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要让蛮夷们明白,侵犯大汉帝国的,逃的再远,也一定要诛杀。
西汉名将陈汤在击退北匈奴郅支单于,并上书给汉元帝所说。
国家与国家之间受到的威胁或者损害到了利益,就会以这样的类似的理由来发动战争。
清君侧
皇帝的政策损害到了地方政权的利益时,地方政权发动叛乱,来诛杀那个给皇帝出主意的人,以此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西汉初年(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年间。御史大夫晁错向皇帝建议削藩,汉景帝采纳。吴王刘濞为了保住自己的地盘,联合其他王候,发动叛乱,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史称“七国之乱”。
勤王
皇帝有难,臣子以帮助皇帝为名,发动战争,救援皇帝。
公元196年,汉献帝为了躲避李、郭汜,后下令曹操勤王,曹操率军打败李、郭汜之后,奉迎接天子迁都于许都。汉室江山转危为安,才得以继续维持。
(看完记得点赞,谢啦!!!)
说几个不太常见的:
“汝曹诳我入此狗国中!”(洁癖之战)这句话出自《魏书列传卷九十》“悦般国”一段中,大意是说柔然(蠕蠕)与之建交后,柔然国王想去悦般国拜个码头。但是柔然国有很严重的洁癖,反之悦般国脏的不行,魏书中的记载是“其部人不浣衣,不绊发,不洗手,妇人舌舐器物……”,于是柔然国王大怒,此后和悦般国结仇并“数相征讨”。
【原文】
悦般国……与蠕蠕结好,其王尝将数千人入蠕蠕国,欲与大檀相见。入其界百余里,见其部人不浣衣,不绊发,不洗手,妇人舌舐器物,王谓其从臣曰:“汝曹诳我入此狗国中!”乃驰还。大檀遣骑追之不及,自是相仇雠,数相征讨。
“冯在郑,必为乱,可与我伐之。”(复仇之战)这句话出自《史记宋微子世家》,是弑君(卫恒公)者州吁所说。当时宋殇公与夷,因国人怀念公子冯而寝食难安,卫公子州吁抓住这点,煽动宋殇公并成功篡位。宋殇公当时一听是这么个理啊,便拉着鲁陈蔡三家一起出兵,结果兵力不够,没待几天就从新郑的东门撤军了。而后没两年,郑起兵伐宋以报旧仇。此后东门之役,就成了报复旧仇的意思。
【原文】
殇公元年,卫公子州吁弑其君完自立,欲得诸侯,使告于宋曰:“冯在郑,必为乱,可与我伐之。”宋许之,与伐郑,至东门而还。二年,郑伐宋,以报东门之役。其后诸侯数来侵伐。
“吴人焉敢攻吾邑?”(争桑之战)这句话出自《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说的是吴楚两国,因摘桑女的政治引发的战争,说这话的是楚国卑梁城城主。刚开始,俩小闺女掐架,楚国女吃了亏,事后找场子时,吴人因嘲讽被杀,报复回去后就是楚女全家被杀,而后卑梁公大怒,兴兵把吴人一村的人都杀了。得,之后两国开始对掐。
【原文】
楚之边邑曰卑梁,其处女与吴之边邑处女桑于境上,戏而伤卑梁之处女。卑梁人操其伤子以让吴人,吴人应之不恭,怒杀而去之。吴人往报之,尽屠其家。卑梁公怒,曰:“吴人焉敢攻吾邑?”举兵反攻之,老弱尽杀之矣。吴王夷昧闻之怒,使人举兵侵楚之边邑,克夷而后去之。
战国时期的“围魏救赵”的经典战役出自谁手?
“围魏救赵”自然是出自孙膑之手,事实上庞涓前前后后中招了两回!
