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上水攻案例不胜枚举,大家比较熟知的关云长水淹七军等这些就不列举了,主要说说偏冷门的几个战例。
一、智伯水灌晋阳之战
公元前403年,晋国智伯“率韩魏之师以攻赵氏”,“赵襄子走晋阳”,“晋师围而灌之”,但久攻不下此时,韩魏二氏便各怀二心,害怕智伯攻下赵氏以后,又以同样的手段对付自己,因为当时韩魏的都城分别在汾水和绛水之边
因此,韩魏决意联合赵氏而攻打晋他们约定日期,由赵氏决开晋师所修筑的水攻工程反灌智伯军,并实施正面追击,而韩魏两军则从左右两面夹攻,大败智伯军,杀智伯,尽灭其族,结果韩魏赵三家尽分晋国之地
此战的水攻,改变了韩魏赵三家与晋国之间政治与军事力量的对比,最终导致晋国亡国此战虽在《史记》《国语》《韩非子》等史籍中都有记载,但如何利用工程手段实施水攻却没有提及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道:“晋水出晋阳县悬瓮山……昔智伯遏晋水以灌晋阳,其川上溯,后人踵其遗迹蓄以为沼”,“沼水分为二派,北读即智氏故渠也昔者战国襄子保晋阳,智氏防山以水之,城不没者三版”,“与韩魏望叹于此,故智氏用亡,其读乘高,东北注入晋阳城,以周园溉”
为了进一步弄清楚当时水灌晋阳的可能性及其工程实施,必须了解当时晋阳附近的水源情况
古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30里,晋祠东北10里据史籍记载:“晋水源出并州晋阳县悬瓮山”,即晋祠所在处,故晋阳仅距晋水源头10里左右但是,晋水水源很小据现代测定和分析,晋水历史最小流量不低于1.4立方米/秒,最大流量不超过2.5立方米/秒,一般流量仅为2立方米/秒左右
即使历史有所变化,但因其集水面积变异不大,所以要想直接把这样小的水量引来冲击晋阳城是不可能的,必须像(水经注》所记“防山以水之”
“防”就是堤堰,即在上源筑坝先把水源拦截不使走泄,以待利用这是水灌晋阳工程的第一步
《水经注》所载“以周园溉”,是水攻晋阳工程的第二步,亦即在晋阳城周围预先筑起一道堤围,将蓄储的晋水引进围内,使之灌浸晋阳城,而不是用水动能直接冲毁城墙
所谓“城不没者三版”,可见当时在外面筑的堤围,几近晋阳外城一样高由此可知,公元前403年的这一次水攻,至少有在上游筑拦水坝开引水渠及筑围城堤三大工程
由于这三大工程的作业量巨大,攻击一方如果不是具备绝对的军事优势,是难以实施的为了进一步了解运用水攻进攻晋阳的可能性,我们再来看看1000余年以后的北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宋太祖亲征太原时运用水攻的情形
是年三月,宋太祖指挥宋军进攻北汉军坚守的太原城,因屡攻不下便欲增兵
左神武统军陈承昭进言:“陛下自有数千万兵在左右,何不用也?’,太祖一时未解陈承昭策马指着汾水,太祖恍然大悟,于是令陈承昭指挥宋军实施水攻陈承昭便“北引汾水灌城”,又“决晋祠之水注之”,两源兼施,合水而攻
当时实施灌城的水攻工程大致包括以下几部分:
其一,“筑长堤雍汾水”汇,其中应包括横越汾水构筑的拦河坝及在坝的上游一定距离处加高河堤,使汾水的水位提高至足够的高度;
其二,“筑长连城”,即在太原城外修筑环形连城将太原城围住;
其三,开凿新的引河,以便“引汾水入新堤”这里所说的“新堤”,即上述的“连城’,“决晋祠水灌城下”,这里包括晋祠水源处的蓄水工程和第二道引水渠的开挖
从记载看,公元969年陈承昭主持水攻太原的工程,与公元前403年智伯水灌晋阳的办法基本相同,都是用围城“浸灌”之法
东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采用荀枚郭嘉计,“决泅沂水以灌城’,即在彭城外筑长堤引水浸灌,最后因“城溃’,而“生擒布”这次水攻也不是直接用水冲击,而是“堑围三月”所谓“堑围”与上述水灌太原相仿。
二、白起水灌鄢城之战秦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秦将白起伐楚,以水攻陷鄢城(在今湖北宜城东南)。鄢城距楚都郢(今江陵西北)甚近,是拱卫郢都的军事要地,楚国在此集结重兵,意欲阻止秦军南下。
