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赵括纸上谈兵历史故事是怎样的?

赵括纸上谈兵历史故事是怎样的?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80 更新时间:2024/1/22 7:35:45

长平之战,赵王把廉颇换走让善于进攻的赵括顶上,结果赵括带兵被秦军全歼,也是历史上最悲惨的一次战役了。后人把赵国失败的原因归结到了赵括的身上,说赵括是纸上谈兵,战术还没有经过任何的实践就拿出来用,导致了最后的失败。难道赵括真是长平之战最大的败笔么?下面还是先帮大家回忆一下长平之战的历史故事,再来讨论讨论赵括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秦昭襄王在位前期,对赵国基本束手无策,这主要是因为赵国有蔺相如廉颇这样的贤能之人。另外也是因为秦国强大后,觉得不需要贤能之士了,国内无贤能出谋划策,才使秦赵间相持许久,直到范雎为秦相后,赵国的灾难才彻底降临。

秦昭王采纳范雎的远交近攻之策,先消灭韩国这个心腹之患。公元前264年,白起率军攻破韩国陉城(山西曲沃东北),杀韩军五万。次年,秦又攻占韩国南阳(河南北部王屋山以南)的太行山路,截断了韩太行山的通道。公元前262年,秦派白起攻取韩国野王(河南沁阳)。至此,韩国的上党地区孤立无援。

上党地区在今山西东南部,治所在祭长治市。上党东面是太行山,西为太岳山,北有五云山,南临丹朱岭和金泉山。其中间是众山脉围成的高台。秦军的下一步行动就是夺取上党,上党与赵国邻近。上党郡守冯亭对当地百姓说:“郑道已绝韩必不可得为民。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赵国接纳后,秦国必会转而攻赵。”于是,冯亭派人告知赵王。赵孝成王召集大臣商议,平阳君说:“不如勿受。受之,祸大于所得。”平阳君说:“白白地得到一个郡,不要白不要。”赵孝成王听取了平原君赵胜的建议,接受了上党郡。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利令智昏,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秦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派王攻占了上党地区,上党百姓都逃到了赵国。上党灭亡后,秦赵就变成相邻的两个国家,秦国必然攻赵。赵派大将廉颇驻军长平(山西高平),成为上党百姓的保护神。四月,王先锋军与廉颇先锋军交战,赵军败,副将赵茄被秦军斩杀,廉颇坚守不出战。六月,秦军又乘机攻破赵军防线,夺取了两个城堡,抓了四个校尉。七月,赵军在加固防线的时候,遭秦军袭击,又丧失两校尉。赵军丢弃西部防线后撤,坚守不出。秦军多次挑战,赵军依然坚守不出,想以此和秦国打消耗战。结果赵王怕秦军终究会攻破赵军防守阵营,直赴邯郸。便派人多次命廉颇出战,廉颇为难。秦相范雎见秦军久攻不下廉颇阵营,便暗中派人带着千金去赵国收买人散布谣言:“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那廉颇,太容易对付,他马上要投降秦国。”赵王本来就对廉颇坚守不战,损兵折将不满,而今又听信谣言,改派赵奢的儿子赵括代替廉颇。

赵括自小熟读兵书,对军事理论了如指掌,认为天下无人能及。父亲赵奢连他谈论兵法,也不及儿子,但赵奢并不认为儿子真有本领。赵括母亲问其故,赵奢说:“战争是生死攸关的大事,而括却说得既随便又轻巧。赵国要是让他带兵打仗,必然失败。”赵孝成王任赵括为将时,赵奢已死。知子莫如母,赵括母亲对赵王说:“括不可使为将。”赵王问:“为什么?”括母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刚当上将军),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吾已决矣。”赵括母亲请求说:“那赵括以后一旦打了败仗,不要让我受牵连。”赵王答应。

秦国得知,纸上谈兵的赵括做了赵军主帅,就暗中任白起做主将,王改为副将。并令全军,谁要泄露白起为将的消息,格杀勿论。赵括来到长平,便立即出兵与秦军交战,秦军佯装败退。赵军追击,白起暗中派两万五千人从中间截断赵军,将其分成前后两段,再派五千轻骑夺占赵军营垒,使其粮草与士兵分离。赵军追击至秦军的防御阵线前,无法突破,加之粮道断绝,只有等待援兵。秦王知赵军已断粮,喜出望外,乃亲临河内(河南山西交界处的黄河以北),征调秦国所有十五岁以上男子到长平参战。“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不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蔽也,犹齿之有齿也,齿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救赵之务,宜若奉漏沃焦釜然。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义救亡国,威却强秦。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齐王不听。

