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将食,涨,如厕,陷而卒”这段《左传》中的记载呢?
很精彩呀!
活脱脱描绘出一个诸侯的悲催之殇。
梁启超先生在《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一文中,盛赞过《左传》,称其“文章优美”,不仅是中国最早而又最详备完整的编年史,同时也是一部长于修辞的文学典范。
《左传》,起自鲁隐公元年,即公元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四年,即前464年,记载了将近三百年的历史。
三百年就是十几代人,十余万天,怎么能要求《左传》面面俱到,把所有需要记载的人和事,都掰开了揉碎了讲得更细呢。
题目里的这句话,出自《左传.成公十年》。
前面讲了一些其他诸侯的事情,然后说到“晋侯”。这时候的晋侯叫“”,也就是晋景公。
《左传》载,晋侯得了急症,欲请秦国的医生来给他看病,秦伯让医生拖延着慢些去。后来医生终于到了晋国,看过晋侯的病说,这个病治不了,因为已经“病入膏肓”了。在这之前,有一个叫“桑田巫”的巫师,说过晋侯的病可能拖不到新麦收获。这个时候,新麦已经收割了。晋侯一边吩咐手下人给他准备用新麦做成的“美食”,一边就下令把桑田巫杀掉了。
接着,就是下面这一幕“将食,涨,如厕,陷而卒。”
晋侯刚要吃新麦,突然感觉肚子胀,马上去了厕所,不料竟一下掉进粪坑,淹死了。
有人说,“陷而卒”,不是晋侯跌落粪坑淹死的,而是中医里讲的“气陷”之症。
这的确是一种说法。但未必说得通。
晋侯,死于成公十年,即公元前581年。
《左传》成书,当在战国中期,即前375-前351年之间。
这个时候,《黄帝内经》还未成书,应该只有了《内经》的雏形,最后完成,应在西汉初年。
《左传》里,已经反映出古人对人的身体和疾病相当深入的认识,但是,“阴阳”“五行”观念尚未系统形成。
《黄帝内经》里,“阴阳”“五行”理念已很成熟,这是在战国后期和西汉初期的认知水平。
“气”的概念,在《黄帝内经》里有两处专门的论述。然而,“气陷”的概念还没形成。关于“气陷”,均见于宋明以后的《玉机微义》、《景岳全书》等医学著作中。
最重要的是,晋侯所得是急症,而“气陷”是缓症,临床表现是腰腹坠胀,久泻,脱肛等等,皆由气虚发展而来,多见神疲乏力、气短懒言,一般不会立马有生命危险的。
所以,“陷而卒”,最大可能,还是掉进了茅坑儿。
或问,一个诸侯,也是相当大的“官儿”了,怎么可能掉到茅坑儿里呢?
还真的可能。
《左传》说,晋侯刚准备吃新麦,腹胀,于是“如厕”。
“如”,就是有所往。“如厕”,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上厕所”。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说:“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这是“鸿门宴”里的情节。
“厕”,《说文》曰:“清也。”
“清”的古字是“圊(qīng)”。这个“圊”字的含义,是说“厕”是至秽之处,需要经常修治使之清洁。
由此可知,“厕”的另一个叫法是“圊”。
而这个“圊”字,是从“(hùn)”这个字来的因为而需要圊。
“”,甲骨文里已经有了这个字。徐中舒先生说:“,豕在囗中,象豢豕之所”说白了,“”,其实就是猪圈。
《说文解字》说:“,厕也,从囗,象豕在囗中也。”
可见,“厕”,还有一个名字,叫“”,或者说,“厕”就与猪圈在一起。
如果若干年前在农村生活过,大概能知道,如厕之处所,很多是和猪圈在一起的。
清末才子段玉裁说,《周礼》讲过“厕”为何会与猪圈在一起,因为这都是猪和狗的食物。
段玉裁总结说:“人厕或曰,俗作溷。或曰清,俗作圊。或曰轩。”厕还可称“轩”。
他说,以上说法,都可见于东汉刘熙所著的《释名》。
“厕”和“轩”,是很文雅的说法,都是对王公贵族而言。
“厕”,本身是“侧”的异体字在旁边的意思。
《庄子.外物篇》:“厕足而垫之。”
《史记.乐毅传》:“厕之宾客之中。”《集韵》注曰:“厕,侧也。”
王公贵族如厕之处,必在屋侧,于是以“厕”命名之。不过,大概也仅只是名称上文雅一些。
各位小伙伴们,千万别被现在的电影电视剧“骗”了,以前的王公贵族,生活物质条件也是极差的。当然,黎民百姓就更差。
1600年,欧洲的大科学家大哲学家笛卡尔没穿过睡衣晨衣,没发明出来也没有。
看看本内特等人写的《欧洲中世纪史》,1300年以前,欧洲的绝大多数贵族,没有自己单独睡觉的房间,都使用极简陋的“公共厕所”。
晋侯生活的年代,距现在整整2600年,他所“如”之“厕”,极大概率也是和猪圈连在一起的。
因此,他掉到茅坑儿里“而卒”,太可能了。
谢谢邀请!这段文字记载的是成语病入膏肓的典故。晋景公得了重病,经常做噩梦,就请巫师桑田来给他解梦,桑田听了晋景公述说的梦境,看了看晋景公的气色,感觉晋景公病得不轻,判断晋景公恐怕吃不到今年的新小麦了,言下之意晋景公活不到麦收。晋景公怕死,抓紧派人到秦国请名医。秦国的名医来到之后,把了脉,又经过细细检查一番,然后说,主公的病我治不了。晋景公就问什么原因?这个名医说,主公的病在肓之上,膏之下,这是药物不能达到地方,因此,这个病无法医治了。若精心调养,心情放松,也许能活到麦收。
晋景公按照医生说的去做,放松心情,注意调养。过了一些时日,眼看麦子快黄了,就派人弄来一些青麦子,做了一碗青麦饭,派人去找桑田,问问他为什么说吃不到今年的新麦子?正巧这时晋景公拉肚子,佣人赶紧扶着上茅房,由于身体虚弱,没有多少力气,脚步没有准成,竟然连佣人也跟着掉进粪坑,粪便即时堵住晋景公的喉咙,人们抓紧下去打捞,捞上来以后,佣人没淹死,晋景公没气了。古人所就是一个有遮挡的大粪坑,那时没有化肥,人粪尿就是优质肥料,舍不得糟蹋,聚集在粪坑里,种庄稼时弄出来,再施到地里。国君的粪坑不能小,蛮深的,能淹死人,何况晋景公已经病重了,无力挣扎,怎能不淹死?
这就是成语“病入膏肓”的典故,我国古代医学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隔膜之间叫肓,由于那时医学不发达,认为是药物不能达到的地方,病到了这个地方就是不治之症了。现在用来比喻事态严重到不可挽回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