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来是一个陆权国家,经济发展和军事攻略的重心也基本都在陆地之上,即使有水上的战斗,也一般称之为“水战”而不是“海战”,因为战争基本都是在江河湖之中爆发而不是大海之中。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海军就没有战斗力。恰恰相反,中国的水师,至少在清朝以前,战斗力是极强的。
中国海军扬名立万的第一战,就要数白江口之战了。这一战,是旨在收复朝鲜半岛的唐军在面对日军和新罗的四万联军的时候,以区区一万七千残兵几乎全歼敌人。这一战,奠定了东北亚地区近千年的格局。
中国的第二次海战,爆发在完颜亮南侵的时候。这一战由南宋水师提督李宝,在海州光复以后,带领手下三千余海军,在海上击溃金国浙东道水军,全歼万余准备从水路包抄临安的金兵。这场胶西海战,也成为日后采石之战的演习。
第三场大海战,自然就是崖山之战了,不多讲,说多了都是泪。
第四战,则是大名鼎鼎的鸣梁、露梁海战。这一战,在朝鲜水师李舜臣的辅助之下(抱歉,作为一个藩属国的将领,李舜臣只可能起到辅助作用,绝不可能有棒子自己吹嘘得那么神奇),明朝水师在九百年后,再次击溃觊觎大陆的日寇。
第五战,就比崖山之战更加屈辱了甲午海战。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黄帝战巨鹿不胜,东海捉蛟龙,剥皮做鼓,一鼓而胜,这算不算海战?
我国古代参战人数最多的战争是什么战争?
战争吗?那就不太好说了,因为战争都是双方投入大量的士兵,甚至全部的军力。而且过程很长,北魏伐晋,安史之乱,太平天国,很多都是超过百万人数参战的战争。不过如果说战役的话,淝水之战确实可能是参战最多的。。。不过从战争过程来看,这个人数再多也没啥看头。但是从计谋上看,十分精彩。话说感觉不如西方的沙隆之战精彩,双方参战人数约百万,双方最后损失惨重,估计阵亡了15W-30W,过程持续一天,然后双方联军领袖,匈奴与西罗马帝国都在不久后都灭亡了。
谁有很短的历史小故事?
终教子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虽老来得子,可从来不溺爱,病危时他把儿子叫到床前,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儿子不敢违背,勉强答应,但他不会做,郑板桥命他去请厨师。儿子请教厨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馒头做成,满心高兴地端来,郑板桥却早已断了气。
儿子哭着跪在床边,忽然发现茶几上有张纸条,上面写道:“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事业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好汉!”儿子这才明白了父亲临终要他亲手做馒头的用意。
我国古代赵孟有哪些故事?
世人都知赵孟,鲜知其妻管道升。今天来说说赵孟和其妻子管道升的爱情故事。一、“得妻若此夫复何求”。和所有的恩爱夫妻一样,他们也闹别扭的时候。赵孟曾有“山妻对饮唱渔歌”的知己之叹,但后来,面对“玉貌一衰难再好”的管夫人,赵孟还是有过外心。大德年间,在浙江主管儒学的赵孟,偶遇歌姬崔云英,便动了纳之为妾的念头。那时朝中很多同僚都有三妻四妾,纳妾也是平常之事。年过四旬的管夫人,带着儿子留守大都已二年有余。知道丈夫变心,管夫人心里想必也是百转千回吧,但她没有抒怨怒之气,而是淡墨轻扫,给夫君写了一首元曲《我侬词》。据说赵孟得此词,大笑而止,再不提纳妾之事,“有妻若此,夫复何求!”二、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1318年,管夫人复发脚气病,赵孟获旨送夫人回家乡。4月25日,他们从都城出发,5月10日,在山东临清的一条小船上,58岁的管夫人病逝。赵孟和儿子护柩,把管夫人遗体送到她日夜思念的家乡,后来葬在德清县千秋乡东衡山。这是管夫人生前选定的地方。三十六载相伴,倏忽就天人两隔,赵孟“栖栖然无所依”,哀痛之极,长时间不能镇定伤痛。管夫人离世的那年冬天,皇帝派使者召赵孟回京,但赵孟婉拒,后来皈依了佛教。四年之后,1322年6月16日,赵孟追妻而去。他与管夫人合葬于德清,实现了“生得一个衾,死同一个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