自从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后,在魏文侯的带领下,魏国的小日子过得是越来越好,成了战国初期最强的国家。到了魏惠王时期,魏国不断的开疆拓土,和赵国的矛盾日益增加,双方为争夺卫国的土地战争连年不断。到了公元前354年,魏国终于忍不住派遣大将庞涓率领魏国精锐之师,北上奇迹袭击赵国的邯郸城,想一下解决赵国对自己的威胁,赵国抵挡不住,赶快求救于齐国。齐威王看在赵国割让几座城池的分上,派遣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救援赵国。
田忌想直接进兵赵国,在邯郸城外和魏军决一雌雄,孙膑却建议大军应该直捣大梁城迫使庞涓回师救援,邯郸之围可解,这时邯郸因迟迟等不到援军已经开城投降魏军。刚刚进城的庞涓听到齐军要进攻大梁的消息,只好率领轻装主力救援大梁,孙膑探听庞涓回师,随即令齐军主力部队秘密转移到魏军返回大梁必经之路的桂陵,以逸待劳等待庞娟。毫无准备的魏军突然遭到袭击,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大败而归,史称桂陵之战。
桂陵之战后魏国并没有消停下来,这次又盯上了韩国,特别是韩国吞并了郑国,把都城迁到了新郑,这让为国感到压力山大,魏国发动了对韩国的战争,大将庞涓率领魏国精锐之师围攻了新郑,韩军出城迎敌,结果是五战五败,走投无路后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又是派遣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救援韩国。齐军依然是直捣大梁迫使魏军放弃新郑。
魏惠王真是既委屈又恼火,破口大骂齐国就是个无耻小人,三番两次的在背后使坏,这次一定要先把齐国打趴下再说。于是以太子申为统帅,庞涓为大将,气势汹汹的向齐国扑来,以求决一死战。孙膑让齐军一路向后撤退,诱使魏军追赶,并命令齐军第一天用10万灶做饭,第二天用5万灶做饭,第三天用2万灶做饭,用来迷惑庞涓。
庞涓原本对孙膑十分顾忌,但是一连三天见锅灶越来越少,就大喜过望,以为齐人贪生怕死,孙膑也不过如此而已。于是只带领少量军队日夜兼程追赶齐军,当弃军撤退到马陵时,孙膑让1万多弓奴手居高临下埋伏在道路两旁,并让人在路旁的大树上刮去树皮,写上“庞涓死此树下”,然后预订暗号,看见大树下有火把照亮,立马万箭齐发。夜幕时分,庞涓率领魏军来到马陵道,看到大树上有字,想用火把照亮观,谁知火把刚一着火,齐伏兵万箭齐发,很多魏兵还没来得及反应,就变成了刺猬。
庞涓自知兵败,拔剑自刎而死,齐军乘胜攻击太子申的大军,经过一场混战,太子申被俘,魏军惨败。这就是围魏救赵的全过程。
只是有多少人知道孙膑和庞娟其实是师兄弟呢?他们都是师从鬼谷子,但庞娟还没学成就离去了,而孙膑是个学霸,决定先完成学业。庞涓出来后在魏国国混的不错,在魏国的他无时无刻都在想自己的师弟,因为他知道孙膑出山后才华绝对碾压自己,于是想方设法骗孙膑来魏国并陷害他,孙膑历经九死一生,靠着装疯卖傻捡回一条命。他以刑徒身份密见齐国使者,用言辞和才华打动使者,带他去齐国成了田忌的门课,之后才有了田忌赛马和围魏救赵的故事!
战国时期“围魏救赵”的经典战役出自著名军事家孙膑。
此经典战役的大概过程是,公元前354年,由于赵国攻打了魏国的小弟卫国,夺去了卫国的漆地及富丘,公元前353年魏国出面干涉,发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迫于压力向齐国求救。齐国应赵国的请求发兵救援,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去救援赵国。田忌起初的救援打算是治本邯郸和赵国并肩作战,但田忌认为其时的魏国精锐部队都在攻打赵国,魏国的都城大梁肯定空虚,应该进军大梁,迫使魏国回师自救,这样赵国之围自然就解除了。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率军进攻魏国都城大梁,并占据交通要道,预先选好了作战地区,在桂陵等待魏军,以逸待劳,大败魏军解除了赵国之围。
“围魏救赵”战役的经典和精彩之处在于:它绕开了问题的表面现象(不去直接和赵国并肩作战),而是从食物的根本上去解决问题(攻打魏国都城,迫使其回师自救,赵国之围自解),取得了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这其实是一种逆向思维的方式,看起来舍近求远,但由于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便可以避开问题,直接得到答案。由于“围魏救赵”战役的经典效果,后被兵家多次采用,“围魏救赵”也被列为“三十六计”第二计。
有趣的是过了十几年后,公元前342年,魏国将领穰疵在南梁和霍地击退了韩国将领孔夜,韩昭侯急忙向齐国求救。孙膑故技重施,再次使用了“围魏救赵”的战术,率军攻击魏国都城大梁,并在马陵设伏,大败魏军,并在此战中,孙膑干掉了曾经陷害他的同门师兄庞涓。从此魏国元气大伤,失去了强国地位。
图片选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