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古代历史上中国以少胜多的战争是哪些?

古代历史上中国以少胜多的战争是哪些?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793 更新时间:2024/2/23 8:41:07

这个有好多啊

回答些比较著名的吧

一巨鹿之战二昆阳之战三官渡大战四赤壁之战五淝水之战(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肥水之战(草木皆兵)

战争史上有哪些经典的对决?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战争总是伴随着文明的发展,每个国家的崛起和衰落都离不开战争。而伴随着战争应运而生的是无数的名将们,他们用智慧和胆量在世界军事史上谱写自己的传奇,其中有许多的经典对决至今仍被人们拿出来研究,学习他们古老却富含智慧的军事思维和理念。

魏惠王二十七年(前341),魏公决定称王,在宋国都城外摆天子仪仗自称“夏王”,除了韩国和齐国,其他的诸侯们都纷纷赴会。于是魏惠王决定出兵攻打韩国,同时齐国也派出军队攻打魏国,以救韩国。

魏国领兵的是庞涓,与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同样,他师从谋略家鬼谷子,是当时著名的军事将领。在与韩国的交战中,魏国屡战屡胜,势不可挡。在韩国连败五场之后,齐威王才派兵援助,任命田忌为主将,田婴为副将,孙膑担任军师。多年前孙膑曾用过的围魏救赵之计再次生效,魏国暂时停止攻打韩国,掉转兵力,与齐国主力会战,打算与齐军一决胜负,报多年前桂陵之战的仇。孙膑了解对方主将庞涓的心理,在多次的胜仗之后,此时一定心浮气躁,希望能尽快歼灭齐军。于是孙膑采取减灶之计,在佯装撤退时不停的减少灶火,给庞涓造成一种齐军不敌,正在溃散的假象。果不其然,庞涓被连日来的胜利冲昏了头,仅带少数骑兵就亲自追击,妄图将齐军将领一同抓获。结果却被早已埋伏好的弓弩手射死当场,余下的部队因为将领已死而斗志涣散,被齐军连续击溃,最终齐国仅付出伤亡两千余人的代价就全歼魏军十万人,从此魏国一蹶不振,从霸主之位跌落,齐国取而代之。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4),秦国倾尽全国之力,命王翦率六十万大军攻打楚国。同样,楚国以项燕为将,倾全国之兵迎战秦军。王翦军势正胜,连克数地,攻至平舆一带,项燕准备与王翦军决一死战。谁知王翦突然改变策略,坚守不出,暂避楚军锋芒。楚军多次试探,秦军仍旧不为所动,双方就这样相持日久,直到楚军以为秦国是打算在此地长期驻守,于是便撤军而回。得知楚军撤退,王翦立马带着一部分精锐连夜追击,突袭敌军。事出突然,楚军仓皇应战,被打个措手不及,结果楚军大败,项燕自杀,楚国大片领土尽归秦矣。此战使得秦国打败了最后的敌人,基本奠定了统一六国的事业,结束了中华大地长久以来的分裂状态。

在奥地利联合英国与俄国建立第三次反法同盟时,拿破仑担心在普鲁士加入后战局会变得更加艰难,于是决定趁普鲁士还没加入之前就速战速决。同盟军决定抢先攻击巴伐利亚的乌里姆,结果拿破仑在俄军尚未到来之前就包围了奥军,奥军没多久就投降了。俄军带着奥地利国王匆忙撤退,与赶来的沙皇会和实力大增,最终联军与法军在奥斯特利茨僵持不下。拿破仑示敌以弱,故意让出战略要地普拉岑高地。拿破仑一方面引诱年轻气盛的沙皇,一方面设下陷阱,以南线少量部队牵制敌人,而后主力杀出将敌军部队切割成两段,最后以少胜多粉碎了第三次反法同盟,也称三皇之战。

以上三场战役,对阵双方无不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其中的谋略运用和军事思想让人不得不拍案叫绝,同时这三场战役全都决定着国家的生死乃至对整个世界的历史都影响深远,其精彩之处我们今天仍值得学习。

曼施坦因元帅VS朱可夫元帅

这两人可谓是德意志民族和斯拉夫民族不世出的名将。两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战略家,军事家,德意志民族和斯拉夫民族不世出的名将。甚至可以说他们的交手影响了整个二战进程,乃至整个二战后世界的格局。

第一回合交手:斯大林格勒城下的冬季风暴。

1942年12月12日,曼施坦因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发起了“冬季风暴”行动,德军于12月16日突破了苏联红军第51集团军在阿克赛河上的防线。然而,朱可夫也并没有坐以待毙,他索性提前发起了大本营的另一攻击计划“土星行动”。也是在12月16日,朱可夫直接打碎了曼施坦因脆弱的北翼意大利第8集团军。

在希特勒尚未决断前,曼施坦因元帅下令撤退,然而战机延误,德国统帅部最后放弃解救被围集团,曼施泰因的“冬季风暴”宣告失败。

第二回合交手:曼施坦因反击战。

1943年2月2日,保卢斯元帅向苏军投降。而沃罗涅日方面军,则按照朱可夫制定的“土星”计划,朝正西方向进攻。曼施坦因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的防线,在两个苏军方面军的猛攻下支离破碎,整个战区摇摇欲坠。甚至已经逼近了曼施坦因的司令部。

这种情况下,曼施坦因反而嗅到了战机。他看穿了苏军连续进攻,疲惫不堪,后劲虚浮的弱点,拒绝了希特勒立刻收复哈尔科夫的计划,提出先吃掉逼近的西南方面军,再掉头去收拾哈尔科夫的沃罗涅日方面军。

