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十三世纪,蒙古铁骑横扫亚欧,所向披靡,可是在挥兵南下灭宋的战事上,在西南的四川却遇到了顽强的抵抗;当时的四川是南宋的富裕之地,人口占全国的五分之一,赋税却有着三分之一的份额,四川各地利用山势地利,把川人“聚寨自保”的传统用在了抵抗元军的防守上,取得了非常有效的收获,在四川红土地的结构上,数十座山城遥相呼应,钓鱼城,长宁城,大获城,苦草隘,白帝城等战术相连,给蒙古骑兵以致命的打击,1259年7月,蒙哥汗在钓鱼城受伤而亡,元军灭宋的步伐严重受阻,四川山城的抵抗长达半个世纪(五十三年年),使纵横天下的蒙古旋风受到的最沉重打击,川人抗元可歌可泣,流传千古……
因为有名将孟珙部将王坚在;四川山城唯钓鱼城未破。
如果诸葛亮不着急与魏开战,而是深耕巴蜀,养精蓄锐,会怎么样?
诸葛亮属于标准的“种田党”。一直都是深耕巴蜀,养精蓄锐。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当年,南中大叛。
大半个南中不为蜀汉所有。
如果诸葛亮真是穷兵黩武之人,他肯定当年就出兵南征了。毕竟外有强敌,内有蛮夷叛乱,不压住这股歪风邪气,国将不国。这谁能忍?
而事实上呢?诸葛亮的选择是休养生息。没有立即平叛。
一直到公元225年3月,也就是叛乱过去近两年,蜀汉积蓄一定的物力后,他才开始进行平叛行动。
这一战打了一个多月。
诸葛亮南征回师后,得到了大量资源,国力因此大增。
如果,诸葛亮是个穷兵黩武的人,此时的他肯定是立即北伐。
而事实呢?诸葛亮并没有携大胜之势,急着去北伐。他的选择仍然是休养生息。一心一意在巴蜀种田。
直到又过去两年时间,听闻曹丕去世,诸葛亮才写了《出师表》,计划北伐。
这里要注意了,计划出兵北伐,不等于蜀汉大军马上就浩浩荡荡杀出汉中。
《出师表》写于公元227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公元228年。
也就是说,诸葛亮在汉中憋了一年,才正式开始第一次北伐。
而此时距离他执政,已经过去了五年。
当然,知道肯定有人会说这五年不重要。因为诸葛亮“穷兵黩武”的关键性证据,是他人生最后六年的屡次北伐。
行,我们就来看这六年里面诸葛亮干了啥。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一伐失利,然后他就退回了汉中。
之后,他开始休养生息,连续三年没有与曹魏爆发大的战争。
中间虽然有第二、第三次北伐,但这两次北伐都是小规模的。
第二次北伐发生于公元228年底,当时东吴在东线与魏国大战(就是曹休阴沟里翻船的那次大战),出于同盟义务,诸葛亮派小股部队出击,只在陈仓打了半个月就退兵了。
这次北伐的规模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唯一的亮点是斩杀了魏将王双。
第三次北伐发生于公元229年初,当时诸葛亮瞅准时机,派陈式出兵,攻占武都、阴平二郡。魏将郭淮本想兴兵收复失地,但听说诸葛亮来了,直接就吓跑了。
这次北伐的规模也很小,小到甚至连像样规模的战斗都没有。
之后,诸葛亮就又是两年没出兵北伐。
直到两年年后,他才亲自带队,进行第四次北伐。而他之所以要在憋了两年后北伐,是因为公元230年,曹魏主动伐蜀。
曹魏这一次伐蜀,兵分三路,司马懿逆汉水西上,曹真进子午道,张等将进褒斜道。
三路魏军,浩浩荡荡,大有灭蜀之势。
虽说由于连降大雨,让魏军行动缓慢,汉魏两军后来并没有在战场上碰面。
但事后,还是让诸葛亮感到后怕我不伐魏,魏必来攻我。敌我实力悬殊,我必须要把战火烧到曹魏地盘上才行。
所以在公元231年,诸葛亮调集三万人,第四次北出关中。
