高价从西域僧人汝纳处买了回来,并且在洪武二年举行了隆重的仪式迎回宋理宗头骨,以帝王的规格埋葬在了南京,同时下令修复宋六陵。洪武三年,将宋理宗头骨移到永穆陵安葬。历经这么多年的时间,宋理宗的头骨终于回到原地!
三、灭亡的原因南宋的政治和军事形势留给后人更多的是苟且、软弱和无可奈何!分析南宋的经济实力和军事装备会发现,南宋并不是一个不堪一击、积贫积弱的王朝。宋朝在行政制度、经济运行和火药火器技术的研究等方面都超过汉唐。南宋朝廷以雄厚的江南经济做后盾,推行“以金钱换和平”的外交策略,似乎也无可厚非。
不幸的是,两宋政权一直处于诸多勃兴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夹击和围攻之中,穷于应付战局,实属无奈!契丹、党项、女真和蒙古族在十至十三世纪相继崛起,其势难以敌当,也在情理之中。两宋朝廷本无意消灭这些敌对政权,攻击力虽不甚锐利,但抵御来犯之敌的能力尚且有余,在面对蒙古族大军的时候尤其如此。从1206年开始,蒙古族大军几乎是以排山倒海之势相继灭金、灭西夏、灭花拉子模、灭俄罗斯诸公国、败波兰等东欧国家,独独在吞并南宋的战争中,无论是出动的兵力,还是相持的时间(从1235年举兵伐宋,到1279年彻底摧毁宋王室,历时近半个世纪之久),损失之惨痛,都是前所未有的。
南宋灭亡的真正原因在于统治者上层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朝政上吏治腐败,使得民不聊生。像贾似道在元军大举攻宋的时候,作为前线指挥,他一面封锁军情,一面向敌人称臣请降,这种两面派的作风是无法长久的。君臣上下,不思进取,既没有北定中原的雄心,也没有积极防御的打算,只是一味搜括民脂民膏,贪恋奢华的生活,所谓“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就是形象的写照。
南宋后期的政治可用皇权旁落、大臣擅权、皇后干政、朝政混乱和民怨沸腾来概括。如此以来,国家岂有不灭亡之理?!所以,当南宋统治者选择了逃避甚至是投降政策时,实际上就意味着选择了一条注定灭亡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