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古代有哪些文官打胜仗的例子?

古代有哪些文官打胜仗的例子?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316 更新时间:2024/2/2 3:46:51

有哇,我说一个,文章为(曹刿论战)。

话说鲁庄公十年,齐国军队讨伐鲁国。鲁国公准备迎战。听此文官曹刿挺身而出,其同乡说你当官享有俸禄的人,管这事干什么?曹刿说你也当官吃肉,看到国家危难,却不能深谋远虑,为救国想些办法吗?

你看这曹刿还真有一片爱国心呀。

为迎接对齐国的这战争。曹刿问鲁公,(怎样才可以战?)鲁公曰(衣食所安,不敢独自有,必以分人))曹刿曰(小小的恩惠未能普及,只取得贵族的支持。民不从也)。鲁公又说(祭祀用的猪,羊,玉帛不敢擅自增加或虚报。必尽以诚信,曹刿对曰(小小的诚意,不能不感动于神,神也不会降福,不能持之为战呀。)

鲁公又提出(大小罪案,虽不能明察,但一定要办的合情合理。曹刿曰(尽力作好这些事,为人民办好事,有了这些条条,就可一战了,战时请让我和您一起去))。鲁公和曹刿同乘一辆车战于长勺(今山东曲阜县北)。

鲁公急躁,将要击鼓进军,刿曰,(不行)直到敲了三通鼓,刿曰(可以了,部队冲上去,齐师败绩。

曹公要命令部队驱车追击,刿曰(未可),他走下车,仔细察看敌军车辗过的痕迹,又登车,手扶车前的横木向远方望去,经过仔细观察,洞悉了敌军败退的真相,这才下令追击。

打了胜仗后,曹公问(我们为什么能打了胜仗?)刿曰(夫战全凭勇气也,擂第一通鼓,能使部队振做起来,擂第二通鼓,士气就有所衰落,三鼓而气竭。齐人敲了三通鼓,用来冲锋,彼竭我盈故克之。

说起齐国他是个大国,很难预测他的底细。因心他设有埋伏,需洞察敌情,我看他车辙散乱,远望它旗帜倒下,故逐之)你看这曹刿一个文官,心思这样绩密,知已知彼,那能不打胜仗呢,,,,,,,。

古代文官打胜仗的例子有很多:

一、战国时期赵国的马服君赵奢,他原本只是赵国征收田租的官吏。公元前270年,秦国攻赵,包围了赵国的重镇阏与,赵奢奉命率领赵兵救援,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秦军,一战成名。凭此战,赵奢获封马服君,进入战国东方六国八大名将之列。

二、东晋名相谢安,淝水之战中,谢安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使晋室得以存续。

三、明代王阳明,进士出身,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朱宸濠之乱,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凭借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日本军神东乡平八郎:一生低首拜阳明

四、明末抗清名将袁崇焕,他是进士及第,官至兵部尚书,督师蓟、辽,所以人称袁督师,他指挥明军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等。

五、晚晴名臣、湘军创立者曾国藩,他是同进士出身,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他在家乡湖南组建湘军,最终剿灭了太平天国。无湘不成军这一说法就源自曾国藩所创立的湘军。

我就介绍这几位了,欢迎大家在评论中补充。

古代战争中有哪些著名的以水代兵的战例?

看这个问题,小编不禁想起了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关羽。今天带大家看看关羽是怎么样利用水势为兵连斩杀曹营二员大将的。

前期背景:

话说刘备占领了益州以后,东吴孙权派人向他讨还荆州,刘备不同意后来在曹操的影响下(曹军进攻汉中,威胁荆州),为了双方利益,两国讲和。之后刘备组织大军进攻曹操,战争持续一年多,随着夏侯渊被杀,曹操退至长安。

战争经过:

后来按照诸葛亮的战略部署,关羽带兵趁势杀至樊城。樊城的魏军守将曹仁向曹操求救。曹操派了于禁、庞德两员大将率领七支人马前去增援。曹仁让他们屯兵在樊城北面平地上,和城中互相呼应,使关羽没法攻城。

正在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樊城一带下了一场大雨。汉水猛涨,关羽乘势放水,于禁的军营扎在平地上,四面八方大水冲来,把七军的军营全淹没了,于禁和他的将士不得不泅水找个高地避水,被围后于禁投降关羽。

