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三国演义》中战役无数,哪场经典战役损兵折将最多?

《三国演义》中战役无数,哪场经典战役损兵折将最多?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375 更新时间:2024/2/24 12:43:13

《三国演义》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开篇,到东吴灭亡三国归晋完结,前后九十六年(公元184年280年)历史。期间,群雄逐鹿,三分天下,三国争霸,晋归一统,都是一场又一场战争打出来的。三国时代英雄辈出,横刀跃马,羽扇纶巾,为中国古代战争史奉献了很多经典战例。尤其是罗贯中的渲染、夸张和虚构,提升了三国战争的影响力。

罗贯中不愧写古代战争的高手,《三国演义中》无数战争场面让读者大呼过瘾,英雄气概纵横驰骋,令人神往。那么,在如此纷繁的战役中,哪一场战役才是损兵折将,损失最惨重的呢?

《三国演义》中的五大战役

所谓战役,也就是题主所讲的“打役”,必须是成规模的会战。按照《三国演义》夸张的描述,双方投入总兵力达五十万人以上的集团军作战可称为战役。如此,先列出罗贯中笔下的五大战役,为本回答做个铺垫:

官渡之战:这场战争决定了北方统一的局面,曹操同样是以少胜多,击败北方霸主袁绍,为中原百姓赢得了近百年的和平。据《三国演义》称,袁绍兵发黎阳之时,调动了马军十五万,步军十五万,总共三十万人马进攻曹操。曹孟德则调集绝大部分部队,大本营许都几乎处于空虚状态。进兵黎阳与袁绍相据时,仅留下五万人马,让刘岱王忠虚打旗号,防备刘备乘虚袭取后方。当时,曹操所率兵力达到二十万人,所有战将几乎倾巢而出,誓与袁绍决一雌雄。后来,双方又陆续增兵,这场战役所投入的总兵力大概要到六十五万人左右。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打响,曹操大获全胜并奠定了统一北方大业之基础。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冬,曹操挟平定北方之势,聚集兵力八十余万,号称百万,南下攻击长江以南的东吴集团。孙权任命周瑜为前敌总指挥,起兵三万抗击曹操。据守公安的刘备则出兵两万,与孙权联手在赤壁与曹操展开了一场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大战役,即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这场战役双方总共投入兵力近九十万,战将上千员,赤壁鏖兵,战况蔚为壮观。

夷陵之战:这场战役又称彝陵之战、亭之战,也是一场决定三国走势的一场规模较大的战役。刘备遭遇惨败,蜀汉元气大伤,刘备退出历史舞台,三足鼎立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场战役,刘备起兵七十余万,战将千员,列阵七百余里,声势不亚于赤壁之战。孙权起初点五万人马,以孙桓为都督迎战。接着,又以韩当为正将,统兵十万前往救援。这样,双方总兵力达到八十五万余人,仅次于赤壁之战。

蜀汉北伐: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上《出师表》,率领三十万大军第一次出祁山北伐中原。魏主曹睿以夏侯渊之子夏侯琳为大将,调集关西诸路军马共二十万迎战。至公元234年(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完成六出祁山战役,病死于五丈原。诸葛亮时期的每一次北伐,兵力都在三十万左右,曹魏也多以二十万余众抵抗。姜维接手诸葛亮北伐事业后,每次也是大规模出兵,双方屡次交战,总兵力几乎都超过五十万。

曹魏犯蜀:建兴八年,司马懿统兵四十万征伐蜀汉,诸葛亮调集十万人马分据关隘。然而,却因为大雨连降三十日,司马懿粮草匮乏,无奈退兵,这场战役没有真正打起来。

五大战役的基本特点

除了司马懿、曹真以四十万大军讨伐蜀汉这场战役外,其他几次大规模的战役中,交战双方损兵折将,死伤惨重,战斗是非常残酷的。

比较而言,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交战,伤亡相对较小。这是因为双方主将是以智谋见长,并不迷信武力,斗智多于用武。最危险的一次,便是上方谷火烧司马氏。假若这场大火得逞,就有可能是诸葛亮北伐中原系列战役中伤亡最大的一次战斗了。值得庆幸的是,一场大雨拯救了司马懿,也让曹魏逃过一劫,历史继续维持三足鼎立的局面。

