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路诸侯讨董咋没人说呢?我认为这一战才是统一和分裂之间的分水岭。这才是拉开三国序幕的一战。
三国时期,军阀割据,攻伐不断,战争无数,其中大规模且又改变格局的有以下三大战役:
一、官渡之战
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两军相持于官渡。之前,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威势大涨;而袁绍大败公孙瓒,尽得河北之地.曹袁决战势所难免。
在这一役中,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先袭取袁绍设于乌巢的粮仓,再全面击溃袁军主力,从而写下他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一页,也给中国历史留下了一则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这一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曹操率水陆大军,号称百万,先取荆州,再伐东吴。
孙权在生死存亡关头,与刘备结成联盟,共抗曹操。孙刘联军由周瑜指挥,于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军。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也是三国时期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战争。
这一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夷陵之战
公元221年,刘备为报孙权杀关羽、袭荆州之仇,起倾国之兵攻打东吴。
战事初期,刘备顺风顺水取得多场胜利,孙权求和不成,为避免两面受敌,决意向曹魏称臣,又起用陆逊全面指挥作战。陆逊取持久战术,消耗蜀军,双方相持七八个月后,东吴终于在夷陵一带采用火攻大破蜀军。
夷陵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
这一战使蜀吴两国元气大伤,特别是作为战败方的蜀国,从此失去北伐曹魏的能力,也使曹魏坐收渔人之利。
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重要的战争是长平之战吗?
首先,我认为长平之战,应该定义为一场战役,而不是一场战争。秦、赵两国之间的军事交锋,可称为战争,但是具体到一场战事,则只能称为战役。
应该说,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重要的战役之一。所谓最重要的战役,就是具有划时代影响的战役,对历史走势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类似的战役,比如秦末巨鹿之战,两汉之交的昆阳之战,汉末的赤壁之战,东晋的淝水之战等等,具有相同的决定性作用。如果说长平之战是战国时代最重要的一次战事,那是绝不为过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一,长平之战,奠定秦统一中国的基础自从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的国力开始突飞猛进。但是,秦要统一中国并非易事,前面是有几座大山阻拦的。首先是战国第一霸主、秦的死对手魏国,魏国由于自身的地理劣势,在秦国与齐国的夹击下,最终衰落了;其次是老牌强国楚国,楚国同样的秦国与齐国的夹击下,衰落了;第三是齐国,齐国是继魏国之后的第二个霸主,后来燕国主持一个“五国伐齐”,五打一,把齐国打残了。
可以说,秦国把魏、楚、齐三国打残,不仅靠自己的军事实力,也是靠极为高超的外交,形成多打一的局面。东方六国里,能够与秦国对抗的,只剩下赵国。赵国在胡服骑射改革后,一跃成为超级军事强国,而且在阏与之战中大败秦军。战国会走向何方,实际上就看秦、赵两国谁是赢家。
在长平之战中,秦国消灭四十几万赵国主力,此后赵国再也无力与秦争锋。因此,长平之战是决定历史走向,以后,秦统一六国就没有悬念了。
第二,长平之战,是先秦规模空前的大决战一场战争的重要性,除了看其影响力外,也要看其规模。
长平之战规模之大,不仅在先秦是空前的,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双方投入的军队总数,据估计在一百万左右。赵国方面投入的兵力是比较明确的,赵括统领的赵军有四十五万人;秦军方面,没有详细记录,但是秦军能围歼赵军,兵力不当少于五十万。
在长平之战后期,为了围歼赵军,秦国大举增兵。河内郡“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一个郡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被征兵,派往长平前线,光这个数量,恐怕就有二十万以上的人数。更何况征兵恐怕还不止河内一郡呢。
有人说,后来王翦伐楚,秦军不也是动用六十万人吗?其规模不是不亚于长平吗?我在前面说过,要区别战争与战役。王翦伐楚,是秦楚战争,六十万人是入楚的秦军总兵力,因为楚国太大了,所以秦军投入这么多兵力,是去占地盘用的。就一场战役投入的兵力规模来说,长平之战是绝对是先秦规模最大的。
第三,长平之战,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一次大决战首先,长平之战打得特别久,前后打了三年。后世一些划时代的影响的战役,打的时间并不长,比如巨鹿之战、昆阳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有的打几天,有的打几个月。能够与长平之战相媲美的,我能想到的,恐怕只有南宋的襄阳保卫战,打了整整六年之久,襄阳城破后,大宋就极速灭亡了。
其次,长平之战对双方都消耗巨大。赵军的损失,史书记录得明白:“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在赵军死亡的四十五万人中,很大一部分,是作为俘虏被白起给坑杀了。白起也因为坑杀俘虏,在历史上臭名远扬。
那么三年长平之战,秦军又是死得多少人呢?用白起的话说:“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秦军为什么会伤亡这么严重呢?我估计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前期与廉颇对阵时,伤亡是比较大的;二是后期在围歼赵括时,四处拉壮丁,把大量没有作战经验的平民拉到战场上,这部分人的伤亡是比较大的。
因此,长平之战,两军最终死亡人数,在六十万以上。这种战争的残酷性,不要说放在两千年前,就算在人口大膨胀的今天,也是令人瞠目结舌的。
秦国与赵国之间的长平之战,是近代以前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也是战国时期最重要的一场战争。
长平之战最惨烈长平之战,有5万赵国军队战死。赵括放弃廉颇的防守战略,带领大军出击,被秦军死死围困住。赵括战死,赵国40万军队投降秦军。
秦军差不多也有5万军队战死。白起认为赵国的降军人心不稳,将来会给秦国造成灾祸,于是在长平附近坑杀了赵国40万士兵。通过考古发现,是先杀死再埋的。地点在今山西省高平市永录村。
长平之战共有50万死亡,可以说是空前的一场惨烈战争。
从战国走向大一统的转折点当时齐国已经被乐毅五国联军打败,丧失了大国的地位。楚国的郢都也被秦国攻破,被迫迁都到陈。
这时唯一能与秦国对抗的就只剩下赵国。
长平之战后,赵国也丧失了对抗秦国的兵力。秦国统一六国已是大势所趋。
赵括出击的原因之一是赵国粮草不足秦国在商鞅变法后,注重耕战,粮食储备充分。在长平的战争中,秦国通过黄河和汾河运粮,没有出现军粮短缺的问题。
而赵国的粮食是短缺的,向齐国借粮,齐国怕得罪秦国,不肯借粮给赵国。所以赵王希望速战速决,让赵括出击。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本文为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关注并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