曹营另一大将庞德,带了另一批兵士避水到一个河堤上。关羽的水军、船上的弓箭手杀至,一起向堤上射箭。双方从早打到中午,从中午打到下午。这时候,大水越涨越高,堤上露出的地面越来越小,关羽水军的大船进攻更加猛烈,曹军的兵士纷纷投降。庞德趁乱,带了三个将士,从蜀军兵士中抢了一只小船,想逃到樊城去。不料一个浪头袭来,把小船掀翻了,庞德掉在水里,关羽水军赶上去,把他活捉了,劝降失败被关羽砍杀。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水为兵的例子。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以水代兵而取胜的战例其实是有很多的。所谓水火无情,善用者胜,在冷兵器时代,以水火为兵而克敌致胜者几乎历朝历代都有。

宋代著名兵书《百战奇略》中就有关于以水佐攻的详细描述:

若近水为战,须去水稍远,一则诱敌使渡,一则示敌无疑。我欲必战,勿近水迎敌,恐其不得渡。我欲不战,则拒水阻之,使敌不能济。若敌率兵渡水来战,可于水边伺其半济而击之,则利。----百战奇略宋无名氏

至于以水代兵,克敌致胜的经典战例,如战国秦白起水灌楚鄢郢之战,战国秦王贲水灌大梁灭魏之战,楚汉时韩信潍水之战,三国关羽樊城之战水淹七军,明末李自成决黄河水灌开封之战,民国抗战时期决花园口黄河大堤等,其他战例大家了解得都比较多了,这里就重点介绍下战国时的两个经典战例,即鄢郢之战和灭魏之战吧。

白起水灌鄢郢之战鄢为战国前期楚之陪都,在今湖北宜城东南,郢为战国前期楚国国都,在今湖北省江陵西北。

秦昭襄王27年(即公元前280年),秦昭王派秦国大良造,后来的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白起率军大举攻楚。秦军以破竹之势一路南下,兵峰直指楚国北部的邓城(今湖北襄樊西北),时任楚王的楚顷襄王惊恐不已,试图用割地的办法寻求秦国的“谅解”,将上庸(今湖北竹溪东南)和汉水以北的地区拱手相让。和议达成,但秦国并没有让楚国消停太久,第二年即秦昭襄王28年(公元前279年),白起又率军南下攻楚,没有悬念地攻陷邓城,随后便率部攻打鄢城。。

为鼓励将士奋勇作战,白起一路上毁桥毁船不为秦军留半点退路,为及时补充粮草,白起将主攻目标定在汉水流域,一边攻击一边劫掠粮草,补充军需。当秦军兵临鄢城之下时,士气高涨,斗志旺盛。但楚军也已做好了在鄢城与秦军长期相持下去的准备,深沟高垒而不战。楚军的死守战术也确实让秦军感到困扰,久攻不下后,白起想出了一个绝好办法:水攻。

在鄢城附近的西山有一条自长谷出向东南方向流淌的大河,称为“长谷水”。白起注意到这条丰沛的大河,他号令士兵在距离今湖北省襄樊以南、漳县以东的50里处的地方修筑渠道,将长谷水灌入鄢城,淹死城中军民。这条被后人称作“白起渠”(遗迹今日尚在)的长渠很快修好,它长达近百里,直通鄢城。鄢城军民就这样迎来灭顶之灾,滚滚河水灌入城中,人们呼号挣扎,却无能为力。很快,在河水长时间浸泡之下,鄢城城墙的东北角出现溃破,秦军轻松地由此攻入城池,一路之上几乎没有遭遇像样的反抗。鄢城就此落入秦军之手,十多万鄢城军民在河水灌城时被活活溺死,他们的尸体横七竖八地遍布城中,惨不忍睹。

在拿下鄢城的第二年即前278年,秦军又轻而易举地拿下了楚国的都城郢城,迫使楚国迁都至江淮的陈城(今河南淮阳)。之后,秦军又势如破竹地攻下了楚国王陵所在地夷陵(今湖北宜昌),一把大火焚毁了楚国先王的陵墓和宗庙,暗示楚人楚国已没有机会收复那些被秦攻占的土地。此役后楚国的根基之地--江汉地区尽落秦国之手,楚国实力被大大削弱,白起也因此功被封为武安君。

王贲决黄河水灌大梁灭魏之战

战国末期,秦国在北方已经形成了一统之势,韩国赵国已灭,燕国都城蓟城(今北京)已破,燕王喜逃亡辽东,燕国名存实亡,淮河以北除偏安一隅,蒙起眼睛当瞎子的齐国之外,已经只剩下疆土已大大压缩,困守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及附近城邑的战国前期霸主--魏国了。

秦王政二十一年(即公元前225年),秦国名将王翦之子王贲率军突然进袭魏国,包围了魏都大梁。此时的大梁已经几乎成了孤城,但这座城市却有着悠久而光荣的抗敌史,齐军、秦军无数次攻到城下却再也进展不得。当年魏惠王当年营建大梁时,充分考虑到防守的需要,大梁城不但城墙高深,周围还有纵横交错的水网,既是补给大动脉,也可以有效阻挡敌人的攻势。而且此时魏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残余的十余万魏军主力依托坚城死守,凭借着完善的防御体系和充足的物资储备连续打退了秦军的多次进攻。