1943年2月21日,曼施坦因司令部所在地扎波罗热失守,这完全在曼帅的计划之中,因为在2月19日,德军各部已经部署到了反击的关键位置,苏军力竭,完全陷入了曼施坦因的算计之中。

直到这个时候,苏军统帅部依然一厢情愿的认为曼施坦因只是为了保护自己在第聂伯河的撤退集结地,等他们发现沃罗涅日方面军侧翼陷入德军威胁的时候才惊觉大事不妙。曼施坦因高超的指挥艺术,让他得以迅速调遣党卫军装甲师掉头北上,与肯普夫集群一起夹击沃罗涅日方面军。

第三回合交手:库尔斯克草原。

库尔斯克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陆战与坦克战,库尔斯克突出部太过于简单突兀的横亘在那里,对于德军来说,要么抹平它,要么大踏步退后,苏军的选择也很简单:既然已经知道你们要来攻,我就守好了。

没有任何战略欺骗,没有任何突然性,就是两个疯狂的赌徒不断堆积自己的筹码,根本不在乎对方看得到,只打算一开牌就一口吃掉对方。

最后的结果,曼施坦因满腹牢骚把战役未获得成功归咎于元首身上,只是哪怕这一战完全按照曼帅意图展开,恐怕也未必能讨得了好去,毕竟对面的朱可夫已经全身心的应付。

从这三个回合来看,曼施坦因稍微处于下风,但是,他们二人在战争上的对弈,却也可以说是实力相当。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怎么打的?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这可能是西方战争中的第一场两线作战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既要在北非对抗波斯,又要在希腊对抗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斯巴达人为了从北面再度压迫雅典,派出了一支精锐部队前往了波提亚位于希腊所在的阿提卡地区的北面,地图上译作“维奥蒂亚”,并诱使了当地人加入了伯罗奔尼撒联盟。这样,雅典就面临着被南北夹击之势

  • 泰戈尔《喀布尔人》文章赏析2000以上,急需!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在《喀布尔人》中,这个“从喀布尔来的人”的姓名不详。他是个体格强壮的帕坦人,穿一身宽松而肮脏的衣服。他曾因斗殴被捕入狱,监禁使他更加狂暴,用他自己的说法,进监狱是到了“老丈人家”里。这人行为粗野,没有教养,但与外号“小话匣子”的五岁小女孩敏妮的友谊却让人感动。喀布尔人常给这个加尔各答一个作家的小女儿

  • 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遇刺时发生了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塞尔维亚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在20世纪初已经成了一个统一的国家。随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衰落,尤其是俄罗斯势力向巴尔干半岛的不断扩张,给了塞尔维亚包括保加利亚种族一个更充分的表达自己民族意愿的机会。为了震慑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分子,奥匈帝国决定于1914年6月28日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斐迪南大公夫妇则是这次

  • 为何说印度总理尼赫鲁是作死的典型代表?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尼赫鲁的全称是加瓦哈拉尔,尼赫鲁,他是印度从大英帝国独立出来后的第一任印度总理,也是印度独立运动的参与人,他是不结盟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从建国起尼赫鲁连任了四届印度总理,直到他去世。但题主所说作死很简单,尼赫鲁是作死的典型代表从何而来,尼赫鲁是二战结束后世界范围内最著名的政治家之一,他把自己的一生

  • 林海音驴打滚儿文章+赏析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迄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做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

  • 印度同时向几个国家挑衅,谁给的勇气,他背后谁在撑腰?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这个问题实在不好回答,说俄罗斯在撑腰,美国“不愿意”,看不起人是不是?说美国在撑腰,俄罗斯“不愿意”,以后武器自己造去。不开玩笑了,其实,印度向几个国家挑衅,撑腰者,既不是美国,也不是俄罗斯,而是他们自己。印度挑衅的三方,性质到底有何不同?对于巴基斯坦,印度建国之后,两国争议就没有断过,争议区域就是

  • 战争史上有哪些胜局已定,却被反杀的战役?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1947年8月间,华野副政委谭震林率领损失较大的二纵、七纵去胶东地区休整,临走给粟裕留下一封长信,以诚恳的语气相告:“数十万大军的指挥,如果不能看远是很危险的,如果拿五仗没打好的主要原因放在乐观这点上去检讨,是不能把问题彻底弄清楚的”,这是来自华野内部一次罕见的批评。(六纵司令员王必成)此前的6月2

  • 你心目中的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让许多历史爱好者心驰神往,热血沸腾。而其中兵力相差悬殊的战争更是笼罩着一层悲壮的色彩。以少战多甚至胜多,常常会在史书上留下浓重的印记。那么,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有哪些?翻看史料,我们会发现,中国历史上的三大战役,即战国末期的长平之战、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和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其中的

  • 清朝一品大官,被俘虏到印度,当猴子供人观赏,是什么情况?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这位悲催的清朝一品大员,名叫叶名琛,是清朝在1849年至1857年广东地区的主政官,实授两广总督兼钦差通商大臣,封男爵,是清王朝300年中为数不多的汉人得爵者。叶名琛是湖北汉阳人,从小读书很好,26岁中进士,随后一路升迁,在39岁时就做到了广东巡抚。他是汉人,也没有什么太强大的背景,他能上位靠的就是

  • 三国中几大战役分别为哪几战?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十七路诸侯讨董咋没人说呢?我认为这一战才是统一和分裂之间的分水岭。这才是拉开三国序幕的一战。三国时期,军阀割据,攻伐不断,战争无数,其中大规模且又改变格局的有以下三大战役:一、官渡之战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两军相持于官渡。之前,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威势大涨;而袁绍大败公孙瓒,尽得河北之地.曹袁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