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是本好书,不过由于信息量浩大,一些细节难免出错,也难免加入作者一些个人感情色彩,小院看了一下,其第五部中描写万历朝鲜战争的部分中也有不少,摘录一部分如下:
书中原文如此:说句寒酸话,日本历史中大书特书的所谓战国时代,也就是几十个县长打来打去的历史,更讽刺的是,最后统一县长的,竟然是个农民。
事实上,日本战国时期数十个大名割据,其中不乏有实力的大名,强力大名之间的战役兵力往往达数万乃至上十万,比同时期中国并不差多少。
开启日本战国时代的应仁之乱,双方大名的兵力达到了16万和11万,
明智光秀与织田家族的山崎之战,兵力是4万对2万。
著名的长筱之战,武田军兵力1.5-2万,织田和德川家族联军兵力有5-7万人。
丰臣氏对北条氏的小田原之战,兵力对比是22万对6万。
在丰臣秀吉死后发生的著名的关原合战,对峙两军的兵力分别达到了10万和8万人。
另外再说说丰臣秀吉,丰臣秀吉原来确实是农民没错,他凭借低贱的出身,能最后统一日本,其经历堪称传奇。这种能力一万个人也挑不出一个,有人将他比作三国曹操,不过小院看来,曹操的能力还比不过秀吉,曹操本身是官二代,起点已经很高,又有一大家子人帮忙,虽然开创了事业,但最后也并没有完成统一大业。而丰臣秀吉则完全是个人奋斗的典型,其出生,其容貌(相传丰臣秀吉曾被人称作“猿面冠者”,也就是形容他像穿载衣冠的猿猴,秀吉也承认自己“相貌丑陋、五体贫弱”。)在今天来看完全就是丝中的丝,然而却最终完成逆袭,虽然他是日本人,但故事读来仍然很励志。
显然,当年明月用县长来形容日本的大名是对其矮化了,大明抗倭援朝的明军实际也只有四万多人。以农民来称呼丰臣秀吉,也是对其的丑化,带有个人感情色彩。其实在书中这部分内容里,战争中明军和日军的死伤人数也有许多错误,这里就不一一指出了。
四百多年来日本这个国家反复给中国制造麻烦,我们可以在战略上藐视日本,但在战术上一定要重视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