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哥回答:谈谈个人观点,现在的军用通讯技术逐步过度到无线通讯,在卫星技术支持下可以实现远程作战通讯,军队作方式也逐步进入信息化体系,形成陆海空天电网作战指挥模式。过去的战场通讯技术也是由落后逐步发展而来,战场通讯始终是军队建设的重要环节。战场通讯主要有无线通讯和有线通讯两种方式。至于危险性肯定会有的,战场本身就是一个生死之地,危险如影相随,通讯兵自然不能置身事外。至于危险性来说,看和什么兵种比,总体来说通讯兵的危险性并不是战场上最高的。
过早的我们不说,就拿无线通讯和有线通讯来说,通讯兵同样身临一线,但通讯兵的损失依然少于一线作战步兵,这是战场性质决定的。有线通讯需要架设通讯线路,这些都需要人工架设,军队中都有通讯部队这个兵种,通常分为有线通讯和无线通讯兵。有线通讯需要架设连接各指挥部的电话线路,而最前沿的通讯终点通常是连部以上指挥部。有线通讯兵的危险主要来自于战斗中电话线被炸断时的抢修,会被炮火威胁,但电话线都处于前沿阵地连以上指挥所后方。我们知道有线通讯部队中有很多的女布线兵,也说明危险性低于前线步兵部队。
有线通讯兵即便是现在依然是种有效的通讯手段,有线通讯的优点是通讯保密性强,不容易被侦听,通话质量好,抗干扰能力强。缺点是需要架设通讯线路,战场上受地形限制布线难度大,高烈度战争上电话线容易被炸断,撤收费工费时。无线通讯兵分布比较广,一线作战部队中也有无线通讯兵,他们通常都跟在指挥员身边,而指挥员的位置通常要相对安全些。
上了战场都面临危险,如果从危险性来说,通讯兵并不是最危险的。侦察兵更危险,即便是全身而退,也需要他们深入敌后,或者是前出到敌阵地位置,甚至是炮兵位置去侦察。在无人机之前,战场上的情报主要就是依靠侦察兵去侦察,因此,他们被誉为首长的耳目。每一次作战行动都是依照侦察兵的侦察情报来制定作战方案。虽然它们属于隐蔽接敌,但身陷囹圄,危机四伏,同时侦察兵的危险性也来自于战俘待遇,按照战俘待遇,侦察兵行动时穿军装被视为战俘。但当过侦察兵的都知道,侦察训练科目中就有化妆侦察,而且从实际情况来看,侦察一旦被俘,下场只有一个,死,这事非常普遍。
另外,空降兵,一线步兵的伤亡率远高于通讯兵。通讯兵主要是活动于一线后方位置,并不是先把电台或者是电话线提前架设到敌人阵地上去,需要步兵部队冲锋占领阵地后才能去架设
电话线。无线通讯兵也是一个受保护的对象,另外,战场上人员数量相对比较少,即便是去抢修线路,也是零散人员去查线,因此,伤亡率并不高。所以,通讯兵算不上是最危险的兵种。
以上是兔哥个人观点,欢迎关注兔哥,欢迎探讨评论!图片来源网络。
《大决战淮海战役》里面邱清泉兵团第74军的通讯兵丁小二,不就是因为在战场上冒着炮火接线,而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的么?丁小二这个人物当然是虚构的,但是邱清泉为了谎报“潘塘大捷”,随便找个通讯兵冒功领赏这事倒是真的,不然撒的谎圆不上,此事华野战史里专门有记载。
(英雄王成剧照)
通讯兵的危险性是跟职能分类有关系的,不能一概而论。总体而言,在1949年之前的战争中可以分为两大类五种职能,所谓两大类,第一大类是指战役单位的建制通讯单位,比如师属通信连、军属通信营等等,作为直属部队,他们通常跟随各级司令部一起行动。
比如属于中央军精锐的第74军,在抗战时期被升格为“攻击军”后,军直部队扩充到炮兵团、、工兵团、辎重团、警卫团和一个通信团(这个编制过大,笔者存疑),而各师则直属炮兵营、工兵营、辎重营,一个警卫营、特务营和一个通信营,可见通讯兵的比例和份量。
(小小电台兵)
在这样的建制通讯单位中,也分为有线通讯和无线通讯两种职能(旗语兵不单列了),后者就是保障电台联络的单位,基本由军事主官和参谋长直接掌握,除非部队面临全军覆灭时,否则危险系数真心不大。最倒霉的无非就是战场上遭遇冷枪冷炮了,可能伤亡的机率很小。前些天看过一个视频,是一位叫廖云裳的抗战老兵(上士)唱新一军军歌,他原来就隶属于新一军新30师通信营的无线电连。
有线通讯单位就有一定危险性了,因为他们的任务就是铺设和保障有线电话网,纵向要保证司令部到各作战部队、横向要保证各作战单位之间的联络,电话架线面积跟战场范围几乎相等。一旦出现断线情况,不管外面炮火如何猛烈,也得出去查线和接线,足迹遍布整个有线电话网,挨炮轰、被枪打、踩地雷都是有可能的,丁小二干的就是这活。
严格来说,各军、师部直属的通信营(连)属于非作战单位,装备的武器数量也非常有限,从专业上说是“特种员兵”(不是那种战斗力爆棚的特种兵),轻易不上战场。以1944年衡阳保卫战的方先觉第10为例,他的军直属部队作战序列是:辎重团团长李绶光、搜索营营长何竹甫、炮兵营长张作祥、工兵营长陆伯皋、通信营长袁大文。
到7月底战斗最惨烈的时候,由于各师战斗兵伤亡殆尽,方先觉按工兵营、炮兵营(没炮弹了)、搜索营的顺序将这些军直部队也投入了前线,但是唯独没有动用通信营,因为它是纯技术部队根本没什么战斗力。到衡阳城破时,第10军没有参加过战斗的只有三个非作战单位:军部卫生队、野战医院和通信营,尚余人员600余,算起来通信营300多人吧,相对还是安全的。
(德械师电台)
第二大类则是战术单位的通信排(班)和通讯兵(员)了,又可以分为建制通讯单元和军事主官身边的通讯员两个“工种”。比如《亮剑》里李云龙独立团团部的骑兵通信班,即属于战术单位的建制通讯单元,在八路军通讯手段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负责口头传达各种书面或口头命令,“平安格勒战役”独立团能完成集结,骑兵通讯班功不可没。
另外一种就是首长身边的通讯员了,通常也兼领警卫的角色(我军还曾有“警通连”的建制,就是这个意思),危险系数最低,毕竟身处部队的核心位置。当然也有例外,比如《亮剑》里的和尚就因为临时客串了通讯员的角色,单枪匹马去师部送信,结果在路上碰见土匪遭遇不测的,这属于特殊情况。
最危险的只有一种通信兵,那就是基层连队的报话兵,比如第74军1946年改制为整编第74师时,无线电报话机已经配备到连,而我军1950年以后作战时,也基本达到了这个水平。
战场通讯水平虽然提高了,报话兵的危险系数也加大了,因为对手自然知道这是步兵连与上级单位联系、呼叫炮火支援的重要工具,兹要发现一定是首选打击目标。《风语者》里面的纳瓦霍通信兵,美军干脆一对一配置了警卫,一是保护二是万不得已时就灭口,可见一斑。
(有线通信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