姜维九伐中原,基本上没得到多少便宜,在短短的二十四年内九次用兵,说明战争打得并不惨烈,战斗双方损失不大而没有伤到元气。究其原因,乃是姜维能力不够,没能把战争引向深入。曹魏方面,也是因为军事人才一时断档,继续采取防御策略,不轻易与蜀汉军队直接交锋。因而,姜维伐魏的所有战役并没有造成交战双方的惨重损失。

排除诸葛亮、姜维对曹魏的用兵系列战役,就只剩下第一代三国人物所导演的三场大战了。这三场战役有四个共同特点:以少胜多、损失惨重、胜负都取决于一把火、决定了历史走向。

官渡战役胜负的决定性一战,就是曹操火烧乌巢,绝了袁绍的粮草,导致原本就意志不统一的袁绍大军迅速走向瓦解。曹操以二十万之众消灭了四十万袁绍军队,雄霸北方的袁绍集团就此奔溃。但是,袁绍即便是官渡之战溃败,仍然有机会重整队伍,吸取教训,力图再战。袁绍北归后,召集冀州、青州、幽州、并州人马,共得二三十万人马。袁绍不知休养生息,急于复仇,与曹操战于仓亭,又被程昱十面埋伏之计杀杀得大败,袁绍吐血斗余而亡。

赤壁之战,诸葛亮、周瑜不约而同的制定了各自的决胜战术,即火烧战船击败不习水战的北方官兵,达到以少胜多的目的。结果,周瑜采取诈降计,诸葛亮祭东风,一把火将曹操的八十余万部队烧死大半。曹操遭遇惨败,往北方逃命,到达南郡时,身边只剩下二十七骑。后来,陆续有残兵归队,但经此一役,曹操动了元气,短时间内再无力征讨刘备、孙权。孙刘两家也乘机巩固地盘,开辟疆域,三足鼎立形成。

刘备以关羽、张飞遇害而征伐吴国,是导致蜀汉灭亡的前哨战。这场战役,陆逊以示弱的姿态麻痹刘备,复制赤壁之战,火烧连营。刘备的七十万大军被杀得七零八落,逃到白帝城时,仅存百余人。

那场战役伤亡最为惨重?

经上述分析,三场大战伤亡程度分别是夷陵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为什么呢?

赤壁之战的兵力损失是最大的,曹操八十余万人马基本上被消灭,只剩下小股部队分散逃命,且多是陆上的保障部队,主力都基本上在连环战船上遭遇火焚。但是,赤壁之战并无著名大将阵亡,交战各方主力阵容并没有伤筋动骨,这就保证了三家基本骨干力量在日后的战争中保持了战斗力。所谓三军易得一将难求,三国鼎立这个舞台依然是英雄在唱主角。

官渡之战中,袁绍大败,只引八百余骑逃走。书中交代,张、高览降曹后,袁绍急调袁谭引兵五万救邺城,辛明也率兵五万救黎阳。仅这两支部队,就被斩杀八万余人。袁绍总共四十万兵马几乎丧失殆尽,加上曹操的伤亡,此役总伤亡数不会低于三十五万。虽然官渡之战的伤亡数是三场大战役中最少的,但袁绍损失了好几员大将,淳于琼、蒋奇阵亡,颜良文丑被关羽斩杀。袁绍元气大伤,军队战斗力急速下降。在官渡之战的后续战斗中,袁军几乎没有与曹操对阵的大将,双方对阵,大将交锋,袁绍几乎是一触即溃。

