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之争期间的成语故事非常多,比如说:楚河汉界霸王别姬刚愎自用约法三章运筹帷幄背水一战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破釜沉舟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关于楚汉时期的典故
还有:
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
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
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
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
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
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
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
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
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
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
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平日行为
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
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
、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
“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
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约法三章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释义“约”,协商,议定。“章’,条目。临时议定三条法令。比喻以语言或文字规定出几条共同遵守的条款。
故事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都咸阳只有几十里路的霸上。子婴在仅当了46天的秦王后,向刘邦投降。刘邦进咸阳后,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霸上。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接着,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暗渡陈仓常用作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说的是刘邦表面上在修栈道准备进军,实际上已经暗中渡过了陈仓.所谓兵不厌诈吧,也差不多.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说的是在鸿门宴上,项羽下不了决心杀刘邦,于是项庄就以舞剑助兴为名,想把刘邦杀掉.但是项伯也起来舞剑,所以刘邦躲过了一动.十面埋伏说的是楚汉战争决战的时候,项羽被围在垓下,十面被围,最后自刎而死.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是萧何苦心为刘邦推荐韩信,要刘邦重用他,后来韩信果然接连攻下赵燕齐三个诸侯国,建立了赫赫军功,楚汉战争结束后,刘邦封韩信为楚王.后来,刘邦以韩信要谋反为名逮捕了韩信,贬为淮阴侯,但并未杀他.再往后,刘邦出去打仗,吕后守城,得知韩信要谋反,叫来丞相萧何出主意,萧何就亲自去韩信的住所把韩信骗到了宫中,然后韩信被吕后所杀.由于韩信的辉煌腾达(成)和被杀(败)都是由萧何一人造成的,所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用来形容成败都是一个人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