白起所率秦军在此遭到楚军顽抗,屡攻不克。白起乃利用夷水从楚西山长谷出而流向东南的有利条件,在鄢城西边百里处筑堤蓄水,并修长渠直达城内,尔后开渠灌城,城东北角溃破,城中军民被淹溺者极多。
《水经注酒水》记述了此事:“夷水又东注于污,昔白起攻楚,引西山谷水即是水也。旧遏去城一百许里,水从城西灌城东,入注为渊,今熨斗阪是也。水溃城东北角,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城东皆臭,因名其阪为臭池”。
又据唐李吉甫记载:“长渠在义清县东南二十余里派引蛮水,昔白起攻楚,引西山谷水两道争灌郡城,一道使河北入,一道使河南入,遂拔之。”
上述记载说明,这是一次用水力直接冲毁城垣,给敌方以毁灭性打击的古代水攻战例。
其水攻工程技术相当复杂,至少要包括在上游构筑规模巨大的拦河坝,以造成储水量庞大的蓄水库,以及长达一百多里的主引渠工程、辅助攻城的引水工程。
汉高祖刘邦四年(公元前203年)十一月,韩信所率汉军与项羽部将龙且所率楚齐联军对阵于潍水(今山东潍河)东、西两岸。夜间,韩信派人以万余沙囊在潍水上游筑坝截流。
天明后,亲率一军渡河进攻,随又佯败退回西岸。龙且以为汉军怯弱便渡河追击。汉军乘其半渡,决坝放水,将楚军分割于两岸,并乘势回击,杀龙且,联军大败。
此战的工程手段并不复杂,主要是用计引诱敌方渡河而放上游的水击杀之。当时正值初冬,各江河水位处于枯水时,潍水又是一条不大的河流,所以龙且根本没有防备,而韩信只用沙囊将上游的水位抬高,之后又以激水冲敌的战法,达到水攻取胜的目的。
这种方法与白起水灌郡城之法基本相似而更简单些。
三、明末水灌开封之战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四月,李自成起义军大败左良玉所部明军后,即挥师开封。九月,明军新任陕西三边总督孙传庭统兵东出渔关,决黄河朱家寨口淹灌李自成起义军。
起义军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亦决马家口河,互相攻灌。时值秋九月,“天大雨,二口并决,声如雷,溃北门入,穿东南门出。注涡水。城中百万户皆没。得脱者惟周王、妃、世子及抚按以下不及二万人。”
这是有史记载以来运用水攻手段溺杀人数最多的一次。
我是畅侃历史,欢迎关注我。聊历史,看当下,以史为鉴品人生!
公元前278年,秦王派白起伐楚,楚国的鄢城久攻不下,白起受农人灌田启发,想到了引鄢水淹鄢城的法子,但鄢城在高处,鄢水在低处,怎么淹?白起灵机一动,请来了成都的水利专家李冰父子。李冰父子来查勘地形后,绘制了一张导水图,提议通过烧山筑堰的方式,迅速在鄢水筑起堤坝,然后修渠将鄢水导向鄢城。结果水灌鄢城,楚人军民百姓淹死了10万。那条引水的长渠,后人称之为白起渠。
历史上,水淹鄢城确实有记载,战后形成的“白起渠”,号称百里长渠,至今仍灌溉着湖北省宜城平原的30多万亩良田。但这个军事水利工程的缔造者并非剧中的李冰父子。白起和李冰都生活在秦昭襄王时代,但生长年代一前一后,李冰出生于公元前302年左右,公元前278年秦伐楚时李冰只有24岁,他不太可能带着正当青少年的儿子,去给白起围堰修渠。有关“白起渠”的资料,《元和郡县图志》《水经注》和《长渠志》,均只提到白起,根本没提李冰,可见李冰父子和白起渠并没关系。
史载,李冰是在公元前256年-前251年任蜀郡太守,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剧中秦王透露,李冰已在水淹鄢城后即被派往蜀中修建都江堰。此时是公元前278年,剧中李冰父子比历史提前二十多年修建都江堰。剧中秦昭襄王说了一句:“动工建造都江堰,治理都江水患”,“都江堰”这个名字是从宋代才开始叫的,“都江”的叫法也不对,实际上是岷江。
古代战争攻城拔寨时,以水代兵实行水攻的案例很多,比如春秋时期的水灌晋阳,三国时期的曹操水淹下邳和关羽水淹七军。白起水淹鄢城,是有明确记载淹死人比较多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