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800字左右的人物传记
看看你喜不喜欢。
二、求人物传记和历史故事共四篇(每篇约800字)谢谢各位了啊!!!!!!!!
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当时秦国宰相甘茂的孙子甘罗机智过人,能言善辩。他出谋划策替爷爷脱难的事家喻户晓。
这一天,甘茂下朝后愁眉苦脸地回到家中,喝不下茶,吃不下饭,只是不住地唉声叹气。家人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儿,都十分着急。
这时,正在书房里读书的甘罗,看到爷爷心事重重,便轻轻地走到爷爷面前,细声地问道:“爷爷,朝上出了什么事,你能对孙儿说说吗?”甘茂望着孙子不禁叹了一口气,说出了自己的烦恼。
原来,最近秦始皇身患疾病,那些想把甘茂尽快除掉的人,认为机会来了。他们挖空心思想出了一条诡计,说秦始皇的病,只要在三天之内找到大公鸡生的双黄蛋就可以治,这个鸡蛋只有才智超群的甘茂能找到。当时,因为生病而昏了头脑的秦始皇,听信了谗言,命令甘茂在三天之内把大公鸡生的双黄蛋呈献宫中。面对这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甘茂焦愁万分。
甘罗听了爷爷的话,灵机一动,心中萌生出一个妙计,他笑着说道:“爷爷,你不必为此事忧愁了,到了期限,我上朝给你交旨就是了。”甘茂看了看甘罗那天真的模样,摇了摇头,苦笑着说:“孙儿,爷爷怎好让你替我去死!”甘罗说道:“怎么是去死呢?我是要大王撤回那荒唐的旨意。”甘茂又摇头说道:“你小小年纪哪有这么大的本事?”甘罗见爷爷一直摇头,便凑到爷爷耳旁,把想好的对策说了一遍。甘茂一听,喜上眉梢,高兴地一把将甘罗抱在了怀中。
限期到了。这一天,甘罗一早就起了床,他告别了祖父,自己上了大殿拜见秦王。秦始皇正等着甘茂为他送来公鸡下的双黄蛋,却见来人不是甘茂而是一个小孩,气得怒发冲冠。他怒目圆睁,问道:“甘茂去了哪里?”
甘罗答道:“回大王,我祖父正在家中生孩子,所以不能来见大王,望大王恕罪。”
秦始皇一听,勃然大怒,说道:“真是胡说八道,你祖父是男人,怎么会生孩子?”
甘罗听了这话,不慌不忙地说道:“大王息怒。如果男人不能生孩子,那公鸡又怎能下蛋?”
“嗯,这……”秦始皇被甘罗问得一下说不出话来。
秦始皇自知理亏,又觉得这个孩子真是又有胆量又可爱,便当众撤回了原旨。
甘罗凭借着自己出众的智慧和过人的胆量,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成功替爷爷脱难了,我非常欣赏他的勇气与智慧!
三、读一本历史人物传记,并写一篇人物评论,要求字数不少于800字
说曹
如果要问我最喜欢看什么类型的书,我会回答:历史小说、传记、古典小说!如果问具体所指,我会回答:《三国演义》!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在研究三国里的人物(当然,只是业余兴趣爱好罢了)!我还在我的网络空间对很多人物用简短的话语进行了评价!但是有一个重要人物我没有写进去,那就是曹操。我认为曹操是个很复杂、多面的人,用三言两语很难描述清楚。在史学界曹操就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很多人说曹操是奸雄、枭雄。我则认为他是一个时势英雄。很多人也许会问:为什么有这样的评价呢?当然是有原因的,在封建社会时代,世人认为大丈夫在世的远大理想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想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解析曹操,应该更为透彻!
首先说修身:曹操在年轻的时候就恣情豪放,他在文学、军事方面都颇有建树。尤其是文学方面。众所周知,曹操是三国魏晋时期文学家“三曹”之一,他的很多诗词歌赋至今都广为传颂,被列为经典。这足以看出曹操的个人修养!
再说齐家:在这方面,最具代表的事件莫过于选嗣,当时两个主要人物是曹丕和曹植。虽然表面上看两人旗鼓相当,但曹操最终还是看中曹丕,因为曹丕适合做人君,而曹植只能当诗人。后来事实也证明了他的英明之处。使他们曹家最终代汉建魏。
接着说治国:在曹操挟天子已令诸侯并且迁都许昌后,此时汉天子实际上的权力已经被他取而代之了,在他在世的期间,中原地区成为当时最繁华的地方。在用人方面,他唯才是举,不避亲疏,不分贵贱,使曹魏最终强大。这充分体现了他的治国才能,可以说他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
最后说平天下:三国早期,曹操只不过拥兵几万,地不过几郡,在短短数年却先后灭袁绍、除袁术、擒吕布、伐张秀、定辽东、平西凉!虽然后来南征失败,没能完成他统一天下的大业,但也为以后三分归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可以说,修身,使他成为文学家,齐家,使他成为谋略家,治国,使他成为政治家,平天下,又使他成为军事家!所以我称曹操为英雄!当然曹操也有刚愎自用,残害忠良,滥杀无辜时候。这可能也是后来很多人评价他为奸雄的原因!但是我认为这是乱世所造就的,因此我又在英雄前面加上“时势”两字,称其为“时势英雄”!