如题主所问,衡量《三国演义》最惨烈的战役是损兵、折将两个要素。若此,则夷陵之战应当是最惨烈的。

上文所述,刘备遭遇陆逊火攻,迅速溃败,只带着百余骑人马逃到白帝城。加上早期孙权所损失的人马,损兵一项直追赤壁之战。在整个战役中,先后有黄忠、甘宁、潘璋、马忠、傅彤、张南、冯习等吴蜀名将阵亡或被擒杀。蛮王沙摩柯在败退时,遇到周泰,二十回合便被斩杀。其他有名有姓的战将,如李异、谢旌、谭雄、崔禹、朱然也都在夷陵之战中丧命。

罗贯中笔下的夷陵之战惨烈程度,远远超过了其他战役,如此之多的将领在战斗中阵亡,是哪一场战役都不能比拟的。其实,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及《三国演义》打大小战役都会有将领牺牲,折将数量不一定比夷陵之战少。但是,罗贯中把阵亡将领写得如此细致,且逐一交代他们的阵亡细节,在整部《三国演义》中也是极为少见的。可见,罗贯中也认为这场战役是非常惨烈的,损兵折将程度超过了其他战役。

夷陵之战后,蜀汉可谓一蹶不振,诸葛亮为提振蜀汉斗志,不断北伐,主动出击。倘若没有这场战役,刘备占据天府之国,休养生息,蜀汉不一定最早灭亡,三足鼎立的局面还将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这也是持尊刘贬曹态度的《三国演义》作者为刘备而扼腕,便把这场战役渲染得异常惨烈的缘故。

历史真实中的夷陵之战

其实,《三国演义》所描述的战争,兵力投入都不可能达到数十万人,甚至上百万人。官渡之战,曹袁总兵力不会超过二十万人。公元199年,袁绍南下攻打许都,共是十万精兵,曹操所部大概也就六七万人,绝不是演义中所说的双方总兵力超过了六十万。

赤壁之战一样,曹操的兵力也只在二十万上下,被浮夸了四五倍。而孙刘联军的五万人马虽然也有点水分,但大致差不多。这是明显的贬曹,兵力近二十倍于敌的曹操,竟然被诸葛亮算计,遭到惨败。

那么,夷陵之战刘备有没有七十余万部队呢?肯定没有,如此,罗贯中是不是有意贬低刘备呢?

史书记载,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率兵七万余人,联络五溪蛮王之一万人马进攻东吴。孙权也调集五万精兵迎战,与刘备在夷陵摆开战场。也就是说,这场战役双方出动的兵力总共才十三万人,几被罗贯中演义翻了八倍。阵亡将领也主要是蜀汉一方,沙摩柯、冯习、张南、傅彤等人在《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中明确记载,都是被吴军所斩杀。

至于东吴方面,甘宁死于建安二十五年,即公元220年,也就是夷陵之战的前一年就去世了。而潘璋则死于东吴嘉禾三年(公元234年),并不是在夷陵之战中被关兴擒获然后斩首的。其他在夷陵阵亡的东吴战将,也不见诸史书记载。

即便如此,夷陵之战中蜀汉阵亡的将领也是刘备起兵以来阵亡最多的一次。罗贯中扩大夷陵之战的兵力,其实也有贬损刘备的意思,遭遇这样的失败,是为了后来蜀汉灭亡伏笔。蜀汉人力资源匮乏,原本需要休养生息,遭遇刘备这一折腾,实力受损,自保尚难,一统天下又谈何容易。

三国故事精彩纷呈,英雄豪杰风云际会。无论谁输谁赢,无论战争多么惨烈,都是一段值得追缅的历史。那些在战斗中以鲜血甚至生命书写这段精彩的历史,演义精彩故事的每一个士兵,每一员战将,都是一个传奇,都是闪烁在历史天空之中的星辰。无论关羽、张飞,也无论颜良、文丑,也无论那些无名小将,普通一兵。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战争史上,最硬碰硬的一场战役,是哪两个将军之间展开的?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解放战争中最硬碰硬的战役,应该是孟良崮战役,当时我军就有“砸碎珍珠换玛瑙”和“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说法,足见当时战斗的凶险和惨烈。孟良崮上被全歼的74师有多厉害?我们可以从他们以往的战绩中看得出来。抗日战争中,整编74师的前身74军,是真正的抗日铁军,先后参加过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