这一次北伐,规模比前第二、三次大,但远小于第一次。诸葛亮憋了三年,终于在卤城之战中找回了场子。不仅大败司马懿,打得司马懿不敢与他交锋。而且在退兵途中,还设伏射杀了名将张。
可以说,这次北伐是完胜。
只是后来由于李严的后勤工作没做好,诸葛亮才被迫退兵,前功尽弃。
如果说,诸葛亮真是穷兵黩武之人,他后续肯定还会连续发动北伐。
而事实上呢?这次北伐后,诸葛亮退回汉中,没有急着北伐。他还是干着老本行休养生息,奖励耕织。
PS: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是他与司马懿的第一次交锋。司马懿大败,从此不敢与诸葛亮正面交锋。《三国演义》中有多次司马懿与诸葛亮交锋的场面,其实都是虚构的。
一直到公元234年,诸葛亮才开始他人生最后一次北伐。
这次北伐有两点值得一提。
一是规模很大,汉军兵力有十万、八万、五万三种说法。虽然目前没有证据能证明,但是根据诸葛亮于北伐期间病死于军中可以猜测,他应该是知道自己身体不行了,命不久矣,所以他才想碰碰运气,大力出奇迹。
二是诸葛亮出兵前,提前联络了孙权,汉吴联兵,东西夹击曹魏。诸葛亮并非是不知深浅,单挑出兵。
后来由于吴军遇上瘟疫,被迫退兵。司马懿避而不战,耗死了诸葛亮。这次汉吴联手北伐也以失败告终。
总体来看,诸葛亮六年五伐,真正的成规模北伐只有三次。分别发生于公元228年,公元231年,公元234年。
也就是三年一次。
而倾巢出动(五万人以上),只有两次。即第一次北伐和最后一次北伐。
当然,有人可肯定又会说了:三年一次北伐也很频繁了,诸葛亮就不能不动干戈吗?
不动干戈,只是一味的休养生息,当然是可以的。但问题是刘备集团的团队宗旨就是为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如果建国后只是偏安一隅,休养生息,那么刘备集团从一开始就笼络不到一起。
因此,休养生息适合于曹魏,也可能适合于东吴,但唯独不适合蜀汉。
蜀汉的有共鸣的,有广泛认同的政治纲领就是北伐,复兴我汉,还于旧都。
不以此为目的,都是在作死。
至于网上经常有文章说蜀汉百姓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农夫废业,民有饥色”,这其实是一个大大的误会。
“农夫废业,民有饥色”,事实上是用来形容曹魏的。由于诸葛亮时不时的出兵骚扰,魏国的雍凉地区出现“连年谷麦不收”、“农夫废业,民有饥色”、“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的惨状。
换而言之,诸葛亮打得魏国西部很惨,无法休养生息对付蜀汉。
史料上真正形容蜀汉百姓贫苦的记载是“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有菜色。”
这个记载源自《汉晋春秋》,说的是公元261年,吴国使者出使蜀汉的见闻。
这个时间点,诸葛亮早死了。当时蜀汉是姜维担任大将军,黄皓执掌内朝。老百姓被昏君奸臣折腾的民不聊生。
所以,不要把有的没的都扣在诸葛亮头上。
他执政时期,用兵策略是“用八万,常留四万,以为更代。”
士兵都是轮战,一批人上战场练,练熟了换下一批新手接着上。自第一次北伐后,诸葛亮从不干倾家荡产玩赌博的买卖。
这份沉稳,不仅是他的用兵思路,也是他利用民力的思路。
相比于诸葛亮,曹魏和东吴,那才叫穷兵黩武,滥用民力。如果不是底子厚,曹魏根本耗不起诸葛亮时期的蜀汉。
夷陵之战后,刘备客死白帝城。
诸葛亮全面主管蜀汉军政大事,短短的五年之后,诸葛亮开始了持续不断的北伐。
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有不少人以为这是劳民伤财的事。
正如题主所说,如果是深耕巴蜀,养精蓄锐,不急于与曹魏开战,不是很好吗?
