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任何可比性,一句话概括:李如松是帅,而且是大国之帅;而李舜臣只是将,而且是附属国之将,两者显然是不同等级的人物。
李如松是大明帝国的东征提督,是整个朝鲜之役明朝联军的最高指挥官,而李舜臣不过是一名朝鲜的海军将领而已。此外,李如松乃将门之后,自幼获得良好的军事教育,而且常年统帅大军为大明帝国征战,保卫北境。
而在督师朝鲜之前,李如松刚刚取得宁夏之役的胜利,名扬西北疆场,是当时大明朝最闪耀的将星。
因此,李如松在整个朝鲜之役中,注定要起到最为关键的作用。他需要统领数万明朝联军,与十几万日军在朝鲜主战场上,展开大兵团的决战,从大战略上击溃日军。
而李舜臣显然不具备这方面才能和条件,他出身于家道中落的官宦家庭,早年仕途不顺。一直到47岁才破格擢升为全罗左道水师节度使,这不过是一个地方水师的指挥官而已。
不过,由于常年在基层打拼,李舜臣对朝鲜近海的海流、水文都了如指掌,同时也练就出高超的水师指挥素养。因此,他更能团结和鼓舞手下将士,并能依托有利的地理条件,指挥自己的小舰队,以少胜多,一次次痛击日军。当这样规模的胜利,只能对日军起到滋扰作用,却无法左右整个战局的发展。
但李舜臣却没有任何大兵团,甚至是大舰队指挥经验和能力,过去他独立指挥的战役,比如鸣梁海战,他手中的兵力不过12艘屋船,千把人而已。他最后参与的露梁海战,最高指挥官是大明水师将领陈,李舜臣不过是大辅助的。
因此,不论是政治地位、军事素养、个人能力还是对战役的贡献度,综合来看,李如松都不是李舜臣所能比的。可以说,朝鲜之役,明朝联军可以没有李舜臣,却不可以没有李如松......
万历朝鲜战争中,哪个人的功劳最大?
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万历朝鲜战争是明朝万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15921598年)发生在明朝万历年间明朝、李氏朝鲜与日本丰臣秀吉政权之间的战争。
日本在经过日本的战国时代的战乱后最终得到统一,丰臣秀吉建立了统一的政权,然而政权新立,阶级矛盾、社会矛盾依然很尖锐,为了转移国内矛盾,丰臣秀吉决定发动对外作战,通过战争攫取利益来缓和矛盾同时稳固政权。
于是,丰臣秀吉把目光放到明朝身上,他企图对明朝发动侵略。想要登陆到明朝国土必须向朝鲜借道,丰臣秀吉于是向当时的朝鲜国王李提出借道,但是作为明朝附属国一直受到明朝庇护的朝鲜却不敢答应日本的这一要求:明朝的强大,朝鲜心知肚明。于是朝鲜拒绝了日本的借道要求。
丰臣秀吉一怒之下于1592年4月,发兵十四万渡海攻打朝鲜,朝鲜招架不住,6月,首都平壤就已陷落,朝鲜国王李向明朝求援,明廷遂派李如松提督四万兵马应援朝鲜。
万历朝鲜战争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万历二十年到万历二十二年(15921593年)的战争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是万历二十二年到万历二十五年(15931597年)的明日议和阶段;第三阶段是万历二十五年到万历二十六年(15971598年)的战争再战阶段。
第一阶段明朝在李如松的率领下在平壤大战中大败日军,但是在随后1593年的碧蹄馆之战中却遭遇失利,虽然遭遇失利,但是明朝士兵的英勇作战使日军不敢贸然进攻,同时受制于兵力有限,明朝也难以开展大规模作战,由此双方陷入僵持,在僵持中开始进入到议和阶段。
由于对议和部分内容难以达成一致,在1597年正月,丰臣秀吉再次增兵攻打朝鲜,明朝同时也增兵至七万联同朝鲜共同抵抗日军,双方互为攻守,互有胜负。转折点发生在1598年,随着丰臣秀吉的去世,由丰臣秀吉发动的朝鲜战争随之也失去了他的意义,开始主动收缩战线,最后全部撤出朝鲜,战争宣告结束。
很难确定说明朝是这场战争的胜利者,但是明朝在这场战争中扮演的角色却很出彩,援朝抗日,这是作为朝鲜宗主国的明朝应该有的姿态。
其次,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赴朝作战的明朝总督李如松,1592年李如松提督蓟、辽、保定、山东诸军入朝鲜,在平壤之战中大破日军小西行长等部,歼敌近万,随后火烧龙山大仓,破坏日军粮食补给,是第一阶段抗击日军的最大功臣,也正是第一阶段明军的奋力抗击,才换来了第二阶段的议和,给明朝尤其是朝鲜方面以喘息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