秦军苦战多日,屡攻不下之后,将目标转向夺取大梁周边地区,将护卫大梁的水网全部掌握在了秦国手中。经过充分准备后,王贲率秦军决开堤坝,引黄河,鸿沟之水灌入大梁城。被黄河水浸泡三个月后,坚固无比的大梁城墙也出现破损和局部倒塌的现象。魏王假见大势已去,无奈之下出城降秦,魏国至此灭亡。

经此一役,中原地区已尽入秦国之手,昔日的战国七雄仅余齐楚苟延残喘,秦国扫灭六国,一统天下已经只是时间问题了。

结语在冷兵器时代,以水代兵作为借助战场之外自然条件的首选,在古代战争史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早期攻城器械及战术相对贫乏的情况下,以水为兵破坚城的战术使用得比较频繁,以上两个战例就是其中典型。

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善用兵者,水火不忌,英明的统帅利用大自然的力量帮助已方减少损失,获取胜利,成就了战争史上的佳话。

我是天涯,欢迎关注,一起品读精彩的历史。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多少次海战?都是跟谁打?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历来是一个陆权国家,经济发展和军事攻略的重心也基本都在陆地之上,即使有水上的战斗,也一般称之为“水战”而不是“海战”,因为战争基本都是在江河湖之中爆发而不是大海之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海军就没有战斗力。恰恰相反,中国的水师,至少在清朝以前,战斗力是极强的。中国海军扬名立万的第一战,就要数白

  • 解放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巴金1904年11月25日出生在四川成都正通顺街,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无党派。1921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东南大学附中学习,1925年毕业。1927年旅居法国。1928年回国,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到日本。

  • 有没有关于红色故事的读后感啊?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一、读《少年红色经典——雷锋》有感——尽自己一点力,为世界做点小事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片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片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抚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持着你的岗位?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未来的人类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

  • 红色故事观后感!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读《红色经典故事》有感1942年,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日本鬼子从炮楼出来不断袭击邻村老百姓,进村后,他们烧杀抢夺,无恶不作,老百姓对他们咬牙切齿,恨之入骨。高家庄群众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民兵队长高传宝的领导下,随机应变,因地制宜,把土洞、地窖改造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的多口地

  • 赫拉克勒斯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赫拉克勒斯是希腊神话中最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被称为“大力神”。是天神宙斯与人类所生之子,一生战胜无数敌人与怪兽,是一名伟大的代表正义的战士。死后被封为“武仙座”。春秋时期,晋、宋等12国联合攻打郑国,郑国只好向晋国求和。郑国给晋国送去金钱珠宝美女等。晋悼公就把贡品分给大臣享乐。魏绛劝谏晋悼公不要只

  • 抗日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自古英雄出少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沉重的抗争。他们的传奇事迹经过艺术家们的演绎,成了经典的歌曲、小说、电影,几十年来被人们传颂,经久不衰。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

  • 关于三国的历史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诸葛亮的故事神机妙算救后代相传,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到那时,你们把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有补救的办法。”诸葛亮死后,司马昭打下天下当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马昭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在金殿上,

  • 三国英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青梅煮酒一天,刘备正在浇菜,曹操派人请刘备到小亭青梅煮酒.曹操大谈当世英雄,问刘备当世英雄是谁.曹操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两个.刘备一听,吃了一惊,手中筷子不知不觉掉在地下,正巧雷声大作,刘备灵机一动,从容地低下身拾起筷子,说是因为害怕打雷,才掉了筷子。刘备经过这样的掩饰,使曹操认为自己是个胸

  •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历史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秦末农民战争中,韩信仗剑投奔项梁军,项梁兵败后归附项羽。他曾多次向项羽献计,始终不被采纳,于是离开项羽前去投奔了刘邦。有一天,韩信违反军纪,按规定应当斩首,临刑时看见汉将夏侯婴,就问到:“难道汉王不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夏侯婴以韩信所说不凡、相貌威武而下令释放,并将韩信推荐给刘邦,但未被

  • 有关革命先烈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我站在铁索桥上我站在铁索桥上,桥身在轻轻地摇晃。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脚下是大渡河的白浪。英雄的红军,曾在这里强渡,高举着红旗,迎着火光。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啊!当年激烈战斗的楼房,如今成为孩子们的课堂;勇士们洒过献血的地方,满树的梨花正在开放。人民捧着美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