为何诸葛亮一意孤行,极力北伐,在一片反对声中屡败屡战呢?
先看一下诸葛亮历次出兵的战况:
第一次北伐,228年春,诸葛亮兵出祁山,关中震动,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归顺蜀汉。由于马谡失街亭,诸葛亮退军,携带西县千余回汉中。
也就是收获了一千多人口,当然这也是很大的战果。
第二次北伐,228年冬,诸葛亮围困陈仓,由于粮食不足退兵,魏将王双追击被斩杀。
第三次北伐,229年,诸葛亮派遣陈式进攻武都、阴平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出兵抵抗,诸葛亮率军进击,郭淮退走,平定武都、阴平二郡。
阴平就是后来邓艾出奇谋,从这里到达成都城下的,地理位置很重要。这恐怕是诸葛亮历次北伐中最大的收获。
第四次北伐,231年,诸葛亮再出祁山,用木牛运粮,粮尽退兵,与张交战,斩杀张。
第五次北伐,234年,诸葛亮兵出斜谷,用流马运粮,与司马懿对峙五丈原。诸葛亮病逝而退军。
这是《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
史书还记载,230年,也就是诸葛亮三次北伐之后,魏明帝决定兴师伐蜀。
大将军司马懿与大司马曹真、左将军张一起率兵,分三路进攻汉中。诸葛亮出兵对抗,由于大雨曹军班师回朝。
这就是所谓的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基本过程。
除了230年曹唯一一次伐蜀外,都是诸葛亮主动出兵讨伐魏国。
而且除了第一次马谡失街亭及最后一次病逝外,都是因粮食不足而退兵。
这看起来似乎很草率,诸葛亮都是准备不足就用兵。
这与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的身份不相符合。
但这个身份不是演义把诸葛亮吹捧的,而是后世史学界给诸葛亮的评价。
因而,就不能简单的把诸葛亮的北伐看作是屡败屡战,毫无战略目的,轻率的军事行动。
在另一个问答中,我谈了自己的看法:诸葛亮北伐是采取的最好的防御策略。
在这里就不再嗦啦。
回到题主这个问题,如果不北伐,养精蓄锐的话,又会如何哪?
诸葛亮动用北伐的兵力,大约在五万左右。
即便不北伐,这部分兵力也不能解甲归田,维持日常的消耗,也是很大的负担。
如果用他们屯田的话,可以想象,战斗力是很难保障的。
让士兵放下武器种地,拿起武器打仗,这很难的。
士兵屯田,都是在特殊时期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法,显然不适合蜀汉国情。
如果没有战事,举国上下就会懈怠,缺少危机感。
在蜀汉明显出于劣势的情况下,又失去旺盛的斗志,这就很危险啦。
对于普通百姓及一般的官僚队伍,对于蜀汉和曹魏,没有多少的区别。
蜀汉也是外来政权,之所以刘备围攻成都,刘璋轻易就投降啦;邓艾围攻成都,刘禅也是如此。
根本原因在于,蜀地百姓、底层官吏,范不着用自己的性命去维护这些外来的统治。
他们恐怕都希望尽快结束这种混乱的状态,尽早统一,开始和平稳定的生活。
同时,蜀汉上层的政治氛围是,荆州、东州,本地蜀土三方势力相互纠缠,始终没有融合在一起。
在没有战事的时候,争权夺利会更加激烈。
诸葛亮平衡三方势力的难度会更大。
如果一直在于战争状态,诸葛亮就可以动用战争规则,处置军国大事。
休养生息,养精蓄锐是很好的国策,但不适合三国时期的蜀汉。
如果采取了这一策略,无异于“温水煮青蛙”,蜀汉在麻木中丧失了斗志,这是诸葛亮最为担心的。
因为蜀汉满打满算就是一个益州的地盘、人口和实力,与曹魏、东吴相比差距很大。
根本无法采用积蓄实力,以争天下的办法。
如果是这样,蜀汉灭亡的会更快。
诸葛亮自有他高明的地方,这是一般人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