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到的文学批评中的荒诞,还是以此篇《灯红酒绿看民国》的评说民国小说的文章为例。作者以一位作家的文字,夸完民国之“灯红酒绿”后又说“民国文化秉承明清余韵”。只这一句,我看就不对。清代曹翁大观园内贾家各位格格柳绿花红,还有被卖为奴的苦孩子及那供着贾家灯红酒绿的贫苦佃户衬着。到了作者这上海女人娇俏身材展示的“月白蝉翼纱旗袍”这么一横扫,民国千百万贫苦之人便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只剩下灯红酒绿。这简直是几万倍质的飞跃,说“秉承”,太谦虚了。
这位作者展示了某式旗袍之无穷魅力后,又连带着批几千年来沉溺于“文以载道”的中国文人,矛头直指鲁迅为首的左翼。说他们由于没有反映这灯红酒绿,却去思索反映大众贫民的苦难,便一个个的都没了“好下场”。
“别人”那所谓发达国家,尚无人拿了价值不菲的洋装首饰,来作平民大众生活的象征,咱这近代贫弱难堪的民族,就有人敢用某作家笔下的旗袍,将旧时代数以亿计缺田少地的贫苦人民遮蔽。你说荒诞不荒诞!
关于荒诞,它在艺术创作中也属于审美范畴,表现的艺术形象,或画面形式不真实,古怪离奇,荒诞可笑,但反映作者的观念和思想,给人一种启示,能够产生审美价值。例如,写下《变形记》的卡夫卡,中国当代作家残雪,都运用那些人们所不习惯的语词和语词搭配,创造了一个恶的世界。这个世界的形成,是建立在作者深刻意识到现代社会人的严重异化状况的基础上的。他们用变异的感觉将一个荒诞、变形、梦魔般的世界展示在作品中,阴郁、晦涩、恐惧、焦虑、窥探和变态的人物心理及人性的相互仇视与倾轧引领我们深入思想和灵魂的世界,而小说荒诞的情节臆想则是由叙述者怪异的感官体验描绘出的一个怪异的世界。这就是荒诞的文学审美。
哪些战争电影很真实,哪些很假?
战争与和平(豆瓣)苏联版战争与和平,1968年前苏联版《战争与和平》耗时五年完成,耗资高达5亿6000万美元(1968年啊),是世界电影历史上投资成本最大的电影。在拍摄拿破仑入侵俄国的战争场景时,苏联版《战争与和平》动用了12.5万名演员和35000匹战马,并且每位“士兵”都有自己的武器和军装,这一数字等于当年拿破仑那次战役的前线人数,等于重新打了一遍这场战争,后来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像我这我们的事儿。而美国版《战争与和平》在拍摄过程中仅动用了1.5万名演员,军装也只订制了2400套,和苏联版完全不具有可比性。无论是在拍摄、人物、道具上还是在音乐、忠实原著上,苏联版都更精心。当时苏联方面准备了695门法国拿破仑时代式样的大炮以及587门俄罗斯同一时期式样的大炮,其中20门是从博物馆里拖出来的。波罗季诺会战场面动用的火药量:12卡车发烟火药,8卡车枪支发火用火药,9卡车3发烟剂。
战争与和平(豆瓣)苏联版战争与和平,1968年前苏联版《战争与和平》耗时五年完成,耗资高达5亿6000万美元(1968年啊),是世界电影历史上投资成本最大的电影。在拍摄拿破仑入侵俄国的战争场景时,苏联版《战争与和平》动用了12.5万名演员和35000匹战马,并且每位“士兵”都有自己的武器和军装,这一数字等于当年拿破仑那次战役的前线人数,等于重新打了一遍这场战争,后来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而美国版《战争与和平》在拍摄过程中仅动用了1.5万名演员,军装也只订制了2400套,和苏联版完全不具有可比性。无论是在拍摄、人物、道具上还是在音乐、忠实原著上,苏联版都更精心。当时苏联方面准备了695门法国拿破仑时代式样的大炮以及587门俄罗斯同一时期式样的大炮,其中20门是从博物馆里拖出来的。波罗季诺会战场面动用的火药量:12卡车发烟火药,8卡车枪支发火用火药,9卡车发烟剂。人去楼空,寂静的莫斯科,迎接着法国人。
相比苏军出动十几万人,把博罗季诺会战重新打了一遍。苏联为了拍摄《战争与和平》最丧心病狂的行为就是……他们复制了一个莫斯科。没错,这是一个假的莫斯科。已经现代化的莫斯科显然无法实地取景,于是当年苏联在莫斯科东北郊搭建了一个占地面积足有十万平方米的假莫斯科,包括居民住所、政府机构、文化设施甚至还有一个完整的克里姆林宫,堪称世界电影史上绝无仅有的布景。然后,为了拍摄莫斯科大火,把这个莫斯科一把火全烧了这本电影时长六个多小时,分为4个部分,但很值得推荐。和美国版相比,苏联版才真正称得上“大气磅礴、史诗风范”。
与美国版偏重爱情故事不同,苏联版就是实打实的战争场面。国版的投入比较:苏联版战争与和平制作背景揭秘战斗民族是怎么拍电影的(百度百科数据和维基百科数据有出入,这里提供参考)关于票房:出口之后席卷整个西方电影市场,把当年许多好莱坞巨片打得一败涂地,成功翻本。以日本为例,1969年正式公映,极为轰动,全日本总票房高达两亿五千万美元(1969年啊!!!),后来日本于1971年再度上映苏联版战争与和平,票房火爆依旧。当时在日本,苏联版《战争与和平》的电影票一票难求,买黄牛票都未必能买到。即便身处冷战高峰期,这部电影依然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