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战争电影《挺进中原》不知有多少人记得?剧中敌酋“白建业”的原型就是白崇禧。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之后,引发敌人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的震动,个别胆小的富商甚至开始南迁了,而原本负责“进剿”的“陆军总司令”顾祝同率领23个整编旅又师久无功,常凯申终于坐不住了,1947年11月初亲自致电白崇禧,请他主持大别山的战事并特别成立“国防部九江指挥所”。
是年12月初,白崇禧(字健生,所以有建业的虚拟名字)亲自坐镇九江,指挥16个整编师33个整编旅的庞大兵力发起进攻,解放战争期间国共双方两大名将的对决就此展开。南京方面赋予了白崇禧极大的权力,他有权指导豫、皖、赣、湘、鄂五省的地方政府工作,指挥围绕大别山区部署的所有正规军,节制五省的保安团队和水陆警察,甚至由空军第四军区在汉口设立了专门的作战指挥所负责空中侦察和掩护。
白崇禧部署各路人马以两到三个整编师为“一坨”齐头并进渐次推进,同时祭起了当年围剿红军的手段,对大别山根据地实施了残酷的“三光政策”,气势汹汹而来。这一时期也是晋冀鲁豫野战军最艰苦的阶段,在敌人重兵疯狂的进攻下,我军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部队伤亡亦较大,战斗过程无须赘述,通过野战军的兵员数字统计就可以看出残酷程度。
1947年7月,野战军南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时,各部人员统计是:杨勇第一纵队32357人,陈再道第二纵队31000人,陈锡联第三纵队26468人,王近山第六纵队26322人,野司直属队6370人,总兵力为122517人。
而在奋力破击白崇禧围剿的1947年底,野司上报军委的兵力统计已经大幅下降:第一纵队23000人,第二纵队19000人,第三纵队24000人,第六纵队22000人,野司直属队3000人,总兵力约91000人,整个野战军减员达到31517人。
为了增援刘邓部队的反围剿作战,军委紧急命令晋冀鲁豫军区留在中原地区的第十一纵队、第十二纵队迅速南下大别山。由李先念亲自率领的增援部队在华野十纵的协助下,护送大批弹药、粮食、药品以及晋冀鲁豫军区征集的新兵、伤愈老兵,顺利到达大别山区与刘邓会师,使野战军主力达到六个纵队,在兵力上终于可以与“白建业”一较长短了。
面对严峻的军事形势,“军神”刘司令员针锋相对提出了“敌向内,我向外;敌向外,我亦向外”的战略方针,即利用敌人重兵围拢在大别山区而外线空虚的的弱点,果断命令主力一纵、新锐的十一纵、十二纵向敌后广大地区出击,开辟桐柏、江汉等新的解放区。老电影《挺进中原》、《小花》都是以这些战史为素材的(小花是描写桐柏军区的战斗故事)。
同时以二纵、三纵和六纵继续在大别山区坚持斗争,迫使白崇禧首尾不能相顾,在此期间野战军司令部一分为二,刘司令员率领“后指”北渡淮河配合华野、陈谢兵团作战,邓政委率领“前指”在大别山与敌周旋。至12月底各纵队完成了战略展开,出击外线的三个纵队横扫皖西和鄂东的敌地方保安部队,解放20余座县城。
白崇禧只好从围剿大别山的部队中抽出人马去救援上述地区,晋冀鲁豫野战军各部则在运动中分头歼敌,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作战,刘邓大军在内线和外线均取得了重大胜利,还开辟了若干新区,共歼敌11万余人。与此同时,逐鹿中原的华东野战军和陈谢兵团发起了更大规模的进攻作战,常凯申又不得不抽调白崇禧“九江指挥所”作战序列内的整11师、整85师投入其他战场。
至1948年初,敌人围攻大别山的计划彻底破产,名将对决水落石出,白崇禧黯然返回武汉,恼羞成怒之余,将一腔怒火全赖在常凯申瞎指挥上,从此下决心不再合作而专注拆台。
1948年2月末,为在中原地区与国军进行战略决战,野战军留在内线的三个纵队全部转出大别山,此时的兵员统计是:第一纵队15363人,第二纵队11627人,第三纵队15384人,第六纵队14280人,加野司直属部队和留下的一批地方部队,总数已不足70000人。
然而野战军干部战士的鲜血没有白流,刘邓大军血染大别山,吸引了敌人在黄河与长江之间超过三分之一的机动兵力,为华东野战军和陈谢兵团大量歼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战机,彻底改变了中原战场的局势,也把全国战局从战略防御带入全面反攻。