至九月,赵军绝粮已四十六天,军心大乱。士兵相互残杀分吃人肉,赵括等不到援军,开始向秦军出击,将赵军分成四队,轮番突围。四次,都失败。第五次,赵括亲自带精锐出战,身先士卒,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军大败。四十多万大军投降,人屠武安君白起考虑到:“之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于是,设计将四十五万赵军活埋,只留下二百四十个孩子,让其归国。这是春秋战国时期伤亡最大的一次兼并战争,赵国从此一蹶不振。长平大战的次年,即公元前259年,统一六国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在赵国邯郸城诞生。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水攻,火攻的战役有哪些?都是谁指挥的?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历史上水攻、火攻的战例还是很多的,下面我简单举几个比较知名的例子:第一个:田单火牛阵。说到田单不得不提一下乐毅,一代名将啊!仅仅出兵半年,便连续攻克齐国七十余座城,仅剩莒城和即墨两个地方。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齐国田单临危受命,担任即墨城守将。田单在运用了一系列心理战术之后,定下了火牛阵的战略意图,挑选

  • 读古今传奇故事的体会600字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悬梁刺股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一早就起来就读书,直至深夜。因为疲劳瞌睡,常会不知不觉打起盹来。他就把绳子的一头悬在屋梁上,一头系着头发。这样,一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痛。后来,他终于成为儒学大师。战国时的苏秦因为游说秦国失败,家里人不理他,就发愤自学。每当瞌睡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股(大腿),直至鲜血淋

  • 古代关于友谊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10000字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一)鸡黍之约秀才张劭,字元伯,乃汉明帝时人,汝州南城人氏。自幼奋志读书。有弟张勤同在家务农耕种,以供六旬老母。时到东都洛阳应举,于客店遇秀才范式正危于时疫之中。式字巨卿,乃楚州山阳人氏,年四十岁。元伯扶救巨卿于垂危之际,二人结成生死之交,式为兄,伯为弟。二人已误考期,时值重阳节,临别,相约于明年今

  • 历史上有什么著名的力挽狂澜的人吗?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历史上最著名的力挽狂澜的人莫过于中国人民的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遵义会议。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长征途中湘江战役,我工农红军伤亡惨重,由八万人锐减为三万多人。党和红军命悬一线,形势万分险恶。怎样才能甩掉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保存革命的火种,谁能担当大任?在这紧

  • 特洛亚战争的故事50字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有一天,小亚细亚(今土耳其)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到希腊城邦斯巴达访问,斯巴达王举行盛大的宴会欢迎他。斯巴达的王后海伦,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也出席了宴会。帕里斯被海伦的美貌迷得神魂颠倒,而海伦也非常喜欢年轻英俊的帕里斯。为了占有海伦,帕里斯趁斯巴达王外出之时拐带海伦,乘船逃回了特洛伊。斯巴达王认为这是个奇

  • 战争英雄故事一句话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我不知道你问的是什么!但我是一名军人,我认为不管是什么样的战争英雄,他们也不想拿起武器把家园变成焦土。他们所想的就是为了有一天让孩子们的字典里没有战争二字!《兵临城下》狙击电影经典!《生死狙击》还原了狙击手的孤单英豪!《双狙人》个人认为狙击电影中最专业的!有3部!好像!《狙击职业杀手》布鲁斯威利斯的

  • 历史上像田忌赛马这样运用谋略取得胜利的故事还有很多你能再找出几个吗?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1、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

  • 请各位推荐一些历史,战争,纪实的书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老人与海欧亨利短篇四大名著自然要看莫泊桑短篇《活着》作者:余华这部作品的题目叫《活着》,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自来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作为一部分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

  • 自顾不暇的故事,成语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引:引虎拒狼,引吭高歌,引而不发,抛砖引玉,蔓引株连,攘袂引领裁:别出心裁,自出心裁,量体裁衣,裁心镂舌,刻雾裁风,量体裁衣自:自顾不暇,自出胸臆,悔罪自新,夫子自道,自今已往,自媒自炫决:踌躇不决,沉吟不决,决策千里,雌雄未决,气决泉达,剖决如流引吭高歌:放开嗓子大声歌唱。别出心裁:指想出的办法与

  • 名人成长故事200字左右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1、王羲之勤奋刻苦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