当然,以上只是个人愚见,在此以博众友茶余饭后一笑而已!
心得:其实有时候读同一本书,每个人对人物、事情的理解会大相径庭,山人在此只是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做人就要做曹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拘小节,涉猎广泛,建树良多,留名于世,呵呵!
四、帮忙写一篇800字的人物传记(名人除外)
林黛玉
林黛玉这个人物在读者心中的影响与贾宝玉几乎是等同的。她是作者精心塑造的另一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每次读完《红楼梦》,她都能引起我的深深思考,她用她的敏感多疑,用她的反抗,她的痛苦和眼泪,甚至用她的爱情来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但同时在她身上又存在不少弱点。
因为林黛玉的家世、出身,她在最根本点上所表现的是一个贵族阶级的小组。在探春理家之后,黛玉评论说:“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算著,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O六十二回)可见她对于自己是属于贵族阶级,对于与自己休戚相关的贾家贵族的命运也是异常关心的。当湘云等人说一个扮小旦的伶人模样很象林黛玉时,她是很气恼的。“黛玉冷笑道....我原是给你们取笑儿的,拿着我比戏子,给众人取笑!”(二十二回)这里不仅是由于她使“小性儿”,而更重要的是在于:她在自己和社会地位低贱的人们----例如伶人---之间划下了一道深深的鸿沟。从而认为把自己与这类人相比,是对自己的一种侮辱。这里,她的阶级优越感表现的很突出。
另一方面,她的性格中虽然存在着叛逆因素,但也并不是说她就一味地与封建阶级抗争。在宝玉的叛逆思想与封建传统观念冲突,矛盾最激化的时候----宝玉挨打时,黛玉却在宝玉被打后劝她:“你从此可都改了罢!”(三十四)在这里,黛玉劝宝玉时所凭借的是怎样的一种想法呢?还有,她偶而说了两句《牡丹亭》和《西厢记》的曲文,被宝钗听到了,宝钗就对她作了长篇封建论教的说教。黛玉对此不但没有反感,而且“心下暗服”(四十二回)从此变得眼宝钗非常亲密。那么这里黛玉又是凭借怎样的一种思想来对等待宝钗的劝告呢?显然,在黛玉性格中,封建传统观念是与叛逆因素并存的。
林黛玉的性格与她所生长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由于她出身在贵族世家,自幼受父母的痛爱,因此养成了她贵族小姐的性格也就不足为怪了。不过,在她性格中最突出的一点也就是她对封建礼教的叛逆。
林黛玉出身于世袭侯爵的“清贵之家”。由于生活在思想最先到达的,思想环境比较开放的南方,加之父母钟爱,把她当作男孩来培养教育,使得她的思想比较开放,才华横溢。后由父母早丧,她寄居到每日每时都发生仇恨、倾轧、争夺、欺诈的“本也难站”的贾府内。“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家子亲骨肉,一个个象乌眼鸡似的,奶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在这样一种险恶的环境下,黛玉得不到一点欢乐幸福。但同时,险恶的环境也培育了她的叛逆性格。她永远也学不会薛宝钗的处事圆滑,也学不会讨好封建统治大家长。她眼里揉不得沙子,心里装不下尖埃。无视“温柔郭厚”的封建规范的存在。她用她那“比刀子还厉害”的言语对贵族家庭中种种黑暗和丑行揭露和嘲讽。我们常说,黛玉是任性、多疑、敏感、小心眼的。但其实我们应该看到,她正是用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的。
除此之外,林黛玉还直接反抗封建礼教。薜宝钗曾经一本正经地向她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信条,她丝毫没有放在心上,她才华横溢,写诗做赋不让须眉。而且她还和宝玉有着同样的爱好,最爱看诸如《西厢记》、《牡丹亭》这类“移人心性”的“杂书”。她的这种蔑视封建礼教的庸俗,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从来不劝宝玉为官做宦,从来不用“仕途经济”一类的“混帐话”去劝说宝玉,因而深得宝玉敬重,被宝玉视为“知已”。他们的这种共通点也成了他们爱情的共同基础。
但可悲的是宝黛玉之间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顽固的封建礼教是不充许他们之间的爱情存在的。于是嫌弃她的多病之身和小家子性儿为由,一次次地向她们的爱情发出警告。从“金玉良缘”到“慧紫鹃情辞试莽玉”再到“晴雯之死。”最终在“抄检大观园”时达到了爱情的毁灭阶段。在这场灾难中,司棋、芳官、四儿等先后做了牺牲品。就连“眉眼儿象林妹妹”的晴雯也在重病时被强赶出了大观园,最后含屈而死。这里封建势力彻底抛弃黛玉的讯号。从此黛玉的状况每日愈下,就连重病将死也乏人问津。美好的理想最终是毁灭了,黛玉赢得了爱情却无法得到美满的婚姻。
林黛玉的艺术形象深入人心,打动了读者,令人同情。但这个形象同时又是鲜活的。她那纷繁复杂的性格,明显的弱点,和敢于反抗、追求爱情的鲜明个性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使我们感到,她就我们所熟识的人,是为我们深深喜爱的人。