50000多的伤亡数字虽然冰冷,但足以体现为实现伟大的战略转折,刘邓大军所付出的艰难困苦和英勇牺牲,半年之后,淮海战役打响。
解放战争中,国军不仅拥有飞机大炮,还有众多名将。所以,解放战争不光是美国援助和人民支持的对决,还是名将之间的对决。
仅以青天白日勋章的办法来看,总共有13枚青天白日勋章颁发出去,获得这些奖章的人分别是:杜聿明、陈明仁、廖钧、蔡名永、王育根、张省三、左世允、李、顾兆祥、黄百韬、杨亿源、朱士钦、刘剑虹。很明显,这些人中,比较知名的军长以上级别的名将就是杜聿明、陈明仁和黄百韬三人,至于很多人夸上天的张灵甫、邱清泉、黄维,其实是没有青天白日勋章的,所以称他们为名将,实在是有些勉强。而廖耀湘、宋希濂和胡琏等人,在抗日战争中就有了青天白日勋章,也算是名将。
解放战争中最优秀的三名将,后来都是被谁击败的呢?听我给你一一介绍。
1,杜聿明。杜聿明获得青天白日勋章,是因为他在争夺东北战争中的贡献。杜聿明到东北仅仅半年,就先后侵占了辽西全部及沈阳外围铁岭、抚顺、本溪、辽阳、鞍山、海城、营口等重点城市,北沿松花江与东北民主联军相对峙。不过,很快,杜聿明就头上就安了一个陈诚,在陈诚的瞎指挥下,国军遭遇了解放军的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夏季攻势等战役,不断走下坡路。
1948年,杜聿明被任命为徐州剿总副司令兼第二兵团司令,实际指挥了第二兵团第十六兵团和第十三兵团。不过,当辽沈战役战事紧急时,杜聿明又被调回东北,回到东北第一天,锦州陷落,第一个星期,廖耀湘在黑山遭遇毁灭性打击。即便如此,杜聿明还是顺利取得营口,给东北的国军留了一条生路。最后,通过营口海运,有一万二的国军撤退了,这让林老总、刘上将指挥的辽沈战役没有达到战争艺术的完美。
杜聿明一到淮海战场,就十分悲观。撤出徐州后,本来按照原定计划到达河南永城,然后袭击中野后方,然后会同李延年刘汝明共同营救黄维。可是蒋介石却非让他直接南下救援黄维。杜聿明因为这条命令陷入了陈官庄的重重包围,最终全军覆没。
直接击败杜聿明30万大军的,自然是我军战神粟裕老总,可是见解导致杜聿明被围的,恰恰是蒋介石校长。
2,陈明仁。陈明仁获得青天白日勋章,实在是因为四平保卫战打的精彩。陈明仁早在抗战初期就担任了88师师长,可是却因为顶撞蒋介石不能被重用。解放战争爆发后,陈明仁带领71军在东北作战,71军下辖87师,88师和91师,是根正苗红的黄埔军嫡系。
四平战役中,林老总以10万大军攻击陈明仁不到2万人防守的四平,结果损失惨重。陈明仁能以弱势兵力守住四平,原因有三:陈明仁把保安团、官员、警察、铁路警、兵站、医院、车站的公职人员加上逃进城内的外地保安队等人全部编入部队,使得守城兵力扩大到了3.5万。陈明仁还使用了鱼鳞式的钢筋混凝土地堡群,形成一个防御整体,被称为“陈明仁堡垒”。最关键的是,陈明仁保定与四平共存亡,战斗意志相当坚决。
可是,陈明仁这样的功臣,却很不得志,解放战争后期陈明仁带着两个军六个师举行起义,加入了林老总的第四野战军。可是没过多久,白崇禧派人散布谣言,七万多的兵团,就叛逃了4万多人。平叛过程中,还爆发了四野渡江以来最大失败青树坪战役。
不过,陈明仁并没有收到影响,最后还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3,黄百韬。黄百韬获得青天白日勋章,是因为豫东战役第三阶段的帝丘店战役。豫东战役第一阶段,华野6天时间攻克第一座省会城市开封。第二阶段利用区寿年和邱清泉的不和,成功围住了区寿年两个整编师,歼灭区寿年兵团大部。第三阶段,黄百韬千里赶来救援区寿年未被歼灭的72师残部,也被包围在帝丘店。黄百韬作战十分勇敢,最终华野退军,72师获救。
对于帝丘店战役的胜利,国共双方说法不一,华野说自己是主动撤围,而黄百韬说自己歼敌数万俘虏数千。其实即便是没有帝丘店,黄百韬手里还有胶东战役这个大战功呢。
黄百韬得了青天白日勋章,却无意中成了邱清泉的死对头。豫东战役邱清泉拼死营救黄百韬,到了淮海战役,邱清泉在徐州东面不敢突进去救黄百韬,反而捏造出“徐东大捷”来骗战功,结果勋章没骗到,黄百韬却在一片捷报声中被全歼了。
黄百韬临死前对部下说,我不会突围的,突围出去让邱清泉那些黄埔的骄兵悍将看我们的笑话吗?我要让委员长直到,我们杂牌军也会为党国捐躯!
黄百韬不知道的是,蒋介石给他开了盛大的追悼会,并且在会上说了一句经典名句“黄埔精神不死”。
后来别人很疑惑,黄百韬不是黄埔人啊?白崇禧给出了最绝妙的解释“黄埔精神不死”,意思是,黄埔的精神就是不死,死道友不死贫道,别的杂牌军可以死,但黄埔军官不能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