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电视机在中国普及的历史,那真是一段非常有趣的故事,从中也能看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是如何开始接触现代化的。
电视机的普及得力于日本松下电器,邓小平请求松下幸之助给予帮助有人说,电视机早在民国时期就有。确实是如此,但在改革开放之前,一般老百姓家中很少有人能够拥有电视。电视真正普及,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是要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而且与现在我们情感复杂的近邻日本,息息相关。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当时的日本,家庭产品已经趋于饱和,尤其是电视机,已经普及化了(就如同我们十年前,彩电争相促销,大幅度降价)。
因此,日本必须寻找新的国家,新的市场。于是,很多企业都纷纷将目光盯向了中国。当时,中国老百姓家里几乎都没有电视,连见都没见过。因此,日本企业就跃跃欲试,准备进入中国大陆市场。
1978年,已经复出的邓小平访问日本。他特意来到大阪,参观了松下电器厂,并亲自会见了松下幸之助。
邓小平在那里参观了电视机的生产线,还见到了中国完全没有的传真和微波炉。邓小平把一块微波炉加热的烧卖放到嘴里,然后称赞“味道不错”。
当时,邓小平不讳言当时中国的落后现实,他对松下幸之助说:“我们确实是抱着一种请教的态度同你们见面的”。然后请求松下幸之助:“你能否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帮点忙”。
松下幸之助不假思索地答道:“无论什么,我们都将全力相助。”
松下电器与北京电视机厂合作,帮助建设生产线后来,松下幸之助果然兑现自己的诺言,虽然没有把核心技术转让给中国,但是松下电器开始在中国建厂。
1979年,日本松下电器开始出现在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的橱窗里,在面积不大的7号橱窗里,密密麻麻放着许多松下电器,其中就有电视机。这可以被看成是,日本电器第一次进入中国,向老百姓售卖。
随后,松下电器开始与中国的工厂进行合作。1980年,北京电视机厂派出了技术人员前往日本考察学习,引进了彩电生产线,然后开始进行配件加工。
1981年7月,这条生产线建成,装配工作全部自动化,每天可生产420台彩电。后来,这些彩电以牡丹牌电视机开始在社会上售卖。
就这样,彩电正式进入了中国社会。
老百姓购买彩电,需要凭票,还要搭上自己五年的工资1983年,中央电视台转播了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这场晚会在当时的威力非常巨大,虽然当时中国的电视普及率只有没千人5.1台(甚至低于朝鲜的每千人7.1台)。
但是,当老百姓知道,可以从电视上看到如此精彩的节目,于是纷纷决定要攒钱购买。
不过,那个时候买电视可不容易。有钱还不行,最主要的是必须要有票(那个时候,还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期)。要想获得票,必须要跟单位申请,然后进行排队,一般会等待很长时间。
即使有票了也不行,那个时候一台电视几百块钱,有的甚至要上千。当时,一般工厂工人,月工资才三四十块钱,相当于他们不吃不喝几年的工资。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就曾拿着自己5年的工资1600元钱去买彩电,结果中途看到了钧瓷挂片,于是没买彩电,买了钧瓷(当时根本不值钱,现在应该几千万不止)。
当时很多中国人,第一次看到彩电都非常不理解,想不出它的科学原理。有些老人甚至不让小孩看电视,害怕他们的魂魄被电视勾走。
在很多地方,如果一个胡同或者一个楼里面,有一家人买了电视机,其它邻居,尤其是小孩子,一到晚上就会跑去,围坐在一起看电视,有些小孩甚至还会趴在窗户外。这成为了上世纪80年代独特的景象。
有网友调侃说,终于买的起40的彩电了,可是老婆孩子却玩手机,不看电视了。
这种感慨是经历过以前看电视是件奢侈的事情的。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村里谁家有一个哪怕是14的黑白电视,那也绝对每天到点宾客临门,在村里享有绝对的敬重与权威。
1983年以后,不看春晚不算过年;《渴望》一播,万人空巷;《上海滩》一播,满大街“浪奔浪涌”。
倘若有一台22彩电,哪怕是二手的日本货,那绝对都是殿堂级的待遇。唯独麻烦的是信号不太好,严重受供电的制约。
其实电视机走入寻常百姓家是一个曲折的过程,但同时也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成功的典范。
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英国和美国同时在致力于电视机的研发的过程中,也正是历史上所谓的“民国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
作为远东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实际上电气化水平是并不比英美落后多少的。甚至拥有完备的电影工业。但是很可惜国内的第一台电视机,并没有出现在上海。因为一直到1939年,世界上第一台黑白电视机才在美国生产出来。
所以国内的第一台电视机在1949年出现在了香港。并且在8年后,全世界第一个华语电视台“丽的映声”在香港成立,这就是现在我们大家熟知的“亚洲卫视”的前生。
到了1958年,大陆的第一台黑白电视机是我们自己生产的。
当时引用的是当时苏联的技术,产量为10台,出产于天津无线电厂(俗称712厂)。同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成立。
后来开始量产的,老一辈人熟知的“北京牌”和“上海牌”黑白电视,都是得益于712厂的技术。包括1970年生产出来的那个木头壳子的彩电也是出自712厂。
到了上世纪70年代,彩电又被发明出来了。因为一个误会,彩电量产错失了好多年。
中美关系松动之后,中方派人到美国去考察交流。美方提出来愿意免费为中方提供一条彩电生产线。
但是临别的时候,美国人一个“错误”的举措,导致了这次合作的彻底破产。临走的时候,美方赠送的伴手礼是蜗牛玩偶。
由于文化的差异,被上纲上线了。蜗牛在东方文化中,代表发展缓慢和短视,这在中方看来,多少就带有点侮辱的成分。这很快演变成了一个外交风波。虽然最后澄清误会,圆满解决,但是彩电生产线的事情最终无疾而终了。
从引进彩电生产线,到实现国产自主化,我们只用了不到10年时间。
直到1978年,邓小平访问日本,参观了松下集团,才拍板决定引进一条彩电生产线。4年后的10月份在上海开始投产。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彩电的下游产业也开始迅速升温,很多企业因为生产彩电必备的彩管而发了大财,因为仅仅过了不到10年,市场放开,买彩电不再需要票了,国内一下子就冒出了上百条彩电生产线。也因此创立了很多知名国产品牌。
熊猫、金星、牡丹、飞跃,等等,经历过的人应该都懂。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