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文学批评中的“荒诞”意味指什么?

文学批评中的“荒诞”意味指什么?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982 更新时间:2024/1/22 20:42:15

我认识到的学批评中的荒诞,还是以此篇《灯红酒绿看民国》的评说民国小说的文章为例。作者以一位作家的文字,夸完民国之“灯红酒绿”后又说“民国文化秉承明清韵”。只这一句,我看就不对。清代曹翁大观园内贾家各位格格柳绿花红,还有被卖为奴的苦孩子及那供着贾家灯红酒绿的贫苦佃户衬着。到了作者这上海女人娇俏身材展示的“月白蝉翼纱旗袍”这么一横扫,民国千百万贫苦之人便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只剩下灯红酒绿。这简直是几万倍质的飞跃,说“秉承”,太谦虚了。

这位作者展示了某式旗袍之无穷魅力后,又连带着批几千年来沉溺于“文以载道”的中国文人,矛头直指鲁迅为首的左翼。说他们由于没有反映这灯红酒绿,却去思索反映大众贫民的苦难,便一个个的都没了“好下场”。

“别人”那所谓发达国家,尚无人拿了价值不菲的洋装首饰,来作平民大众生活的象征,咱这近代贫弱难堪的民族,就有人敢用某作家笔下的旗袍,将旧时代数以亿计缺田少地的贫苦人民遮蔽。你说荒诞不荒诞!

关于荒诞,它在艺术创作中也属于审美范畴,表现的艺术形象,或画面形式不真实,古怪离奇,荒诞可笑,但反映作者的观念思想,给人一种示,能够产生审美价值。例如,写下《变形记》的卡夫卡,中国当代作家残雪,都运用那些人们所不习惯的语词和语词搭配,创造了一个恶的世界。这个世界的形成,是建立在作者深刻意识到现代社会人的严重异化状况的基础上的。他们用变异的感觉将一个荒诞、变形、梦魔般的世界展示在作品中,阴郁、晦涩、恐惧、焦虑、窥探和变态的人物心理及人性的相互仇视与倾轧引领我们深入思想和灵魂的世界,而小说荒诞的情节臆想则是由叙述者怪异的感官体验描绘出的一个怪异的世界。这就是荒诞的文学审美。

哪些战争电影很真实,哪些很假?

战争与和平(豆瓣)苏联版战争与和平,1968年前苏联版《战争与和平》耗时五年完成,耗资高达5亿6000万美元(1968年啊),是世界电影历史上投资成本最大的电影。在拍摄拿破仑入侵俄国的战争场景时,苏联版《战争与和平》动用了12.5万名演员和35000匹战马,并且每位“士兵”都有自己的武器和军装,这一数字等于当年拿破仑那次战役的前线人数,等于重新打了一遍这场战争,后来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像我这我们的事儿。而美国版《战争与和平》在拍摄过程中仅动用了1.5万名演员,军装也只订制了2400套,和苏联版完全不具有可比性。无论是在拍摄、人物、道具上还是在音乐、忠实原著上,苏联版都更精心。当时苏联方面准备了695门法国拿破仑时代式样的大炮以及587门俄罗斯同一时期式样的大炮,其中20门是从博物馆里拖出来的。波罗季诺会战场面动用的火药量:12卡车发烟火药,8卡车枪支发火用火药,9卡车3发烟剂。

战争与和平(豆瓣)苏联版战争与和平,1968年前苏联版《战争与和平》耗时五年完成,耗资高达5亿6000万美元(1968年啊),是世界电影历史上投资成本最大的电影。在拍摄拿破仑入侵俄国的战争场景时,苏联版《战争与和平》动用了12.5万名演员和35000匹战马,并且每位“士兵”都有自己的武器和军装,这一数字等于当年拿破仑那次战役的前线人数,等于重新打了一遍这场战争,后来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而美国版《战争与和平》在拍摄过程中仅动用了1.5万名演员,军装也只订制了2400套,和苏联版完全不具有可比性。无论是在拍摄、人物、道具上还是在音乐、忠实原著上,苏联版都更精心。当时苏联方面准备了695门法国拿破仑时代式样的大炮以及587门俄罗斯同一时期式样的大炮,其中20门是从博物馆里拖出来的。波罗季诺会战场面动用的火药量:12卡车发烟火药,8卡车枪支发火用火药,9卡车发烟剂。人去楼空,寂静的莫斯科,迎接着法国人。

