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历史笑春风,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鸿门宴是楚汉战争前的预演,这次鸿门宴杀机四伏,最终,刘邦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并成功逃脱。范增最后无奈的说,我们将来一定会被刘邦给俘虏了。
鸿门宴预示了未来楚汉战争的结局,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在这次鸿门宴中,双方的优缺点都暴露无遗。明显的,刘邦要比项羽强的多。首先是在胆略上。刘邦不怕危险,亲自深入虎穴,这就显示了他的非凡的胆识。而且他可以低头做小,为项羽解释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项羽。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他主动放低姿态,把自己放到项羽之下的地位,使得项羽无法处置刘邦。
项羽作为一个政治家,他当时又处于联军首领的位置,他要考虑政治影响。当刘邦据关而守的时候,他可以借这个理由鼓动大家的不满,消灭刘邦。但是,刘邦前来低头认小,反而让他失去了杀刘邦的正当理由。因此,他只能听之任之。
其次,在两个人的政治能力上。项羽过于自信,对刘邦看不起。这使得他根本就不把一些机密当回事。比如双方都是敌中有我,我中有敌。但是,刘邦就能守口如瓶,根本没有透露项伯的消息,而项羽则随口就出卖了曹无伤。不但让曹无伤枉自送了性命,还让刘邦阵营里的观望分子失望。
第四在内部团结上。刘邦的内部团结一致,为了生存,他们步调一致。张良里外照应,而在项庄舞剑的时候,樊哙则冲入会场,打断了对方的阴谋。并理直气壮的斥责项羽,使得项羽无话可说。
反观项羽内部,可以说是一盘散沙,各行其是。不要说联军不可能和项羽完全一心,就是项羽的嫡系也各怀心思。项羽已经决定放过刘邦,而他手下范增还不依不饶,非要杀刘邦不可。看项羽无意杀刘邦,竟然自己亲自布置项庄舞剑,杀了刘邦。这充分暴露了项羽内部的缺点。
以上的这些情况,在后来的楚汉战争中都一次次的显露出来。并慢慢的放大,拉大了刘邦和项羽实力的距离。比如,在胆略上,刘邦屡次和项羽交锋,不怕项羽的威力,虽然屡败,但是一直死死挡在项羽面前,为其他战线的韩信、彭越创造条件。当时的天下,只有刘邦胆敢这样干。
即便是被项羽射中胸口,刘邦依然笑着说,你射中了我的脚趾了。并强忍伤痛,起来慰劳军队,稳定军心。
在计谋上。刘邦从善如流,对韩信、陈平无限信任,使用反间计,使得项羽变成孤家寡人。在战争中,刘邦利用项羽内部的矛盾,不但让那些诸侯国投入自己的旗下,连项羽最得力的猛将英布也成为自己的部下。
以上的种种,都在鸿门宴上显露了先兆。所以说,见微知著,鸿门宴就已经预示了项羽未来失败的下场。
我是历史笑春风,喜交往,爱朋友,希望能够和大家共享历史的乐趣。欢迎您关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
首先,项羽是楚国贵族出身,骨子里骄傲和高贵,可以让他两军对垒战死,但绝不能允许言语之间冒犯他,所以让他不屑于在鸿门宴上杀谢罪的刘邦,两军作战可以偷袭,那是兵法谋略,而鸿门宴上私杀刘邦,属于卑鄙伎俩,我堂堂楚国贵族,怎么能干这样下作的事呢,相反,如果两个人的角色对换一下,刘邦毫不犹豫的就会杀掉项羽,说到底就是性格的原因。
其次,刘邦就算是被范增看出来,以前很好色,还是个财迷,这次先入定关中,刘邦却一反常态,压制本性,封库存银,收拢人心,一定心存异志,志不在小,但是刘邦能放下一切虚荣心和所谓的尊严,到鸿门向项羽请罪,表现的战战兢兢,唯唯诺诺,小心翼翼,像个可怜虫,项羽内心深处是瞧不起刘邦的,至少没有引起项羽应有的警惕,加上项羽可能看到刘邦在鸿门宴的表现很可笑,想留着刘邦,给其他诸侯当一个活教材刘邦在你们诸侯里,算是比较能干的,但是在我这他什么都不是,你们如果敢不老实,刘邦就是前车之鉴,我想这也是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之一,而鸿门宴不杀,以后就很难有机会杀了,刘邦志在四方,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所以项羽必败。
再次,项羽自认为他能掌控一切,事实上,从各诸侯回国的时候,局面就已经失控了。
从经过巨鹿之战的大获全胜,到带领诸侯联军到函谷关前,刘邦低姿态认罪服软,项羽的军中威望和个人自信心,都膨胀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但是这一切都不过只是表象,项羽在军中的威望,和他本人的超级自信,实际上严重不匹配,项羽的自信,远远超出了他在军中的威望,从巨鹿之战来说,章邯、王离几十万大军不是被项羽打败,而是赵高专权和天下反秦大势以及反秦联军合力的结果,功劳算到项羽一人头上,不要说刘邦志存高远心里不服,其他诸侯心里也有诸多不服,所以刘邦平定三秦以后,东出和项羽争霸天下,短时间就联合了很多诸侯,并且趁项羽平定齐国之乱的时候,率领四十万大军达到了项羽的国度彭城,当然,项羽的超级自信也不是吹的,带着三万人打败刘邦的四十多万联军,还差点活捉刘邦。
如果是鸿门宴上项羽已注定失败,那就是暴露了项羽性格的致命缺陷,项羽不是败给了刘邦,而是败给了自己!
当然,我们看不到两千多年前的那一天到底是什么情况,刘邦为什么带百余随从,就敢去见项羽?也不知道项羽手下的将领,怎么那么容易让刘邦从鸿门宴上只身逃走,也感受不到鸿门宴上的项羽本人,是否动过一丝杀心,历史没有真相,如史记记载,我们姑妄信之,只有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