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电视机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当时人们是怎么接受这个能装任何东西的“箱子”的?

电视机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当时人们是怎么接受这个能装任何东西的“箱子”的?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2614 更新时间:2024/2/21 2:09:45

说起电视机在中国普及的历史,那真是一段非有趣的故事,从中也能看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是如开始接触现代化的。

电视机的普及得力于日本松下电器,邓小平请求松下幸之助给予帮助有人说,电视机早在民国时期就有。确实是如此,但在改革开放之前,一般老百姓家中很少有人能够拥有电视。电视真正普及,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是要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而且与现在我们情感复杂的近邻日本,息息相关。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当时的日本,家庭产品已经趋于饱和,尤其是电视机,已经普及化了(就如同我们十年前,彩电争相促销,大幅度降价)。

因此,日本必须寻找新的国家,新的市场。于是,很多企业都纷纷将目光盯了中国。当时,中国老百姓家里几乎都没有电视,连见都没见过。因此,日本企业就跃跃欲试,准备进入中国大陆市场。

1978年,已经复出的邓小平访问日本。他特意来到大阪,参观了松下电器厂,并亲自会见了松下幸之助。

邓小平在那里参观了电视机的生产线,还见到了中国完全没有的传真和微波炉。邓小平把一块微波炉加热的烧卖放到嘴里,然后称赞“味道不错”。

当时,邓小平不讳言当时中国的落后现实,他对松下幸之助说:“我们确实是抱着一种请教的态度同你们见面的”。然后请求松下幸之助:“你能否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帮点忙”。

松下幸之助不假思索地答道:“无论什么,我们都将全力相助。”

松下电器与北京电视机厂合作,帮助建设生产线后来,松下幸之助果然兑现自己的诺言,虽然没有把核心技术转让给中国,但是松下电器开始在中国建厂。

1979年,日本松下电器开始出现在北京府井百货大楼的橱窗里,在面积不大的7号橱窗里,密密麻麻放着许多松下电器,其中就有电视机。这可以被看成是,日本电器第一次进入中国,向老百姓售卖。

随后,松下电器开始与中国的工厂进行合作。1980年,北京电视机厂派出了技术人员前往日本考察学习,引进了彩电生产线,然后开始进行配件加工。

1981年7月,这条生产线建成,装配工作全部自动化,每天可生产420台彩电。后来,这些彩电以牡丹牌电视机开始在社会上售卖。

就这样,彩电正式进入了中国社会。

老百姓购买彩电,需要凭票,还要搭上自己五年的工资1983年,中央电视台转播了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这场晚会在当时的威力非常巨大,虽然当时中国的电视普及率只有没千人5.1台(甚至低于朝鲜的每千人7.1台)。

但是,当老百姓知道,可以从电视上看到如此精彩的节目,于是纷纷决定要攒钱购买。

不过,那个时候买电视可不容易。有钱还不行,最主要的是必须要有票(那个时候,还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期)。要想获得票,必须要跟单位申请,然后进行排队,一般会等待很长时间。

即使有票了也不行,那个时候一台电视几百块钱,有的甚至要上千。当时,一般工厂工人,月工资才三四十块钱,相当于他们不吃不喝几年的工资。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就曾拿着自己5年的工资1600元钱去买彩电,结果中途看到了钧瓷挂片,于是没买彩电,买了钧瓷(当时根本不值钱,现在应该几千万不止)。

当时很多中国人,第一次看到彩电都非常不理解,想不出它的科学原理。有些老人甚至不让小孩看电视,害怕他们的魂魄被电视勾走。

在很多地方,如果一个胡同或者一个楼里面,有一家人买了电视机,其它邻居,尤其是小孩子,一到晚上就会跑去,围坐在一起看电视,有些小孩甚至还会趴在窗户外。这成为了上世纪80年代独特的景象。

有网友调侃说,终于买的起40的彩电了,可是老婆孩子却玩手机,不看电视了。

这种感慨是经历过以前看电视是件奢侈的事情的。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村里谁家有一个哪怕是14的黑白电视,那也绝对每天到点宾客临门,在村里享有绝对的敬重与权威。

1983年以后,不看春晚不算过年;《渴望》一播,万人空巷;《上海滩》一播,满大街“浪奔浪涌”。

倘若有一台22彩电,哪怕是二手的日本货,那绝对都是殿堂级的待遇。唯独麻烦的是信号不太好,严重受供电的制约。

其实电视机走入寻常百姓家是一个曲折的过程,但同时也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成功的典范。

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英国和美国同时在致力于电视机的研发的过程中,也正是历史上所谓的“民国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

作为远东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实际上电气化水平是并不比英美落后多少的。甚至拥有完备的电影工业。但是很可惜国内的第一台电视机,并没有出现在上海。因为一直到1939年,世界上第一台黑白电视机才在美国生产出来。

所以国内的第一台电视机在1949年出现在了香港。并且在8年后,全世界第一个华语电视台“丽的映声”在香港成立,这就是现在我们大家熟知的“亚洲卫视”的前生。

到了1958年,大陆的第一台黑白电视机是我们自己生产的。

当时引用的是当时苏联的技术,产量为10台,出产于天津无线电厂(俗称712厂)。同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成立。