相比苏军出动十几万人,把博罗季诺会战重新打了一遍。苏联为了拍摄《战争与和平》最丧心病狂的行为就是……他们复制了一个莫斯科。没错,这是一个假的莫斯科。已经现代化的莫斯科显然无法实地取景,于是当年苏联在莫斯科东北郊搭建了一个占地面积足有十万平方米的假莫斯科,包括居民住所、政府机构、文化设施甚至还有一个完整的克里姆林宫,堪称世界电影史上绝无仅有的布景。然后,为了拍摄莫斯科大火,把这个莫斯科一把火全烧了这本电影时长六个多小时,分为4个部分,但很值得推荐。和美国版相比,苏联版才真正称得上“大气磅礴、史诗风范”。

与美国版偏重爱情故事不同,苏联版就是实打实的战争场面。国版的投入比较:苏联版战争与和平制作背景揭秘战斗民族是怎么拍电影的(百度百科数据和维基百科数据有出入,这里提供参考)关于票房:出口之后席卷整个西方电影市场,把当年许多好莱坞巨片打得一败涂地,成功翻本。以日本为例,1969年正式公映,极为轰动,全日本总票房高达两亿五千万美元(1969年啊!!!),后来日本于1971年再度上映苏联版战争与和平,票房火爆依旧。当时在日本,苏联版《战争与和平》的电影票一票难求,买黄牛票都未必能买到。即便身处战高峰期,这部电影依然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战争题材的故事、诗词、歌曲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塞下曲王昌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城足今古,白骨乱蓬篙塞下曲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

  • 抗日的爱国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杨靖宇》——爱国英雄杨靖宇21岁参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残忍的日军剖开他的遗体,当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时,这些被杨靖宇带领的抗日联军弄得焦头烂额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

  • 请教一个典故的出处,记得好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请哪位高人指点指点。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这个君主是宋襄公,你所说的这次战争称为“泓水之战”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夏,宋襄公出兵伐郑,郑文公向楚国求救,楚成王接报后,没直接去救郑国,却统领大队人马直接杀向宋国。宋襄公这下慌了手脚,顾不上攻打郑国,带领宋军星夜往国内赶。待宋军在泓水边扎好营盘,楚国的兵马也来到了对岸。公孙固对宋襄公说:

  • 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西方戏剧所取得的重要成果。《等待戈多》是贝克特写的一个“反传统”剧本,也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作之一。它于1953年1月在巴黎巴比伦剧院首演后,立即引起了热烈的争议,虽有一些好评,但很少有人想到它以后竟被称为“经典之作”。该剧最初在伦敦演出时曾受到嘲弄,引起混乱

  • 梅兰芳蓄须明志的故事(简练一点)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梅兰芳携家逃至香港,后香港也被日军占领,梅兰芳为了不给日本人唱戏,留起胡子,1942年1月,香港的日本驻军司令酒井看到梅兰芳留蓄胡子,惊诧地说:“梅先生,你怎么留起胡子来了?像你这样的大艺术家,怎能退出舞台艺术?”梅兰芳回答说:“我是个唱旦角的,如今年岁大了,扮相也不好看,嗓子

  • 赵一曼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红枪白马女政委”赵一曼(1905年10月25日-1936年8月2日),原名李坤泰,学名李淑宁,又名李一超,四川省宜宾县白花镇人,1926年进入宜宾市女子中学(现宜宾市二中)读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著名的女民族抗日英雄。五四运动期间,赵一曼受到革命思想影响。1924年大姐夫郑佑之(中国共产党首届

  • 抗日神剧,你最难忘的场景是哪个?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风凄凄,草黄黄。一个俊俏、纹着红唇、切着眉的江湖女子被几千挨千刀的日本鬼子圈在中间一步步逼近,然后,女子面部的特写出来了……“咋办,完犊子了,肯定……够呛了”!接下来,日本兵一拥而上……音乐起,镜头急速拉近,女子闭着眼,脑袋晃了几下后又往后拼命仰,证明……“没招儿”了。大广角:从女子躺在草地上开始,

  • 有关赵一曼的故事252字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中国共产党派到东北地区领导革命斗争。1934年担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兼铁道北区委书记,组织抗日自卫队,与日军展开游击战争。1935年担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第1师第2团政委,11月,与日伪军作战时不幸因腿部受伤被捕。日军为了从赵一曼口中获取到有价值的情报,找了一名军

  • 急需战争和和平的小故事快!!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六十年前,法国,诺曼底,犹他海滩,一队又一队的美国与英国士兵冒着枪林弹雨向前方的碉堡冲去,一个接着一个的战士倒下了,仍然有人呐喊着向前奔跑,片刻,鲜血染红了整个海滩……六十年前,苏联,斯大林格勒,前线,一辆又一辆的卡车载着刚从训练营里出来的新兵,军官在车上喊着:“我们不需要活着的逃兵!”话音刚落,就

  • 简短的红色经典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村后她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