  • 秦朝为什么会爆发农民起义?在此之前为什么从没有过?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归根结底其实就是社会形态的不同,秦朝正式进入了大一统封建社会,在进入封建社会后,农民起义频繁发生。然后进入历史周期律。奴隶社会在秦朝之前以春秋战国为例子,都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之前呢都是奴隶社会,那么自然没有记载农民起义,但是不代表没有,哪些起义被划定会时代,奴隶起义,但是同样是少之又少,规模

  • 三国演义都有哪些著名的典故?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三国演义都有著名的典故主要有:孟德献刀煮酒论英雄割须弃袍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千里走单骑舌战群儒大意失荆州过五关斩六将刮骨疗伤梁上君子连环计拓展资料《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这部巨作的作者是罗贯中先生大作家,《《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故事

  • 抗击匈奴的秦兵最后哪去了?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当年秦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派大将军蒙括帅兵30万,收服河套地区,在此安营扎寨修建长城,戍守边关。到了秦始皇驾崩后,蒙括被丞相李斯、驷车庶长赵高矫召害死,秦朝北方军团群龙无首,渐渐军纪涣散,战斗力持续下降。到了巨鹿之战紧要关头,长城军团的继任主帅王离率领20万抗击匈奴的北方秦军,参与此战战败,战败被杀

  • 三国演义整理20个小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谢谢邀请,罗贯中先生字字珠玑,生花妙笔,《三国演义》可谓章章经典,可远不止20个故事!如果非要挑选20个故事作为代表的话,我会这样选择: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关云长温酒斩华雄。虎牢关三英战吕布,青梅煮酒妙论英雄。屯土山关公约三事,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候过五关斩六将,战官渡袁绍失利,刘皇叔跃马过檀溪,徐

  • 《三国演义》三国时期都有哪些著名战役,战胜和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最为突出的就是:火烧赤壁连营700里之战。曹操惨败原因,刘备与东吴配合联合作战,诸葛亮、周瑜两大高手智谋之和,庞统暗献连环计,周瑜打黄盖迷惑;加之曹操轻敌所至。只叹刘备只注重结拜之情,导致诸葛亮逼于无奈,启用关羽华容道捉放曹;否则历史将被改写。在三国历史上,随着东汉王朝末期的名存实亡。天下大乱,各路

  • 《三国演义》最激烈经典单打独斗是哪一个场面?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虎牢关,三雄战吕布,关公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力杀袁绍二将。过五关斩六将,击鼓斩蔡阳,长扳坡赵云单枪闯曹营,几进几出,怀揣阿斗,血染战袍。当阳挢一声吼,吓退曹兵百万,张飞挑灯夜战马超。链接:提取码:hw6s《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

  • 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故事有: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三英战吕布、关羽败走麦城和舌战群儒等:1、诸葛亮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

  • 概括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三国演义中著名战争故事:一、官渡之战公元200年,袁绍挑选10万精锐步兵、1万骑兵,以黎阳为大本营;命令颜良为先锋,渡河进攻白马。曹操用荀攸之计,扬言渡河抄袭袁绍后路,袁绍命令颜良分兵一半到延津阻击曹操渡河;曹操命令于禁固守延津,以张辽、关羽为先锋,自己亲自领主力直扑白马,与东郡太守刘延夹击颜良,颜

  •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高级将领姓王的都有哪些人?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解放战争期间国军王姓将领虽然不少,真正担纲兵团级作战部队军事主官的却真心不多,除了第二绥靖区司令王耀武之外,只有大家不太熟悉的黄埔一期“徐州三王”中的两位,一个是汤恩伯集团的骨干将领王仲廉,一个是顾祝同的老部下王敬久。(王仲廉)“徐州三王”分别是王仲廉、王敬久和王家修,皆为江苏徐州人氏,其中王家修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