后来开始量产的,老一辈人熟知的“北京牌”和“上海牌”黑白电视,都是得益于712厂的技术。包括1970年生产出来的那个木头壳子的彩电也是出自712厂。

到了上世纪70年代,彩电又被发明出来了。因为一个误会,彩电量产错失了好多年。

中美关系松动之后,中方派人到美国去考察交流。美方提出来愿意免费为中方提供一条彩电生产线。

但是临别的时候,美国人一个“错误”的举措,导致了这次合作的彻底破产。临走的时候,美方赠送的伴手礼是蜗牛玩偶。

由于化的差异,被上纲上线了。蜗牛在东方文化中,代表发展缓慢和短视,这在中方看来,多少就带有点侮辱的成分。这很快演变成了一个外交风波。虽然最后澄清误会,圆满解决,但是彩电生产线的事情最终无疾而终了。

从引进彩电生产线,到实现国产自主化,我们只用了不到10年时间。

直到1978年,邓小平访问日本,参观了松下集团,才拍板决定引进一条彩电生产线。4年后的10月份在上海开始投产。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彩电的下游产业也开始迅速升温,很多企业因为生产彩电必备的彩管而发了大财,因为仅仅过了不到10年,市场放开,买彩电不再需要票了,国内一下子就冒出了上百条彩电生产线。也因此创立了很多知名国产品牌。

熊猫、金星、牡丹、飞跃,等等,经历过的人应该都懂。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电影里有一段送电话线的戏,至于用人送么?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电影本身就具备改编的戏剧性,强调制造矛盾冲突来达到表现主题的效果。即便是纪录片,也不能完全体现真实的历史。这人间多少人为一场梦幻付出一生,唱K一夜买醉,应酬间的觥筹交错虚以委蛇,为麻醉花了成千上万都毫不吝惜,几十块钱一张票的东西,能唤起一点点感触,还卯足了劲去拿放大镜探究真伪,现实的你真有这股子心劲

  • 谍战片里绝密情报都是电报员收发的,那现实里不就是电报员什么都知道吗?是这样吗?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烟酒阁大学士文章:没落的通讯方式之电报业务。无线电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19世纪末,众多科学家分别研发了无线电报,利用摩尔斯电码收发报文。但只有英国人对电报技术产生了兴趣,进行了投资和商用。无线电台技术迅速被运用到军事中,使得统帅部能对千里之外的军队进行指挥,近现代战争雏形出现:电台可以使得

  •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截获电报,现在的电脑能自动接收破译吗?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现在还有用摩尔斯码发电报的吗?无线电通讯(摩斯电码)是十八世纪末开始运用到民用和商用的,很快被全球各国所接受,主要是以官方、商用和民用邮政日常电报往来为主,当时的电文基本都是以26个英文字母和09数字式的明码,通常只要有略通英语读解能力的人基本都能看懂电文内容。1912年,由于“泰坦尼克号”客船在大

  • 无线电在军事战争发挥了怎样巨大的威力?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千里眼、(雷达)顺风耳,(无线电通信)这些只有在神话中才出现法术,如今实现在现实之中。这些技术使用在军事上,让战争形式多变,指挥员更是耳聪目明,得心应手,真正做到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指挥员基本上掌握了霎息万变的战场,随着兵器和技术的不断更新,除了冷兵器时代所没有的制海权、制空权以外,还

  • 急!10个100字左右的历史小故事。七年级上的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围魏救赵公元前354年,势力强大的魏国进攻赵国,魏国将军庞涓指挥大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八万前往救援。田忌本来打算带领军队直接去赵国与魏军作战,孙膑认为,魏国的精兵都在攻打赵国,国内空虚,主张采取避实击虚的灵活战术,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

  • 二战中的军用电台是怎么截获敌方电台发出的电报?原理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谢邀!二战中美国、英国、苏联、中国、日本、德国、意大利这些国家的电台都有很多不同的类型,比如分单兵和车载、短波和长波等。今天就用二战中美军的“BC1000电台”与日军的“94式6号无线电”做一个分析。(下图为日本94式无线电台)通信工具无论是在战时,还是和平年代的今天都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在二战的时候

  • 焦裕禄的感人事迹(要具体)?或者焦裕禄的感人小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20世界60年代,在河南兰考县任县委书记,曾亲自带人治理兰考县水涝、风沙、盐碱三害。后来他知道自己患了癌症,也仍然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临终前对党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人民称颂他是“党的好干部”希望能帮到你,谢谢公元前43

  • 用一两句话分别概括特洛伊战争的几个小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适当修改公元前1193年,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和他俊美的二儿子王子帕里斯在希腊斯巴达王麦尼劳斯的宫中受到了盛情的款待。但是,帕里斯却和麦尼劳斯美貌的妻子海伦一见钟情并将她带出宫去,恼怒的麦尼劳斯和他的兄弟迈西尼国王阿伽门农兴兵讨伐特洛伊。希腊联军的将领阿喀琉斯和普利阿摩斯的大儿子、特洛伊年轻的王位继

  • 有没有人知道抗战小说十大经典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网上流传中国十大经典抗日电视剧由于电视剧基本通过剧本、小说改编而成或许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1、血溅津门2、大宅门3、林语堂:京华烟云4、夜幕下的哈尔滨5、霍元甲6、历史的天空7、红旗谱8、张伯苓9、敌后武工队10、亮剑小说剧本到电视剧还是有很多不同但是不可否认常常是一部成功的小说才能成为一部优秀电视剧

  • 世界历史上,哪些战役可以称之为教科书式的经典之战?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能称得上经典教科式的战役很多。如红军的第一到第四次反围剿,都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我简要介绍一下第一次反围剿战役。苏区根据地刚刚建立,红军还比较弱小,蒋介石下决心要消灭苏区、消灭红军。1930年12月,蒋调集10万兵力,由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主席、第九路军总司令鲁涤平担任国民党陆海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