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说明了粮草的重要性。在古代战争中有太多的案例了,粮草都是战争过程中打击的核心对象,一旦把对方粮草给毁灭了,基本就可以说战争已经赢了,而对方再多的军队都将不战自溃。
粮草,就是粮和草。粮是给士兵吃的,古代出行打仗,因为交通不发达,出行打仗一般都是按月算,而粮就是支撑士兵出行打仗的一种信念,粮充足就意味着士兵不会饿着肚子打仗,粮充足就意味着可以坚持更多的时间。冷兵器时代,士兵的数量也是战争取胜的重要因素,士兵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粮食,所以行军、作战,一旦缺乏粮食,那么士兵一定是无心打仗的,那样就不战而自败。
粮草中的草,也是非常重要的核心战略物资,古代作战一般分为步兵和骑兵。骑兵不但要吃粮食,那战马也要吃粮食。草,就是战马的物资,试想战马奔走一天,如果没有草料的话,它能支撑多久?更不要说载着骑兵冲锋陷阵了。不给马儿吃草,又想让马儿跑,这是不可能的事。无论是人还是马,一天不吃都饿得慌,在行军途中更是容易饥饿。
所以一旦缺少粮草,那将是兵不动,马不走。所以在古代的战争中,粮草是作战的核心因素,一旦缺乏粮草,是非常害怕的一件事。
古有“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一说,在古代交通运输比较简陋,是由人推单轮车以及马车、牛车作为主要运送工具,速度慢,运输战线长,耗费时间就特别长,发动一场战争必须要提前几个月、半年或一年要储备收集粮草准备。
打仗最怕粮食短缺,准备不足,路途遥远难行,运输道路被阻断,与战争的一方要取得胜利和扩大战果具有关键作用。即使暂时取得胜利,粮草供应不上也坚持不了多久,粮食短缺军心不定,士兵饿着肚子打仗,战争中取得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往往古代有些著名的战场和城池被围困时间久,要么发生内乱坚持不了多久,要么逼迫投降、要么坚持到最后战败。
道路运输难行,粮草运输不上或被截逼迫撤退在古代战场上先锋部队和大部队都是带着短时间供应的粮草,后备粮草运输需要很长的时间,可能是一至三个月才能供应上粮草。每一场大战使其在粮草运输上都是有一些名将在运输,这事很关键,就是怕运输途中被敌方偷袭或阻断运输,搞不好会使战争就此结束,被迫撤退或是被战败。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率军北伐,粮草供应就是大的问题,没坚持多久被迫撤退。
雍熙三两宋太宗决定发兵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征调二十万大军,分东西中三路伐辽。潘美、杨业为西路军,作战勇猛一路推进。东路军有老将曹彬统帅,刚拿下涿州就被辽国南院大王耶路休哥截断了粮道,被迫撤军。中路军也无战果就后退,后来辽国把主力精锐部队围攻潘美和杨业西路军,最终杨业父子战死,杨业所部全军覆没,造成这次北征失败。
粮草短缺带来严重后果很多古代战场,粮草保护和运输作为关键的一环,要派重兵运输或屯粮地看守。敌对双方在制定攻取策略时,就有定计捣损或烧坏敌方粮草,以迫使敌方投降或撤退。比如像韩信的背水一战,韩信在前一夜就派灌婴,趁黑出发超小道绕过井陉口北面犊塞山,在山沟埋伏,发现赵军主力倾巢而出攻打韩信所部,趁其不备占领大营使得陈馀所部无归之地,最后大败。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起因是曹操派人把袁绍屯粮草被烧损,导致袁绍军队内乱,最终袁绍由顺势变为逆势全线溃败。
粮草短缺影响将士战斗力和士气古代战场缺少粮草的及时补充,一些统帅采取的方法是封闭消息外泄,减少将士的餐食供应量,想办法支撑时间。一旦消息泄露出去,将士们士气低落,战斗力减弱战争的胜负就难预料。尤其是被围困的城池,主帅能够采取好策略,或许战场有好转取得胜利。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围困曹仁和徐晃两个月快要被拿下,曹仁快坚持不住时,东吴偷袭荆州,造成关羽两面受敌,结果很惨。
总结:粮草在古代军队中尤其重要,敌方要采取截取粮道或是烧毁粮草,这场战争或许选择撤退,以及战败。战争中缺医少粮,将士们饿着肚子,士气低落对战场胜负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